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池及收集再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5031发布日期:2019-10-08 21:35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蓄水池及收集再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雨水收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蓄水池及收集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以及施工工艺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跨领域,应用范围广阔的技术,包含领域治理,污染控制,内涝防控,以及水资源的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态水文影响等方面。我们把雨水看做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从源头入手,根据不同下垫面特征和项目需求,采取不同的雨水收集和处理方式,实现对于中小型降雨的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和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之后进行延时排放,利用延时错峰减少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传统的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中的储水池多采用水泥混凝土浇筑作为储水池的骨架支撑,施工工期长,对土壤有污染,构筑物废弃不用时,拆除工作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水池及收集再利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水池多采用水泥混凝土浇筑作为储水池的骨架支撑,施工工期长,对土壤有污染,构筑物废弃不用时,拆除工作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蓄水池,包括:池体、土工膜以及多组蓄水模块;其中,所述池体具有内部中空的腔室;多组所述蓄水模块均设置在所述腔室内,且多组所述蓄水模块叠放在一起形成立体结构,所述立体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腔室的侧壁;所述土工膜包裹住所述立体结构,所述土工膜用于密封住所述立体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蓄水模块包括第一蓄水模块以及第二蓄水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蓄水模块与所述第二蓄水模块对接扣合在一起;所述第一蓄水模块包括第一平支撑架以及多个第一支撑柱,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支撑架上,且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柱相平行且垂直于所述第一平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柱远离所述第一平支撑架的一端均设置有插设凸起;所述第二蓄水模块包括第二平支撑架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柱,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平支撑架上,且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相平行且垂直于所述第二平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柱远离所述第二平支撑架的一端设置有插槽;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插设凸起对应地插设在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插槽内,且所述第一平支撑架与所述第二平支撑架相平行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模块为聚丙烯蓄水模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蓄水池还包括出水井筒,所述出水井筒设置在所述池体内,且所述出水井筒位于多组所述蓄水模块之间;所述出水井筒配设有井筒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的蓄水池还包括反冲洗系统,所述反冲洗系统用于对所述池体的内部进行反冲洗;所述反冲洗设备包括反冲洗泵、排污泵、第一进水管路以及第一排水管路;其中,所述反冲洗泵以及所述排污泵均设置在所述出水井筒内;所述第一进水管与所述反冲洗泵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排水管与所述反冲洗泵的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一进水管用于将所述池体内部的雨水或者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的沉砂过滤井中的雨水输送至所述反冲洗泵内,所述第一排水管路位于所述池体的底部,且所述第一排水管路用于清除所述池体的底部的泥沙;所述排污泵通过第二进水管路与所述池体的底部相连通;所述排污泵通过第二排水管路与外界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土工膜的外侧壁设置有保护板,且保护板与腔室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土层。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收集再利用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蓄水池,因而,具有该蓄水池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收集再利用系统还包括沉砂过滤井、净化设备以及净水利用设备;其中,所述沉砂过滤井的进水口用于连接至雨水井,沉砂过滤井的出水口与所述模块蓄水池相连通;所述净化设备与所述蓄水池相连通,且所述净化设备用于净化所述蓄水池内的积水;所述净水利用设备与所述净化设备相连通,且所述净水利用设备用于将所述净化设备输出的洁净水输出并应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净水利用设备包括回用泵、第三进水管路以及输送管路;其中,所述第三进水管与所述回用泵的进水口相连接,所述输送管路与所述回用泵的出水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进水管与净水设备相连接,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输送至所述回用泵内,所述输送管路用于将所述回用泵抽取的洁净的水输送至用户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收集再利用系统还包括模块清水储存池,所述模块清水储存池与所述净水设备相连通;所述回用泵设置在所述模块清水储存池内,且所述回用泵的进水口还通过管路与所述模块清水储存池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回用泵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外界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沉砂过滤井还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通过管路与溢流井相连通。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蓄水池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挖设模块蓄水池的池体,在所述模块蓄水池的池体的底壁上铺设土工膜;

在所述池体的土工膜上定位并安装出水井筒,将反冲洗系统的反冲洗泵以及净化设备的排污泵放置在所述出水井筒内;

在所述池体内放置多组蓄水模块,并将多个蓄水模块组合装配成长方体骨架结构,且在多组所述蓄水模块之间铺设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一排水管路以及第二排水管路,并将所述第一进水管以及所述第一排水管路分别与所述反冲洗泵相连接,将所述第二进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分别与所述排污泵相连接;

