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82531发布日期:2019-12-31 20:09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作业装置具有支承推土铲的圆盘。圆盘以能够借助于在该圆盘与牵引杆之间的空间内设置的轴承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牵引杆。在相互相对旋转的牵引杆与圆盘之间的缝隙设置有用于防止土砂侵入上述空间的密封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5/0135866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牵引杆支承作为重物的圆盘及推土铲,因此需要确保规定的强度。另外,在利用机动平路机进行整地作业等的情况下,牵引杆受到较大的外力,因此需要确保规定的强度。

另一方面,经由缝隙侵入牵引杆与圆盘之间的土砂有时会损害上述牵引杆与圆盘的相对旋转。其结果是,维护频率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牵引杆的强度的同时,提高维护性、耐久性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具备:牵引杆,其具有牵引杆板及外周侧肋,所述牵引杆板沿着水平面延伸,所述外周侧肋以从所述牵引杆板的下表面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固定于所述牵引杆板,并在俯视下呈环状地延伸;支承部,其在俯视下呈环状,并固定于所述牵引杆板的下表面上的所述外周侧肋的径向内侧;圆盘,其具有圆盘板及外周侧壁部,所述圆盘板在俯视下呈环状,并由所述支承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牵引杆周向地旋转,并且所述圆盘板与所述外周侧肋相比更向径向外侧伸出,在所述圆盘板与所述外周侧肋的下端之间形成下侧间隙,所述外周侧壁部与所述圆盘板的外周侧连接,并呈从外周侧包围所述外周侧肋的圆筒状,并且在所述外周侧壁部与所述牵引杆板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缝隙;以及推土铲,其由所述圆盘支承。

根据上述结构,在牵引杆板的下表面以从外周侧包围支承部的方式一体地固定有外周侧肋。由于牵引杆板经由支承部支承圆盘及推土铲,因此在牵引杆板的下表面的支承部的固定部位施加较大的载荷。在本方式中,外周侧肋作为从外周侧将来自支承部的载荷作用的部位整体包围的强度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提高对于经由支承部作用于牵引杆板的载荷的强度。

另外,即使在土砂经由缝隙流入到牵引杆与圆盘之间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外周侧肋与圆盘板之间的下侧间隙来抑制土砂的行进。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能够在确保牵引杆的强度的同时,提高维护性、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的侧视图。在图2中,省略了推土铲的图示。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的牵引杆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的牵引杆、轴承、圆盘及支撑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的牵引杆、轴承及圆盘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机动平路机>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1主要具备行驶轮2、3、车身框架4、驾驶室8及作业装置10。作业装置10具有推土铲90。机动平路机1利用推土铲90进行整地作业、除雪作业、轻切削、材料混合等作业。

机动平路机1具有作为行驶轮2、3的前轮2及后轮3。本实施方式的机动平路机1具有单侧各1个的两个前轮2和单侧各2个的四个后轮3。

以下,前后方向是指机动平路机1的前后方向。即,前后方向是指从就座于驾驶室8的驾驶座的驾驶员观察的前后方向。车宽方向是指机动平路机1的车宽方向。即,车宽方向是指从就座于驾驶室8的驾驶座的驾驶员观察的左右方向。

车身框架4具有后框架5、前框架6及外装罩7。后框架5对外装罩7、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等的构成部件(省略图示)进行支承。外装罩7在驾驶室8的后方覆盖发动机室。上述的四个后轮3分别以能够被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驱动而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后框架5。前框架6安装于后框架5的前方。在前框架6的前端安装有配重6a。上述的两个前轮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前框架6的前端下部。

驾驶室8载置于后框架5的前部。在驾驶室8的内部设置有方向盘、变速杆、作业装置10的操作杆、制动器、加速踏板、微动踏板等操作部(省略图示)。

<作业装置>

作业装置10除了上述推土铲90以外,如图2~图4所示,还具备牵引杆20、作为支承部的轴承30、回转马达50、圆盘60及支撑件80。此外,如图5所示,作业装置10具备润滑剂供给部40及底部罩70。

<牵引杆>

如图2~图4所示,牵引杆20具有牵引杆板21、作为上表面肋的横肋22、作为上表面肋的纵肋23、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

