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管网压力监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管理,是降低管网漏失和减少管网爆管频率的关键技术措施。供水企业在对供水网点的供水过程中,供水调度人员通常需要根据下游供水管道的水压变化情况,通过调节分布在管网中各供水管道上减压阀门的出口压力,实现管网压力控制与管理,以保障位于供水管网下游各供水管道供水压力的平衡和供水安全。目前,供水管网的管网压力主要采用人工值守及手动调节减压阀、以及通过控制器预设固定目标压力值定时自动调节减压阀的两种监控管理方式,对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进行压力的调节和管理。然而,上述两种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控管理方式,存在管网压力调节控制精度低的问题,且无法根据各压力调节点(减压阀安装的地点)下游供水管道供水压力需求的变化情况实现管网压力的自适应调节,具有较高的管网漏失和管网爆管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管网压力调节控制精度低,且无法根据各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管道供水压力需求的变化情况实现管网压力的自适应调节,具有较高的管网漏失和管网爆管的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包括用于实时监测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管道内水压的压力监测模块、用于对所述压力监测模块采集的压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控制模块、用于后台监控及操作控制的云平台系统、以及用于将所述控制模块分析处理的压力数据传输至所述云平台系统的通讯模块、以及用于调节减压阀开度以调节控制所述压力调节点下游水压的阀门调节装置,所述压力监测模块、所述通讯模块和所述阀门调节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调节装置包括基座、用于调节控制减压阀开度的直行程调节机构、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直行程调节机构作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电机和传动组件,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基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直行程调节机构包括螺母套、与所述螺母套啮合配合的调节螺杆、以及用于限制所述调节螺杆发生周向转动的限位组件,所述螺母套转动安装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限位组件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相应所述螺母套的上方,所述螺母套具有沿径向贯穿的螺牙孔,所述调节螺杆贯穿设置于所述螺牙孔内,所述基座上设置有供所述调节螺杆穿过的通孔,所述调节螺杆的一端与所述限位组件活动相连,所述调节螺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并用于与所述减压阀相连;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和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配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套装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从动齿轮套装于所述螺母套上。
进一步地,所述螺母套包括凸环和与所述凸环相连的缩颈套,所述缩颈套内设置有与所述调节螺杆啮合配合的内螺牙,所述凸环与所述限位组件之间设置有平面轴承,所述调节螺杆依次贯穿所述平面轴承和所述缩颈套。
进一步地,所述缩颈套上套设有轴承套,所述从动齿轮套装于所述轴承套上,所述轴承套上套装有至少一个定位轴承,各所述定位轴承沿所述轴承套的径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上对应所述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调节螺杆的定位套,所述调节螺杆滑动插入所述定位套中。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套包括套管部和沿所述套管部径向延伸设置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套管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螺母套的底端,所述调节螺杆滑动插入所述套管中。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监测模块包括用于对减压阀前方供水管道内水压进行实时监测并采集的第一压力传感器、以及用于对减压阀后方供水管道内水压进行实时监测并采集的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稳定流体压力并消除水锤效应的压力阻尼模块,所述压力阻尼模块包括设置于减压阀前方的供水管道上的第一压力阻尼器和设置于减压阀后方的供水管道上的第二压力阻尼器,所述第一压力阻尼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相连,所述第二压力阻尼器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分别将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信号进行模数转换的模数转换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包括第一模数转换器和第二模数转换器,所述第一模数转换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模数转换器分别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设置有实时监测并采集供水管网压力调节点下游压力的压力监测模块,通讯模块实时地将压力监测模块采集的压力数据传输至云平台系统;云平台系统对所有时间段内采集的压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形成压力数据随时间波动变化的曲线,并根据压力数据随时间波动变化的曲线与临界供水压力数据模型(临界供水压力数据模型为依据该压力调节点所处的供水网点以往各时间段用水量的变化情况而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并将比对分析的判断结果实时转换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通讯模块回传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云平台系统的在线实时监测判断结果控制阀门调节装置对压力调节点的减压阀进行精细调节,从而实现根据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管道实时供水压力需求的变化情况实现管网压力的自适应调节,降低管网漏失和管网爆管的风险,提高管网压力压力调节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块流程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门调节装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门调节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阀门调节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主要标记:
1-压力监测模块;11-第一压力传感器;12-第二压力传感器;2-控制模块;3-云平台系统;4-通讯模块;5-阀门调节装置;51-基座;52-直行程调节机构;521-螺母套;5211-凸环;5212-缩颈套;522-调节螺杆;523-限位组件;5231-限位块;5232-定位销;5233-限位槽;53-驱动电机;54-传动组件;541-主动齿轮;542-从动齿轮;55-平面轴承;56-轴承套;57-定位轴承;58-定位套;581-套管部;582-固定部;6-压力阻尼模块;61-第一压力阻尼器;62-第二压力阻尼器;7-模数转换模块;71-第一模数转换器;72-第二模数转换器;8-定位器;9-减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包括用于实时监测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安装的地点)下游供水管道内水压的压力监测模块1、用于对压力监测模块1监测采集的压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控制模块2、用于后台监控及操作控制的云平台系统3、以及用于将控制模块2分析处理的压力数据传输至云平台系统3的通讯模块4、以及用于调节减压阀9的开度以调节控制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安装的地点)下游水压的阀门调节装置5,压力监测模块1、通讯模块4和阀门调节装置5分别与控制模块2电性连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阀门调节装置5采用电气控制的全自动阀门调节装置5,减压阀9采用可以精确控制其开度(减压阀9打开的离合程度)的先导式管道控制阀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由于供水管网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管道内的供水压力需求,是随着该供水网点用水量的变化而发生波动性变化的。设置于供水管道内的压力监测模块1实时监测并采集供水管网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管道内的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传输至控制模块2,控制模块2对压力监测模块1采集的压力信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通讯模块4实时地将控制模块2分析处理后的实时压力数据传输至云平台系统3,云平台系统3储存该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安装的地点)下游的压力数据并对所有时间段内采集的压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形成压力数据随时间波动变化的曲线。云平台系统3根据压力数据随时间波动变化的曲线判断该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安装的地点)下游的压力值是否符合临界供水压力数据模型(临界供水压力数据模型为依据该压力调节点所处的供水网点以往各时间段用水量的变化情况而建立的数学模型),并将判断结果转换为相应的实时控制信号后通过通讯模块4回传给控制模块2,控制模块2根据云平台系统3的在线实时监测判断结果控制阀门调节装置5是否需要对该压力调节点的减压阀9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根据各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管道实时供水压力需求的变化情况实现管网压力的自适应调节,降低管网漏失和管网爆管的风险,提高管网压力压力调节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设置有实时监测并采集供水管网压力调节点下游压力的压力监测模块1,通讯模块4实时地将压力监测模块1采集的压力数据实时传输至云平台系统3;云平台系统3对所有时间段内采集的压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形成压力数据随时间波动变化的曲线,并根据压力数据随时间波动变化的曲线与临界供水压力数据模型(临界供水压力数据模型为依据该压力调节点所处的供水网点以往各时间段用水量的变化情况而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并将比对分析的判断结果实时转换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通讯模块4回传给控制模块2,控制模块2根据云平台系统3的在线实时监测判断结果控制阀门调节装置5对压力调节点的减压阀9进行精细调节,从而实现根据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管道实时供水压力需求的变化情况实现管网压力的自适应调节,降低管网漏失和管网爆管的风险,提高管网压力压力调节控制的精度和效率。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阀门调节装置5包括基座51、用于调节控制减压阀9开度(减压阀9阀的打开离合程度)的直行程调节机构52、以及用于驱动直行程调节机构52作直线往复运动的驱动电机53和传动组件54,驱动电机53设置在基座51上;直行程调节机构52包括螺母套521、与螺母套521啮合配合的调节螺杆522、以及用于限制调节螺杆522发生周向转动的限位组件523,螺母套521转动安装于基座51上,限位组件523安装于基座51上相应螺母套521的上方,螺母套521具有沿径向贯穿的螺牙孔,调节螺杆522贯穿设置于螺母套521的螺牙孔内,基座51上设置有供调节螺杆522穿过的通孔,基座51上的通孔与螺母套521的螺牙孔的位置相应,调节螺杆522的一端与限位组件523活动连接,调节螺杆522的另一端穿过基座51上的通孔并用于与减压阀9的调节阀杆相连;传动组件54包括主动齿轮541和与主动齿轮541啮合配合的从动齿轮542,主动齿轮541套装于驱动电机53的输出轴上,从动齿轮542套装于螺母套521上。