再将所述土工膜覆包裹住所述长方体骨架结构,并在所述土工膜与所述水池之间进行土料回填。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蓄水池的施工工艺还包括以下步骤:

基坑开挖,按图纸要求开挖基坑,达到所需的宽度和深度;

底板浇筑,夯实所述基坑的地基,再浇筑素混凝土垫层,待所述素混凝土垫层凝固后,再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底板;

铺砂找平,在所述钢筋混凝土底板上铺设中砂找平,并形成所述池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蓄水池,采用多组蓄水模块组合成的立体结构作为蓄水池的支撑骨架,简化了施工工艺,缩短了工期,尤其当蓄水池废弃不用时,多组蓄水模块组成的立体结构可以进行有效拆除,多组蓄水模块能二次利用,不会对土坑壤产生任何的污染,此外,由于不再需要像以往在蓄水池的内部打较多根水泥桩,进而也节省了蓄水池内的空间,提升了蓄水量。可见,本申请的蓄水池,具有施工工期短,当蓄水池废弃不用时,可对蓄水池的支撑骨架进行有效的拆除,回收再利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更加安全、可靠,此外,还提升了蓄水量。

本申请提供的收集再利用系统,辖区内的雨水井与沉沙井相连通,雨水进入沉砂过滤井内进行初步的泥沙沉降,对雨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初净化后的雨水进入并储存在蓄水池内,净水设备可通过提升泵将蓄水池内的雨水抽取至净水设备内,净水设备将雨水净化,并利用净水利用设备将净化后的抽取并输送至用户处,进行洗车、浇花等操作,节省了水资源。其中,蓄水池具有反冲洗的功能,且保证蓄水池的清洁以及蓄水池的蓄水量,且蓄水池内部采用模块化的多组蓄水模块作为支撑,结构更加简单。当然,本收集再利用系统不仅用于市政建设当中,还可应用于其他地方的建设当中。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的施工工艺,利用多组蓄水模块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作为支撑蓄水池的骨架,工艺简单,方便,避免了以往需要在蓄水池的内部打多根水泥桩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收集再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水池的施工工艺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水池的施工工艺的又一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蓄水池,1-池体,101-腔室,2-土工膜,3-多组蓄水模块,301- 第一蓄水模块,3011-第一平支撑架,3012-第一支撑柱,302-第二蓄水模块,3021-第二平支撑架,3022-第二支撑柱,4-出水井筒,5-反冲洗系统,501-反冲洗泵,502-第一排水管路,503-排污泵,100-收集再利用系统,20-沉砂过滤井,30-净化设备,40-回用泵,50-提升泵,60-模块清水储存池,70、80-市政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蓄水池 10、收集再利用系统100及蓄水池施工工艺。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水池10,包括:池体1、土工膜2以及多组蓄水模块3;其中,池体1具有内部中空的腔室101;多组蓄水模块3均设置在腔室101内,且多组蓄水模块3叠放在一起形成立体结构,立体结构用于支撑腔室101的侧壁;土工膜2包裹住立体结构,土工膜2用于密封住立体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蓄水池10,采用多组蓄水模块3组合成的立体结构作为蓄水池10的支撑骨架,简化了施工工艺,缩短了工期,尤其当蓄水池10废弃不用时,多组蓄水模块3组成的立体结构可以进行有效拆除,多组蓄水模块3能二次利用,不会对土坑壤产生任何的污染,此外,由于不再需要像以往在蓄水池10的内部打较多根水泥桩,进而也节省了蓄水池10内的空间,提升了蓄水量。

可见,本申请的蓄水池10,具有施工工期短,当蓄水池10废弃不用时,可对蓄水池10的支撑骨架进行有效的拆除,回收再利用,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更加安全、可靠,此外,还提升了蓄水量。