<牵引杆板>

牵引杆板21呈沿着水平面延伸的板状。牵引杆板2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呈沿着水平面的平面状。牵引杆板21以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延伸。牵引杆板21的前方侧的部分成为俯视下随着朝向前方侧而前端变细的板前部21a。牵引杆板21的后方侧的部分成为车宽方向的尺寸比板前部21a大的板后部21b。板后部21b呈如下形状,即,在随着从板前部21a的后端朝向后方侧而车宽方向的尺寸逐渐变大之后,随着进一步朝向后方而车宽方向的间隔变小。

<横肋>

横肋22呈从牵引杆板21的板后部21b的上表面突出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横肋22设置于板后部21b的车宽方向成为最大的前后方向位置。

<纵肋>

纵肋23呈从牵引杆板21上突出且在该牵引杆板21的板前部21a至板后部21b的范围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纵肋23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一对。各纵肋23的后端与横肋22的前表面连接。各纵肋23的前端的前后方向位置与板前部21a的前端一致。一对纵肋23设置为,随着朝向前方侧而该一对纵肋23的车宽方向的间隔变小。一对纵肋23中的板前部21a上的部分以在俯视下与该板前部21a的车宽方向的侧缘部一致的方式延伸。

在此,在牵引杆板21上的区域中,由一对纵肋23及横肋22划分的前部及中央的部分成为前部区域a1。在前部区域a1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牵引杆板21的马达贯通孔21c。马达贯通孔21c形成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位置。

在牵引杆板21上的区域中,横肋22的后方侧的部分成为后部区域a2。在牵引杆板21上的区域中,各纵肋23的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表面与横肋22的前表面之间的部分成为侧部区域a3。侧部区域a3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一对。

在一对纵肋23的前端与牵引杆板21的前端之间设置有连结部24。在连结部24连接有省略图示的滑动构件。滑动构件与前框架6连接。牵引杆20如后所述那样与各液压缸连接。牵引杆20能够根据各液压缸的伸缩而相对于前框架6摆动。

横肋22及纵肋23一体地固定于牵引杆板21。即,横肋22的下端及纵肋23的下端借助于焊接部而牢固地固定于牵引杆板21的上表面。也可以是,横肋22的下端及纵肋23的下端与牵引杆板21的上表面接触,在它们的边界形成有基于角焊的焊接部。

<外周侧肋>

如图3~图5所示,外周侧肋25设置为从牵引杆板21的板后部21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外周侧肋25呈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o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周向(以下简称为周向)上延伸的板状。轴线o位于板后部21b的中央部。外周侧肋25呈以上述假想圆的径向(以下简称为径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外周侧肋25的突出长度、即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周向整个区域上为一定。

本实施方式的外周侧肋25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外周侧肋25以在俯视下通过牵引杆20上表面的前部区域a1、后部区域a2及侧部区域a3的方式延伸。即,外周侧肋25在俯视下与横肋22及一对纵肋23重叠,且以跨过上述横肋22及一对纵肋23的方式延伸。

<内周侧肋>

如图3~图5所示,内周侧肋26设置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的外周侧肋25的径向内侧。内周侧肋26与外周侧肋25同样地设置为,从牵引杆板21的板后部21b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内周侧肋26呈沿周向延伸的板状。内周侧肋26呈以水平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周侧肋26在俯视下由圆弧状部26a和凹状部26b这两个部分构成。

圆弧状部26a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沿周向延伸的c字状。俯视下的圆弧状部26a的c字状的两端的开口朝向前方侧,并且夹着马达贯通孔21c。凹状部26b是内周侧肋26的前方侧的一部分,俯视下呈以避开马达贯通孔21c的方式向后方侧凹陷的形状。凹状部26b的两端与圆弧状部26a的c字状的两端的开口附近连接。

在此,包括上述圆弧状部26a及凹状部26b的内周侧肋26的突出长度、即内周侧肋2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在该内周侧肋26的整个区域上为恒定。如图5所示,内周侧肋26的突出长度设定为比外周侧肋25的突出长度长。即,内周侧肋26的下端位于比外周侧肋25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内周侧肋26的径向的厚度与外周侧肋26的径向的厚度相同。内周侧肋26的厚度可以比外周侧肋的厚度大。内周侧肋26的厚度也可以比外周侧肋的厚度小。