优选地,驱动电机53采用通过控制脉冲个数来控制角位移量以达到准确定位的步进电机,可通过驱动电机53驱动调节螺杆522精确地调节控制减压阀9的开度,达到精确调节控制位于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压力调节点下游)的水压。
本实施例的阀门调节装置5的基本工作原理:驱动电机53接通电源,控制模块2发送控制指令控制驱动电机53的输出轴转动,驱动电机53输出轴上的主动齿轮541带动从动齿轮542转动,从动齿轮542带动转动安装于基座51上的螺母套521转动,由于贯穿设置于螺母套521螺牙孔内的调节螺杆522,在限位件的限位作用下不能发生周向转动,并防止调节螺杆522产生较大的扭矩而对减压阀9造成损坏。在螺母套521螺牙孔和调节螺杆522的外螺牙的啮合配合下,只需通过控制模块2控制驱动电机53的正反转,就可使调节螺杆522沿螺母套521的径向作直线往复的直行程运动,从而可通过沿螺母套521的径向作直行程运动的调节螺杆522打开或者关闭减压阀9。
本实施例的阀门调节装置5,通过驱动电机53驱动转动安装于基座51上的螺母套521转动,在螺母套521和调节螺杆522的的配合下,只需通过控制模块2控制驱动电机53的正反转,就可使调节螺杆522沿螺母套521的径向作直线往复的直行程运动,精确调节控制安装于供水管道上减压阀9的开度,达到精确调节控制位于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压力调节点下游)水压目的,自动化程度和调节控制精度高。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螺母套521包括凸环5211和与凸环5211连接的缩颈套5212,缩颈套5212内设置有与调节螺杆522啮合配合的内螺牙,凸环5211与限位组件523之间设置有平面轴承,调节螺杆522依次贯穿平面轴承和缩颈套5212。凸环5211与限位组件523之间设置平面轴承55,以减小t形螺母套521在转动时与限位组件523之间产生的摩擦,增强螺母套521转动的灵活性,提高阀门自动调节装置的调节控制精度。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螺母套521的缩颈套5212上套设有轴承套56,从动齿轮542套装于轴承套56上,轴承套56上套装有至少一个定位轴承57,各定位轴承57沿轴承套56的径向依次设置。在螺母套521的缩颈套5212上设置有轴承套56和与轴承套56配合的多个定位轴承57,既可以增强螺母套521转动的灵活性,又可以保证螺母套521绕其中心轴转动时的同心度,防止螺母套521在转动时发生轻微的角度偏转,提高阀门自动调节装置的调节控制精度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基座51上对应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定位调节螺杆522的定位套58,调节螺杆522滑动插入定位套58的套孔中,并与减压阀9的调节阀杆相连,以保证调节螺杆522的作直线运动时具有良好的同心度,防止调节螺杆522用于连接减压阀9调节阀杆的一端。在作直线行程运动时发生轻微偏摆而影响阀门自动调节装置的调节控制精度,同时增强调节螺杆522对减压阀9调节控制的稳定可靠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位套58包括套管部581和沿套管部581径向延伸设置的固定部582,固定部582设置于基座51上,套管部581远离固定部582的一端延伸至螺母套521的底端,调节螺杆522滑动插入定位套58的套管部581中,并与减压阀9的调节阀杆相连,以保证调节螺杆522的作直线运动时与螺母套521中心轴具有良好的同心度,防止螺母套521在转动时发生轻微的角度偏摆而影响阀门自动调节装置的调节控制精度,同时增强调节螺杆522对减压阀9调节控制的稳定可靠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限位组件523包括安装于基座51上相应螺母套521的正上方的限位块5231和定位销5232,调节螺杆522远离基座51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销5232,定位销5232与调节螺杆522成直角相连,限位块5231设置有用于容置定位销5232的限位槽5233,定位销5232活动设置于限位槽5233内。在定位销5232和限位块5231的限位槽5233作用下,使调节螺杆522不能围绕其中心轴线发生周向转动而只能沿其轴向作直线行程的往复运动,避免调节螺杆522在螺母套521的转动带动下产生较大的扭矩而对减压阀9造成扭伤损坏,降低调节螺杆522对减压阀9调节控制的稳定可靠性和精确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压力监测模块1包括用于对减压阀9前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上游)水压进行实时监测并采集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用于对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下游)水压进行实时监测并采集的第二压力传感器12,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分别与控制模块2电性连接。首先,第一压力传感器11实时监测并采集减压阀9前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上游)的第一压力,第二压力传感器12实时监测并采集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下游)的第二压力,并分别将实时采集的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传输至控制模块2;其次控制模块2将实时接收的第一压力和第二压力进行比较,如果第一压力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压力值则表明供水管道内的水体流量及水体压力趋于正常,控制模块2则发送控制命令控制阀门调节装置5对减压阀9的开度进行调节,直至第二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下游)的水压达到实际供水水压所需求的压力值,控制模块2则发送控制命令控制阀门调节装置5停止对减压阀9开度的调节,从而达到实时自适应并精确调整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下游)的水压,保障位于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压力调节点下游)供水压力的平衡和供水安全,避免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下游)出现供水流量不足或者供水压力不平衡的现象。