其中,可选地,多组蓄水模块3组合装配成长方体结构,当然,不仅限于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蓄水模块包括第一蓄水模块301以及第二蓄水模块302;其中,第一蓄水模块301 与第二蓄水模块302对接扣合在一起;第一蓄水模块301包括第一平支撑架3011以及多个第一支撑柱3012,多个第一支撑柱3012的一端均设置在第一平支撑架3011上,且多个第一支撑柱3012相平行且垂直于第一平支撑架3011;第一支撑柱3012远离第一平支撑架3011 的一端均设置有插设凸起;第二蓄水模块302包括第二平支撑架3021 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柱3022,多个第二支撑柱3022的一端均设置在第二平支撑架3021上,且多个第二支撑柱3022相平行且垂直于第二平支撑架3021;第二支撑柱3022远离第二平支撑架3021的一端设置有插槽;第一支撑柱3012的插设凸起对应地插设在第二支撑柱3022 的插槽内,且第一平支撑架3011与第二平支撑架3021相平行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蓄水模块301的第一支持柱端部的插设凸起可插设在第二蓄水模块302的第二支撑柱3022端部的插槽内,从而实现了第一蓄水模块301与第二蓄水模块302的安装,操作简单、方便,更加便于安装与拆卸。可将第一蓄水模块301以及第二蓄水模块 302装配在一起,并将多组此结构放置在池体1内,操作简单,方便,避免了以往需要在池体1内打水泥桩作为支撑框架,节省了人力、物力。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蓄水模块为聚丙烯蓄水模块。

在该实施例中,蓄水模块为聚丙烯蓄水模块,质量轻,便于安装,尤其便于一体式注塑成型,整体强度更高。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蓄水池10还包括出水井筒4,出水井筒4设置在池体1内,且出水井筒4位于多组蓄水模块3之间;出水井筒4配设有井筒盖。

在该实施例中,出水井筒4便于工作人员进入出水井筒4检修置于出水井筒4内的水泵等,此外,出水井筒4配设有井筒盖,避免外界的人或者动物落入出水井筒4内,更加安全、可靠。

其中,可选地,出水井筒4的数量不仅限于一个,其数量可为多个,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其中,可选地,出水井筒4的底部与蓄水池10相连通,当然,不仅限于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蓄水池10还包括反冲洗系统5,反冲洗系统5用于对池体1的内部进行反冲洗;反冲洗设备包括反冲洗泵501、排污泵503、第一进水管路以及第一排水管路502;其中,反冲洗泵501以及排污泵503均设置在出水井筒4内;第一进水管与反冲洗泵501的进水口相连接,第一排水管与反冲洗泵501的出水口相连接;第一进水管用于将池体1内部的雨水或者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100的沉砂过滤井20中的雨水输送至反冲洗泵501内,第一排水管路502位于池体1的底部,且第一排水管路 502用于清除池体1的底部的泥沙;排污泵503通过第二进水管路与池体1的底部相连通;排污泵503通过第二排水管路与外界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反冲洗泵501将蓄水池10的池体1上部的水抽取并输送给蓄水池10的池底,当然,也可以将反冲洗泵501通过第一进水管与沉砂过滤井20相连通并抽取雨水,冲刷、清洗池底,排污泵503将池底的污水强行抽取并排至蓄水池10外的市政排水口70,从而保证蓄水池10底部的清洁,达到蓄水池10自身排泥清洗的目的,也避免了因为泥沙过多,而导致蓄水池10的蓄水量减少。其中,反冲洗泵501以及排污泵503均可放置在出水井筒4内,从而起到保护反冲洗泵501以及排污泵503的作用,延长了反冲洗泵501 以及排污泵503的使用寿命,避免其长期沉在雨水中,导致腐蚀、损坏。

其中,可选地,第一排水管路502、第二进水管路以及第二排水管路的数量均为多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不仅限于此,且多条第一排水管路502与反冲洗泵501通过阀门相连接。

其中,可选地,第一排水管路502、第二进水管路以及第二排水管路可均采用UPVC材质,但不仅限于此。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土工膜的外侧壁设置有保护板,且保护板与腔室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土层。(图中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土工膜2的外侧壁设置有保护板,起到保护土工膜的作用,且保护板与腔室10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回填土层,使得池体更加坚实。保护板为0.1m厚的聚苯板或0.05m挤塑板,当然,不仅限于此。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收集再利用系统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蓄水池10,因而,具有该蓄水池1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收集再利用系统100还包括沉砂过滤井20、净化设备30以及净水利用设备;其中,沉砂过滤井20的进水口用于连接至雨水井,沉砂过滤井20的出水口与模块蓄水池10相连通;净化设备30用于净化模块蓄水池10内的积水;净水利用设备与净化设备30相连通,且净水利用设备用于将净化设备30输出的洁净水输出并应用。