如图3所示,内周侧肋26与外周侧肋25同样地,以在俯视下通过牵引杆20上表面的前部区域a1、后部区域a2及侧部区域a3的方式延伸。即,外周侧肋25在俯视下与横肋22及一对纵肋23重叠,且以跨过上述横肋22及一对纵肋23的方式延伸。

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一体地固定于牵引杆板21。即,外周侧肋25的上端及内周侧肋26的上端借助于焊接部而牢固地固定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也可以是,外周侧肋25的上端及内周侧肋26的上端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接触,在它们的边界形成有基于角焊的焊接部。

如图1所示,牵引杆20通过左右一对提升缸101及牵引杆移位缸102这样的液压缸与前框架6连接。通过一对提升缸101,能够进行牵引杆20的升降及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的摆动。通过牵引杆移位缸102,牵引杆20能够相对于前框架6左右相对移动。

<轴承>

如图4及图5所示,轴承30是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的构件,且设置于牵引杆20与该牵引杆20的下方的圆盘60之间的空间。如图5所示,轴承30设置为,在牵引杆20的下方的外周侧肋25与内周侧肋26之间,被上述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夹着。轴承30具有外圈31、内圈32及滚动体33。

<外圈>

外圈31是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的构件。如图5所示,外圈31的与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矩形。外圈31的上端面呈沿着水平面的平坦状。外圈31的上端面在整个周向上固定于牵引杆20的板后部21b的下表面。外圈31通过上下贯通牵引杆板21并沿周向配置有多个的螺栓(省略图示)而与牵引杆板21固定一体化。外圈31设置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上的外周侧肋25与内周侧肋26之间。外圈31的下端面呈沿着水平面的平坦状。外圈31的下端面位于比外周侧壁部62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外圈31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呈与轴线o平行的圆筒面状。在外圈31的内周面形成有从该内周面凹陷且在整个周向上延伸的外圈凹槽31a。在外圈31上,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沿径向贯通该外圈3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的供给孔31b。

外圈31的外周面相对于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的内周面在径向内侧隔开间隔地对置。由此,在外圈31的外周面与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外周侧空间s2。

<内圈>

如图4所示,内圈32是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的构件。内圈32具有比外圈31小一圈的直径,配置于外圈31的径向内侧。如图5所示,内圈32的与周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矩形。内圈32的上端面位于比外圈31的上端面低一级的位置。由此,在内圈32的上端面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上部空间r1。内圈32的下端面位于比外圈31的下端面低一级的位置。

内圈32的外周面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筒面状。内圈32的外周面相对于外圈31的内周面隔开微小的缝隙而配置。在内圈32的外周面形成有从该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陷且在整个周向上延伸的内圈凹槽32a。内圈凹槽32a的上下方向位置对应于外圈凹槽31a的上下方向位置。

在内圈32的内周侧的部分,在周向及上下方向的整个范围以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的方式,形成有沿周向凹凸连续的内齿轮齿32b。内圈32的内齿轮齿32b配置为与牵引杆20的内周侧肋26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内圈32的内齿轮齿32b与牵引杆20的内周侧肋26之间的空间为沿上下方向及周向延伸的内周侧空间r2。内周侧空间r2的上端与上部空间r1连接。

<滚动体>

滚动体33设置于外圈31与内圈32之间,是通过与上述外圈31及内圈32滑动接触从而能够使外圈31与内圈32周向地相对旋转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滚动体33是呈球状的滚珠。滚动体33在由外圈凹槽31a和内圈凹槽32a划分形成的收容空间中,在整个周向上收容有多个。作为滚动体33,也可以使用呈棒状的滚子。在该情况下,在滚子的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在整个周向上配置多个滚子。

<润滑剂供给部>

如图5所示,润滑剂供给部40是向轴承30的外圈31与内圈32之间供给润滑剂的构件。润滑剂供给部40具有导入口41、贯通配管42及连接部43。

导入口41是所谓的润滑脂嘴。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润滑脂l作为润滑剂,构成为通过从外部向该导入口41压送润滑脂l来向轴承30供给润滑脂l。