如果一旦在阀门调节装置5对减压阀9的开度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出现第一压力值小于第二压力值的异常情况,则表明压力调节点由于减压阀9的开合,减压阀9前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上游)的高压水流导致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下游)的水体流量发生急剧变化,引发“水锤效应”造成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压力调节点下游)水压瞬间急剧异常升高控制模块2接收异常压力变化情况后,立即控制阀门调节装置5停止对减压阀9的开度的调节,以避免持续增强的“水锤效应”对减压阀9后方的供水管道形成具有破坏性的水击作用,有效防止减压阀9后方的供水管道由于持续水击作用而发生爆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待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水压趋于稳定并恢复第一压力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压力值的正常情况后控制模块2发送控制命令控制阀门调节装置5对减压阀9的开度进行调节,直至第二压力传感器12检测到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的水压达到预设的目标压力值控制模块2发送控制命令控制阀门调节装置5停止对减压阀9的开度的调节,从而达到实时精确调整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的水压,保障位于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供水压力的平衡和供水安全。此外,在位于减压阀9前方的供水管道内和位于减压阀9后方的供水管道内分别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通过将减压阀9前方的水压(前压)和减压阀9后方的水压(后压)进行参照对比分析,还可以避免在阀门调节装置5对减压阀9的开度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容易将“水锤效应”造成的瞬时高压判断为减压阀9后方的水压(后压)的误判断,导致减压阀9后方的水压(后压)最终小于预设的目标压力值,使得减压阀9后方供水管道内出现供水流量不足或者供水压力不平衡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了供水压力调节控制的精度。
优选地,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分别采用采用高精度的固态应变计量式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也可以采用硅压阻式压力探头对压力信号进行采集,采用固态应变计量式压力传感器和硅压阻式压力探头进行压力信号采集,测量精度高,测量范围宽。当然,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还可以采用其它高精度压力传感器,其可根据实际测量精度与工作需要而选取,在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稳定流体压力并消除水锤效应的压力阻尼模块6,压力阻尼模块6包括设置于减压阀9前方的供水管道上的第一压力阻尼器61和设置于减压阀9后方的供水管道上的第二压力阻尼器62,第一压力阻尼器61与第一压力传感器11相连,第二压力阻尼器62与第二压力传感器12相连。在位于减压阀9前方的供水管道内和位于减压阀9后方的供水管道内分别设置有第一压力阻尼器61和第二压力阻尼器62,减压阀9前方的供水管道内和减压阀9后方的供水管道内的水体压力分别经第一压力阻尼器61和第二压力阻尼器62稳定并消除水锤效应后,再分别供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进行相应压力数据的监测和采集,降低水锤效应形成的大幅度水压压强波动对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采集压力数据精度的影响,提高了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压力数据采集的精度,进而提高了供水压力调节控制的精度;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水锤效应形成的具有破坏性的水击作用对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造成损坏,增强了压力变送器工作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将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采集的压力模拟电信号分别进行模数转换的模数转换模块7,模数转换模块7包括第一模数转换器71和第二模数转换器72,第一模数转换器71分别与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控制模块2电性连接,第二模数转换器72分别与第二压力传感器12和控制模块2电性连接。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将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采集的压力模拟电信号分别通过第一模数转换器71和第二模数转换器72进行模数转换,使第一压力传感器1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12监测采集的压力模拟电信号快速精准地转化成采用数字表示的压力数据,以提高控中央制器压力数据处理分析的速度和准确率,从而提高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对供水管道内水压调节控制的精度。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供水管网的压力监测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用于定位管网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的安装地点)的定位器8,定位器8和控制模块2电性连接。
具体地,定位器8包括gps/bds模组和与gps/bds模组电性连接的gps/bds天线81。工作时,基于gps/bds的定位器8和对管网压力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的安装地点)的具体位置进行自动定位,并通过通讯模块4将定位器8获取的精确位置坐标发送至云平台系统3,以供供水调度人员在监控系统的地图上自动定位管网压力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的安装地点)的地理位置,解决了管网压力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的安装地点)没有位置信息反馈功能,无法对管网压力压力调节点(减压阀9的安装地点)进行精确定位,而给目标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的精确调控和科学调度管理带来不便和困难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