在该实施例中,辖区内的雨水井与沉砂过滤井20相连通,雨水进入沉砂过滤井20内进行初步的泥砂沉降,对雨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初净化后的雨水进入并储存在蓄水池10内,净水设备可通过提升泵 50将蓄水池10内的雨水抽取至净化设备30内,净化设备30将雨水净化,并利用净水利用设备将净化后的雨水抽取并输送至用户处,进行洗车、浇花等操作,节省了水资源。其中,蓄水池10具有反冲洗的功能,且保证蓄水池10的清洁以及蓄水池10的蓄水量,且蓄水池 10的内部采用模块化的多组蓄水模块3作为支撑,结构更加简单。当然,本收集再利用系统100不仅用于市政建设当中,还可应用于其他地方的建设当中。

其中,可选地,提升泵50的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管,提升泵50 的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进水管与蓄水池10的内部相连通,出水管与净化设备30的进水口相连通,其中,水泵可放置在出水井筒4内。

其中,可选地,沉砂过滤井20可以采用砖砌、混凝土现浇、购置成品的玻璃钢或橡胶制品均可。

其中,可选地,净化设备30包括相连通的过滤器以及消毒器,均有现有市面上的常用装置,在此,不再详述,且经净化设备净化后的残渣等排入市政排水口8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净水利用设备包括回用泵40、第三进水管路以及输送管路;其中,第三进水管与回用泵40的进水口相连接,输送管路与回用泵40的出水口相连接;第三进水管与净水设备相连接,用于将净化后的雨水输送至回用泵 40内,输送管路用于将回用泵40抽取的洁净的水输送至用户处。

在该实施例中,回用泵40开启,将净化设备30净化后的清洁的水抽取至回用泵40内,回用泵40再通过输送管路将水输送至用户处,进行洗车、浇花等操作,更加省时省力。其中,可选地,输送管路可为多条,且多条输送管路通过阀门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收集再利用系统100还包括模块清水储存池60以及控制设备;其中,模块清水储存池60与净水设备相连通;回用泵40设置在模块清水储存池60内,且回用泵40的进水口还通过管路与模块清水储存池60的内部相连通,回用泵40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外界相连通;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净化设备30、净水利用设备以及蓄水池10的反冲洗设备工作。

在该实施例中,原雨水通过净化设备30设备净化后,将洁净的雨水储存在模块清水储存池60内,便于随时取用,可见,回用泵40 可将净化设备30直接净化的水输出,也可将净化后储存在模块清水储存池60内的水输出。控制设备用于控制反冲洗设备、净化设备30 以及净水利用设备工作,使得本系统更加智能化,且将控制设备可放置在地面上,便于操作。其中,可选地,模块清水储存池60与蓄水池采用相同的构造。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沉砂过滤井还设置有溢流口,溢流口通过管路与溢流井相连通。(图中未示出)在该实施例中,可选地,沉砂过滤井20设置有两个出水口,其中一个出水口为收集口,且收集口与蓄水池10的内部相连通,,其中另一个出水口为溢流口,溢流口经管路与出水井(溢流井)或下游雨水井相连通,起到防止沉砂过滤井20过满的情况。

参见图图1和图4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蓄水池10 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挖设模块蓄水池10的池体1,在模块蓄水池10的池体1的底壁上铺设土工膜2;

步骤102、在池体1的土工膜2上定位并安装出水井筒4,将反冲洗系统5的反冲洗泵501以及净化设备30的排污泵503放置在出水井筒4内;

步骤103、在池体1内放置多组蓄水模块3,并将多个蓄水模块组合装配成长方体骨架结构,且在多组蓄水模块3之间铺设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一排水管路502以及第二排水管路,并将第一进水管以及第一排水管路502分别与反冲洗泵501相连接,将第二进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分别与排污泵503相连接;

步骤104、在长方体结构外也覆盖土工膜2,并在土工膜2与水池之间进行土料回填。

在该实施例中,利用多组蓄水模块3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作为支撑蓄水池10的骨架,工艺简单,方便,避免了以往需要在蓄水池 10的内部打多根水泥桩的操作,且在后期蓄水池10废弃不用时,只需要将多组蓄水模块3拆卸下来便可,还可回收利用。