在牵引杆板21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导入口41。如图3所示,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导入口41。导入口41设置于牵引杆板21的上表面上的侧部区域a3及后部区域a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侧部区域a3分别设置有一个导入口41,在后部区域a2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地设置有两个导入口41。如图5所示,各导入口41配置于外圈31的径向外侧且上方。

贯通配管42是以上下贯通牵引杆板21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配管。贯通配管42的上端以与上述导入口41连通的方式连接。贯通配管42的下部位于外周侧空间s2内。

连接部43设置于外周侧空间s2内,分别安装于外圈31的外周面的各供给孔31b的开口部位。贯通配管42的下端与连接部43连接。连接部43以连通贯通配管42与供给孔31b的方式将它们连接。由此,从导入口41导入的润滑剂经由贯通配管42及连接部43向供给孔31b供给。

<回转马达>

如图2及图3所示,回转马达50设置为上下贯通牵引杆板21的马达贯通孔21c。回转马达50借助于未图示的螺栓而一体地固定于牵引杆板21。如图2所示,在回转马达50的下部设置有小齿轮51。小齿轮51能够在牵引杆板21的下方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驱动。在小齿轮51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齿,与内圈32的内齿轮齿32b啮合。内周侧肋26的凹状部26b在俯视下以沿着回转马达50的后方侧的方式延伸。

<圆盘>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圆盘60设置为能够在牵引杆20的下方借助于轴承30而绕轴线o旋转。圆盘60具有圆盘板61、外周侧壁部62、内周侧壁部63及下侧壁部64。

<圆盘板>

圆盘板61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并且呈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圆盘板6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呈沿着水平面的平面状。如图5所示,圆盘板61在整个周向上通过螺栓等固定构件(省略图示)固定于内圈32的下端面。由此,圆盘板61与内圈32一体地绕轴线o旋转。即,圆盘板61以能够相对于牵引杆板21绕轴线o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轴承30。圆盘板61的下表面位于比牵引杆20的内周侧肋26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

圆盘板61的内周缘部61a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圆盘板61的内周缘部61a从径向外侧与牵引杆20的内周侧肋26的外周面对置。由此,在圆盘板61的内周缘部61a与牵引杆20的内周侧肋26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使内周侧空间r2在整个周向上向下方连通的连通空间r3。

圆盘板61的内周缘部61a的径向位置位于内圈32的内齿轮齿32b与内圈32的外周面之间。圆盘板61配置为从内周缘部61a朝向径向外侧伸出。圆盘板61与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相比更向径向外侧伸出。

圆盘板61的上表面与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对置。在圆盘板61的上表面与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下端之间形成有沿径向及周向延伸的下侧间隙g2。

圆盘板61的上表面与外圈31的下端面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对置。圆盘板61的上表面与外圈31的下端面之间的间隔比下侧间隙g2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

<外周侧壁部>

外周侧壁部62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筒状。外周侧壁部62的内周面与圆盘板61的外周侧连接。外周侧壁部62从圆盘板61的外周朝向上方及下方这两方延伸。外周侧壁部62从外周侧包围轴承30。外周侧壁部62的上端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即,在外周侧壁部62的上端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在整个周向上沿径向贯通的缝隙c。

外周侧壁部62的内周面与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的外周面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由此,在外周侧壁部62与外周侧肋25之间形成有上端与缝隙c连通且在上下方向及周向上延伸的外周侧间隙g1。外周侧间隙g1的下端与下侧间隙g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内周侧壁部>

如图5所示,内周侧壁部63在轴承30的外圈31与外周侧肋25之间的径向位置从圆盘板61的上表面突出并沿周向延伸。内周侧壁部63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

内周侧壁部63的上端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内周侧壁部63的上端位于比润滑剂供给部40的连接部43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内周侧壁部63的上端位于比外圈31的下端面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内周侧壁部63的内周面与外圈3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对置。

内周侧壁部63的上端位于比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内周侧壁部63的外周面与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的内周面在径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由此,在内周侧壁部63与外周侧肋25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及周向上延伸的内周侧间隙g3。内周侧间隙g3的下端与下侧间隙g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由此,内周侧间隙g3经由下侧间隙g2与外周侧间隙g1连通。内周侧间隙g3的上端与外周侧空间s2连通。

