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9059发布日期:2019-12-31 15:51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生态河道工程和景观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城市山区河道的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山区洪水急涨急落冲刷大的特点,目前国内山区河道多为传统的硬质直立挡墙护岸,仅仅满足防洪安全,近年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单一功能的护岸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人水和谐”的河道治理理念。

申请号为201210356597.4的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坡式生态堤岸,该坡式生态堤岸是在原有的稳定结构坡面的基础上依次布置土工布反滤层、多孔混凝土护坡、植物种植槽护脚、湿生植物而形成。其中,稳定结构坡面为具有稳定结构的原状土;土工布反滤层为一层透水性无纺土工布;多孔混凝土护坡为采用多孔混凝土材料制作的单层球状组合体铺设形成;植物种植槽护脚是在坡脚与河底连接部位设置;湿生植物为在多孔混凝土护坡和植物种植槽中种植的植物。该坡式生态堤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净化河流水质和构建河堤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功能单一,不能适用于城市山区河道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包括沿河岸设置的第一挡墙,所述第一挡墙的前侧呈多级台阶形状,每级台阶上设有花池,所述第一挡墙的前侧设有回填碎石土,所述回填碎石土上方铺设有透水砖形成亲水步道,所述回填碎石土的前侧设有第二挡墙。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墙包括位于底板及位于所述底板上的墙体,所述墙体由浆砌块石制成,所述墙体的顶部还浇筑有混凝土形成保护层。

优选地,所述花池的池身截面呈半圆形,每级台阶上的花池相邻布置,多个花池排列成波浪形。

优选地,所述回填碎石土的上方还设有卵石绿化带,所述卵石绿化带位于透水砖与所述第一挡墙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墙由浆砌块石构成,且所述第二挡墙的后侧面倾斜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墙的墙顶与设计河底的距离为0.5m~1m。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墙的堤脚前侧铺设有卵漂堆石。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生态性较好,采用二级挡墙结构,一前一后高低错落有致布置,第一挡墙可以起到防洪作用,第一挡墙上设有花池,为植物提供了生态空间,第二挡墙与第一挡墙之间铺设有透水砖形成亲水步道,可供人们行走。本实用新型既满足基本的防洪安全又兼顾河道生态亲水交流的功能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第一挡墙

11底板

12墙体

13保护层

2花池

3回填碎石土

4透水砖

5第二挡墙

6卵石绿化带

7设计河底

8卵漂堆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包括沿河岸设置的第一挡墙1,所述第一挡墙1包括位于底板11及位于所述底板11上的墙体12,所述底板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起到支撑墙体12的作用,所述墙体12由浆砌块石制成,所述墙体12采用重力式结构,高度约5.5m,所述墙体12的顶部还浇筑有混凝土形成保护层13,用于保护所述墙体12。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挡墙1的后侧为临土侧,前侧为临水侧,所述第一挡墙1的前侧设计成由下而上呈多级台阶的形状,且每级台阶上设有花池2,花池2内种植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植被。为了进一步增强生态景观效果,所述花池2的池身截面呈半圆形,每级台阶上的花池2相邻布置,多个花池2排列成波浪形,单个花池2采用c30仿石钢筋混凝土,上下层错开布置,起到较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挡墙1的前侧设有回填碎石土3,所述回填碎石土3上方铺设有透水砖4形成亲水步道,在河道低水位时供人们行走,所述回填碎石土3的后侧与所述第一挡墙1相接,所述回填碎石土3的前侧设有第二挡墙5,第二挡墙用于挡住回填碎石土3,避免河水冲刷,影响护岸整体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墙5由浆砌块石构成,且所述第二挡墙5的后侧面倾斜布置,提高所述第二挡墙5的抗冲击能力,所述第二挡墙5的墙顶与设计河底7的距离为0.5m~1m,优选为0.8m,避免在常水位时,河水漫过亲水步道。

如图1所示,所述回填碎石土3的上方还设有卵石绿化带6,所述卵石绿化带6位于透水砖4与所述第一挡墙1之间,卵石绿化带6可进一步增加整体绿化面积,提高生态景观效果。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墙5的堤脚前侧铺设有卵漂堆石8,卵漂堆石8上种植湿生植物,有利于提升生态景观效果,同时保护堤脚的冲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