其中,可选地,为了加强蓄水池10的密闭性,将其焊接成整张复合土工膜2,并在上边用墨线打好折痕。铺设过程中应避免硬物剐破焊口,土工膜2是池体1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施工当中应该保护土工膜2完好性,避免其受到磨损、损坏,对周围环境要求严格,对于混凝土底板需要清理渣土、尖锐物、石块、铁丝等,对于底槽要彻底清理干净,保证不对土工膜2造成损坏,土工膜2运至现场后宜采用人工卷铺。铺设完成后,要对土工膜2进行检查,看是否有损坏的部分,如有损坏,进行修补;复合土工膜2为两布一膜结构,现场单层铺装。土工膜2预加工成一整张长方形的结构,长方向沿基坑长方向铺装,土工膜2长方向中心与底板中心重合。

参见图1和图5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蓄水池10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基坑开挖,按图纸要求开挖基坑,达到所需的宽度和深度;

步骤202、底板浇筑,夯实基坑的地基,再浇筑素混凝土垫层,待素混凝土垫层凝固后,再浇筑钢筋混凝土,形成钢筋混凝土底板;

步骤203、铺砂找平,在钢筋混凝土底板上铺设中砂找平,并形成池体1;

步骤204、挖设模块蓄水池10的池体1,在模块蓄水池10的池体1的底壁上铺设土工膜2;

步骤205、在池体1的土工膜2上定位并安装出水井筒4,将反冲洗系统5的反冲洗泵501以及净化设备30的排污泵503放置在出水井筒4内;

步骤206、在池体1内放置多组蓄水模块3,并将多个蓄水模块组合装配成长方体骨架结构,且在多组蓄水模块3之间铺设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第一排水管路502以及第二排水管路,并将第一进水管以及第一排水管路502分别与反冲洗泵501相连接,将第二进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分别与排污泵503相连接;

步骤207、再将土工膜覆2包裹住长方体骨架结构,并在土工膜 2与水池之间进行土料回填。

在该实施例中,其中,可选地,先按图纸进行放线定位,采用机械作业,按图纸要求开挖基坑,达到所需的宽度和深度,必要时,坑基采取保护措施,以防塌陷;基坑按图纸要求开挖完成后,进行底面处理,夯实地基,先浇筑100mm的素混凝土垫层,待凝固后,再浇筑200mm的C25钢筋混凝土底板,要求浇筑面平整;底板完成后,为了保证底板的平整,铺设20mm厚的中砂找平

其中,可选地,土料回填的范围从池体1基础面向上至池体1 顶面,回填沿水池四周进行,从池体1底部向上对称分层实施,人工操作,不得采用机械推土回填,分层每层厚度不大于0.2m,采用蛙式打夯机每层逐步夯实;水池以上0.5m内,应先在土工布上铺0.1m 厚的中砂层,再向上的回填材料仍可用中砂,碎石屑或土质良好的原土,共分2层,每层厚度不大于0.2m,采用蛙式夯机分层夯实。从水池以上0.5m外,一般分层回填原土,每层厚度0.3m,可采用机械回填、碾压。

其中,可选地,蓄水池10的施工工艺还包括设备安装,包括:

阀门安装,阀门安装按制造厂的安装说明书进行。阀门安装之前,按设计要求检查型号,清除阀内污物,检查阀杆是否灵活,以及阀体、零件等有无裂纹、砂眼。进行试压试漏试验,试验合格才能进行安装。安装方式为法兰连接。各种阀门安装注意以下要点:

(1)蝶阀安装

a)安装碟阀时,注意方向性,介质流动的方向与阀体所示箭头方向一致。

b)安装碟阀时,阀板停在关闭但不关紧的位置上或根据供货商要求,其手轮便于操作,开启位置按阀板的旋转角度确定。

c)碟阀重量不能作用于管道上。

d)碟阀法兰所用的垫片,质量合格,且不加双垫或偏垫。

e)法兰的焊接符合有关焊接要求。

f)安装好的碟阀,根据设计要求设置牢固的基础。

(2)止回阀安装

止回阀应选用正规厂家的产品,具备合格证。设备进场后应清除阀体内杂质,并进行水封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

a)水泵安装,选用正规厂家的产品,具备合格证。

b)设备间安装:自动清洗过滤器,紫外线消毒器等设备材料选用正规厂家的产品,具备合格证,按厂家要求施工组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