<排出孔>

在此,如图5所示,在圆盘板61的外周侧壁部62与内周侧壁部6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上下贯通圆盘板61的排出孔61b。排出孔61b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排出孔61b使下部间隙与圆盘板61的下方连通。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的下端位于圆盘板61的上表面的排出孔61b的开口部位的上方。即,排出孔61b形成于从下方与外周侧肋25的下端对置的位置。排出孔61b的内径比下侧间隙g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

<下侧壁部>

如图5所示,下侧壁部64从圆盘板6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并沿周向延伸。下侧壁部64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形。下侧壁部64的径向位置为圆盘板61的内周缘部61a与内周侧壁部63之间的位置。下侧壁部64的径向位置为比内圈32的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底部罩>

图5所示的底部罩70在俯视下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环状,并且呈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状。底部罩7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呈沿着水平面的平面状。底部罩70在整个周向上通过螺栓(省略图示)固定于牵引杆20的内周侧肋26的下端。底部罩70也可以经由托架等固定于内周侧肋26。底部罩70也可以是沿周向分割成多个的结构。

底部罩70的内周沿着内周侧肋26配置。底部罩70以从固定于内周侧肋26的固定部位向径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延伸。底部罩70的外周缘部71从径向内侧与圆盘60的下侧壁部64的内周面对置。由此,在底部罩70的外周缘部71与下侧壁部64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在整个周向上上下贯通的底部间隙g4。下侧壁部64的下端位于比底部罩70靠下方的位置。

由内周侧肋26的外周面、圆盘板61的下表面、下侧壁部64的内周面及底部罩70的上表面划分的空间为底部空间r4。底部空间r4经由连通空间r3与内周侧空间r2连通。底部空间r4经由底部间隙g4与下方连通。

<支撑件>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成为圆盘60的外周面的外周侧壁部62的外周面沿车宽方向分开地固定有一对支撑件80。各支撑件80在沿着圆盘60的外周面向后方延伸后朝向下方弯曲而延伸。

<推土铲>

推土铲90在圆盘60的下方沿水平方向延伸。推土铲90由一对支撑件80支承。即,推土铲90经由支撑件80而支承于圆盘60。推土铲90通过推土铲移位缸(省略图示)而能够相对于圆盘60在推土铲90的延伸方向上相对移动。牵引杆20通过图1所示的倾转缸103而能够绕沿着推土铲90的延伸方向的轴摆动。

<作用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机动平路机1的作业装置10中,当通过回转马达50的驱动而小齿轮51旋转时,内齿轮齿32b与该小齿轮51啮合的内圈32相对于外圈31绕轴线o相对旋转。由此,一体地固定于内圈32的圆盘60绕轴线o旋转,并且经由支撑件80支承于圆盘60的推土铲90绕轴线o旋转。由此,通过调整回转马达50的小齿轮51的旋转角度,能够任意地设定推土铲90的推进角。

为了使上述外圈31与内圈32顺畅地相对旋转,需要向外圈31与内圈32之间的滑动部供给润滑脂l作为润滑剂。润滑脂l的供给借助于润滑剂供给部40来进行。即,当向图5所示的润滑剂供给部40的导入口41压送润滑脂l时,该润滑脂l经由贯通配管42及连接部43被导入到外圈31的供给孔31b。接着,通过使润滑脂l在外圈31的供给孔31b中向径向内侧流通,从而向外圈31与内圈32的滑动部即滚动体33、外圈凹槽31a及内圈凹槽32a供给润滑脂l。由此,确保滑动部的润滑性。

供给到上述滑动部的润滑脂l的一部分经由外圈31与内圈32之间的缝隙而向轴承30的上下排出。

排出到轴承30的下方的润滑脂l被导入下部空间s1。在下部空间s1的径向外侧具有圆盘60的内周侧壁部63,因此润滑脂l以该内周侧壁部63为堰暂时贮存于下部空间s1。当通过从轴承30向下方依次排出润滑脂l而向下部空间s1填充润滑脂l时,该润滑脂l的一部分越过内周侧壁部63。越过内周侧壁部63的润滑脂l通过内周侧壁部63与外周侧肋25之间的内周侧间隙g3而到达下侧间隙g2,然后,经由排出孔61b向作业装置10的外部(下方)排出。

