一种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5093发布日期:2019-10-08 21:36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



背景技术:

稳流补偿罐是二次加压无负压供水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作用为:与市政管网连接,稳定市政自来水水流,智能补偿用水流量,避免负压的产生,减少二次污染。

现有的稳流补偿罐,进水口设置在罐体顶部垂直向下进水,出水口位于罐体底部,这种结构形式使得稳流补偿罐水位下降时,进水在压力的作用下大力冲击罐内存水,使得罐体内形成气水混合物,被水泵抽走的水中混合大量空气,会严重影响供水设备的运行稳定,造成供水压力剧烈波动,对水泵产生的气蚀冲击,影响供水设备的正常运行。当稳流补偿罐应用在一体化泵房上时,由于一体化泵房市政管网进水口位于泵房底部,而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进水口位于罐体顶部,造成很多安装上的不便,在一些空间比较狭小的泵房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它可以解决现有的稳流罐容易产生大量的气水混合物,导致供水设备运行不稳定以及安装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支腿,在罐体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与真空抑制器,且在罐体上具有进水管与出水管,出水管设在罐体的底部,进水管插设在出水管内并延伸至罐体内,所述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管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朝向罐体顶部,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与出水管的出口均为水平方向进出。

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垂直向上并朝向罐体的顶部。

所述真空抑制器包括外罩体与内罩体,所述内罩体处于外罩体中,内罩体包括壳体、上盖体与下盖体,所述上盖体设于壳体的上端且上盖体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的法兰上,在上盖体与法兰之间夹有密封圈与空气过滤膜,密封圈处于空气过滤膜的上层,所述上盖体的中心设有通孔,密封圈的中心孔对应匹配通孔;所述下盖体固定安装在壳体的下端,下盖体上设有若干气孔,且在下盖体的中心设有导向孔;所述内罩体中形成了第一腔室,一浮球处于第一腔室内,且在浮球上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过导向孔;所述外罩体固定安装在罐体上,并与内罩体之间形成了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连接有排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水从进水管进入后,从进水管的出水口流出,市政水从进水管的出水口朝向罐体顶部喷出,由于水具有一定的水压,使得水冲到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罐体内壁的顶部,受罐体内壁的阻挡,水沿着朝向罐体内壁朝向四周分流,这样,水受到其自身的重力以及罐体内壁的分流缓流作用,流入罐体底部的水的冲击力较小,不会形成气水混合物,水始终在下面,气和气泡始终在上面,使水泵抽走的水中不会混入空气,不会造成供水压力波动,不影响供水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这样的进水方式,也使罐内不会形成死水陈水,而且,进出水管都位于罐体底部,水平方向进出,有利于安装,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真空抑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包括罐体1,所述罐体1的底部设有支腿2,在罐体1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3与真空抑制器4,且在罐体1上具有进水管5与出水管6,出水管6设在罐体1的底部,进水管5插设在出水管6内并延伸至罐体1内,所述进水管5的外壁与出水管6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7,所述进水管5的出水口8朝向罐体1顶部,所述进水管5的进水口9与出水管6的出口21均为水平方向进出。

所述进水管5的出水口8垂直向上并朝向罐体1的顶部。

所述真空抑制器4包括外罩体10与内罩体11,所述内罩体11处于外罩体10中,内罩体11包括壳体12、上盖体13与下盖体14,所述上盖体13设于壳体12的上端且上盖体13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12 的法兰15上,在上盖体13与法兰15之间夹有密封圈16与空气过滤膜17,密封圈16处于空气过滤膜17的上层,所述上盖体13的中心设有通孔18,密封圈16的中心孔19对应匹配通孔18;所述下盖体 14固定安装在壳体12的下端,下盖体14上设有若干气孔20,且在下盖体14的中心设有导向孔22;所述内罩体11中形成了第一腔室 23,一浮球24处于第一腔室23内,且在浮球24上设有导向杆25,所述导向杆25穿过导向孔22;所述外罩体10固定安装在罐体1上,并与内罩体11之间形成了第二腔室26,所述第二腔室26连接有排气管27。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工作原理作出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连接在管网调流控制装置与增压泵组之间,或直接连接在市政供水管网与增压泵组之间,具体作用是稳定市政自来水水流,当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进行智能补偿时,避免在罐内产生气水混合物影响水泵机组的运行稳定,避免负压的产生,防止罐内产生陈水减少二次污染。

市政水流入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的进水管5,具有一定压力的市政水从进水管5的出水口8垂直向上喷出,并冲向罐体1的上壁,在此过程中,水的冲力被其自身的重力抵消一部分,从而使得冲向罐体1上壁的水压为合适,即:冲向罐体1上壁的水不会反向朝向罐体1下壁冲击,到达罐体1上壁的合适的水压受到罐体1上壁的阻挡又具有足够的动能向四周分散流向罐体1的四壁,从而沿着罐体1 的四壁流畅的到达罐体1底部,使水位得以缓缓上涨,罐体1的底部具有出水管6,水从出水管6的出口27顺利流出,这种进水、出水的方式较柔和,防止进水冲力过大导致的过量气水混合物的产生。进水管5与出水管6均设在罐体1的底部,便于管路的安装,也使得罐体1内不易产生死水陈水。

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还包括有真空抑制器4,其具体作用为:通过机械结构实现对罐体1内气体流通的自动关闭或打开。在内循环式无负压稳流补偿罐内的水位较低时,浮球24受重力作用处于内罩体11的底部,浮球24远离处于内罩体11顶部的密封圈16,此时,罐体1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贯通。当罐体1开始进水,水位逐渐上升,且水位并未对浮球24产生浮力时,罐体1内的空气通过下盖体14的气孔20进入第一腔室23,并经过上盖体13的通孔18到达真空抑制器4的第二腔室26,最终从排气管27排出。当水位上升直到托起浮球24并使浮球24到达上盖体13的密封圈16位置时,若罐体1内水压大于0.02MPa,即可使密封圈16的中心孔19形成可靠密封;当罐体1的进水量小于出水量时,水位下降,则浮球24下落,外界空气经排气管27、第二腔室26、通孔18、空气过滤膜17、第一腔室23、气孔20进入罐体1内,向罐体1内补充气体避免出现真空。

空气过滤膜17,对进入罐体1的空气进行过滤净化,保证水质不受二次污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