另一方面,排出到轴承30的上方的润滑脂l被导入上部空间r1而被导入内圈32的上端面上。通过从轴承30向上方依次排出润滑脂l,从而内圈32的上端面的润滑脂l被向径向内侧推出,并经由内周侧空间r2及连通空间r3落下至底部空间r4,然后,经由底部间隙g4向作业装置10的下方排出。

在此,牵引杆20的牵引杆板21经由轴承30支承圆盘60及推土铲这样的重物。因此,在牵引杆板21的轴承30的外圈31的固定部位产生较大的应力。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螺栓将外圈31固定于牵引杆板21的情况下,根据该螺栓的配置部位,形成在牵引杆板21的周向上呈环状地延伸的高载荷区域。

另外,在利用机动平路机1进行整地作业等的情况下,推土铲90从土砂、岩石受到负载,该负载从支撑件80经由圆盘60、轴承30传递到牵引杆板21。牵引杆板21受到包括推土铲90的姿态在内的作业装置10的姿态状态、土砂等挖掘物性状的影响,根据情况,从各种方向受到作为冲击的外力。也就是说,牵引杆板21受到在前后或者左右产生弯曲应力、扭转应力的载荷(以下成为作业负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以从外周侧包围轴承30的方式一体地固定有外周侧肋25。因此,外周侧肋25作为从外周侧包围上述高载荷区域的强度构件发挥功能。即,通过靠近牵引杆板21的高载荷区域来设置作为强度构件的外周侧肋25,从而能够抑制牵引杆板21针对从外圈31作用的载荷的变形。另外,在牵引杆板21承受上述作业负载时,外周侧肋25作为强度构件发挥功能。因此,能够提高对于经由轴承30作用于牵引杆板21的载荷的强度。

另一方面,根据机动平路机1的作业环境,有时土砂、水(以下称为土砂d)会落到作业装置10上。特别是在牵引杆板21与圆盘60的外周侧壁部62的上端之间,为了容许它们相对旋转而形成有缝隙c。如果经由该缝隙c侵入到作业装置10的内部的土砂d到达轴承30,则该土砂d被啮入外圈31与内圈32之间,结果是引起轴承30的提前磨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牵引杆20的强度构件的外周侧肋25的下端与圆盘板61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下侧间隙g2。该下侧间隙g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外圈31的下端面与圆盘板61的上表面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因此,通过在成为轴承30跟前的土砂d的行进路径的中途配置流动阻力较大的下侧间隙g2,从而能够抑制土砂d进一步行进。由此,能够保护轴承30免受土砂d的侵入。

另外,在较大的下侧间隙g2中,由于排出孔61b的上端开口,因此被导入该下侧间隙g2的土砂、水被导入流动阻力更小的排出孔61b。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土砂、水到达轴承30。

如以所述,牵引杆20的外周侧肋25具有作为牵引杆板21的强度构件和土砂的行进抑制构件的两个功能,由此能够确保牵引杆20的强度,并且提高轴承30的维护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承30的径向内侧,内周侧肋26一体固定于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内周侧肋26也作为牵引杆板21的强度构件发挥功能。因此,通过作为强度构件的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这两方,能够形成从径向两侧夹着被传递来自外圈31的载荷的高载荷区域的结构。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牵引杆板21的对于从外圈31作用的载荷的变形。另外,内周侧肋26也针对由机动平路机1进行整地作业等时受到的作业负载而作为强度构件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侧肋2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外周侧肋25大。即使对牵引杆板21施加产生弯曲应力、扭转应力那样的载荷,由于设置有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因此也能够确保牵引杆板21的强度。而且,内周侧肋2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外周侧肋25大,因此,牵引杆板21受到的载荷被适当地均等地分散,从而能够在没有局部产生高应力的部位的情况下确保牵引杆板21的强度。因此,牵引杆板21例如针对整地作业等时受到的作业负载能够确保适当的强度,提高耐久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下,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这两方与作为上表面肋的横肋22及纵肋23局部重叠。即,在俯视下,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与横肋22及纵肋23交叉。由此,传递到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的载荷传递到上表面的横肋22及纵肋23。因此,能够使从外圈31传递的载荷分散在牵引杆20的大范围内,并且能够抑制牵引杆20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产生局部应力,从而能够提高牵引杆20整体的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圈31与外周侧肋25之间形成有从圆盘板61向上方突出的内周侧壁部63。而且,除了该内周侧壁部63以外,通过外周侧壁部62、外周侧肋25,形成有以从缝隙c依次连通的方式组装的外周侧间隙g1、下侧间隙g2及内周侧间隙g3。即,形成有由外周侧间隙g1、下侧间隙g2及内周侧间隙g3构成的迷宫结构。这样,通过将从缝隙c到轴承30的通路设为迷宫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缝隙c侵入到内部的土砂d到达轴承30。

另外,作为强度构件的外周侧肋25兼作形成迷宫结构的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不需要另外附加用于形成迷宫结构的结构。因此,能够紧凑且高效地实现用于在提高强度的同时防止土砂侵入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外周侧间隙g1、内周侧间隙g3的径向的尺寸例如为圆盘60的直径、即外周侧壁部62的直径的0.1~1%左右的值。由此,能够避免相互相对旋转的牵引杆20与圆盘60的接触,并且能够适当地抑制土砂d的侵入。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将经由润滑剂供给部40向轴承30导入的润滑剂设为润滑脂l,但也可以使用粘性比该润滑脂l低的润滑油等其他润滑剂。

在实施方式中,对在牵引杆20设置了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这双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设置内周侧肋26。也可以不设置圆盘60的内周侧壁部63。圆盘板61的排出孔61b并不限于形成于外周侧壁部62与内周侧壁部63之间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形成于内周侧壁部63的径向内侧等其他部分。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排出孔61b。此外,也可以是不设置底部罩70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横肋22、纵肋23、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与牵引杆板21固定一体化的例子,说明了通过焊接将它们固定于牵引杆板21的结构。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牵引杆板21、横肋22、纵肋23、外周侧肋25及内周侧肋26也可以是通过从母材的切出、利用3d打印机进行的加工等而一体成形的结构。由此,也能够通过各肋确保牵引杆20的强度。

在实施方式中,对于圆盘板60经由具有外圈31、内圈32及滚动体33的轴承20相对于牵引杆板21能够相对旋转地被支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轴承30不具有滚动体33,外圈31与内圈通过相互滑动接触而相对旋转。另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取代轴承20,而在牵引杆板21的下表面固定有俯视下呈环状的支承部,且圆盘板60能够通过相对于支承部在周向上滑动而相对旋转。支承部也可以一体地设置于牵引杆板2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平路机的作业装置,能够在确保牵引杆的强度的同时,提高维护性、耐久性。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平路机,2…行驶轮(前轮),3…行驶轮(后轮),4…车身框架,5…后框架,6…前框架,6a…配重,7…外装罩,8…驾驶室,10…作业装置,20…牵引杆,21…牵引杆板,21a…板前部,21b…板后部,21c…马达贯通孔,22…横肋(上表面肋),23…纵肋(上表面肋),24…连结部,25…外周侧肋,26…内周侧肋,30…轴承(支承部),31…外圈,31a…外圈凹槽,31b…供给孔,32…内圈,32a…内圈凹槽,32b…内齿轮齿,33…滚动体,40…润滑剂供给部,41…导入口,42…贯通配管,43…连接部,50…回转马达,51…小齿轮,60…圆盘,61…圆盘板,61a…内周缘部,61b…排出孔,62…外周侧壁部,63…内周侧壁部,64…下侧壁部,70…底部罩,71…外周缘部,80…支撑件,90…推土铲,101…提升缸,102…牵引杆移位缸,103…倾转缸,a1…前部区域,a2…后部区域,a3…侧部区域,c…缝隙,g1…外周侧间隙,g2…下侧间隙,g3…内周侧间隙,g4…底部间隙,r1…上部空间,r2…内周侧空间,r3…连通空间,r4…底部空间,s1…下部空间,s2…外周侧空间,o…轴线,l…润滑脂,d…土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