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组合式承压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19720发布日期:2020-02-14 16:07阅读:6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组合式承压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基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组合式承压板。



背景技术:

混凝土桩基是在桩孔内灌注混凝土形成的,是现在建筑的基础,地基牢固、承载能力复合要求是建设质量合格的房屋的第一步,因此地基的载荷实验检测非常重要,能够检测地基的实际载荷能否复合要求。

如图1所示,地基载荷实验会在桩基2的两侧放置两块互相平行的支墩3,支墩3的上方架设平台4,平台4上方放置有堆载5,之后再将平台4与桩基2之间放置千斤顶7,千斤顶7的上方放置有主梁6,千斤顶7与桩基2之间放置有承压板1。用千斤顶7逐渐伸出,千斤顶7的两端分别与主梁6和承压板1抵接,利用承压板1和主梁6分别将力施加在桩基2和平台4上,从而进行静载试验。针对直径不同的桩基2,所选用的承压板1的面积也不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千斤顶7施加的作用力能够通过承压板1均匀施加到桩基2上方,承压板1的面积过大容易造成承压板1的变形,承压板1的面积过小则容易导致桩基2承压面积较小而受损。

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现有的承压板1一般是一块整体的钢板,针对不同的桩基2则需要采用不同面积的承压板1,而在施工现场通常桩基2的尺寸都不一致,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做到提前了解桩基2尺寸而特意准备相应尺寸的承压板1,因此在检测前都会将全套的承压板1全部带到施工现场,根据具体型号再进行选定,非常浪费人力物力。因此,如果能够提升承压板1的适应性,则能够为企业节省不少的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用于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组合式承压板,提升了承压板针对不同规格桩基的适应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组合式承压板,包括多块承压板,多块承压板之间拼接叠络,每块承压板的面积均不相同且逐级增加,每块承压板的上表面凸出设置有互相平行的凸条,凹槽的两端均水平贯穿承压板,承压板的下表面开设有与凸条相适配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不同尺寸的桩基时,将对应尺寸的承压板放在桩基的上方,其余承压板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向上叠络,在使用承压板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桩基的尺寸随意排列,降低了承压板对不同桩基的适应性,从而降低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利用凸条与凹槽的配合,保证承压板之间的叠络不会出现较大的偏移,保证承压板叠络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块承压板均为四角锥台,每块承压板的上表面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相邻规格的承压板的下表面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承压板的四角锥台状,承压板叠络之后,大部分的承压板能够按照大小顺序叠络,这样承压板的受力承压就比较均匀,承压板不易产生变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承压板表面为正方形,承压板在底面积为1.0平方米、1.2平方米、1.4平方米、1.6平方米和1.8平方米的规格中选用多个规格连续的承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选用多种连续规格的承压板,便于提升承压板适应桩基尺寸的连续性,便捷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底面积为1.0平方米、1.2平方米、1.4平方米、1.6平方米和1.8平方米的承压板的上表面面积分别为1.1平方米、1.3平方米、1.5平方米、1.7平方米和1.9平方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块承压板反向放置后,承压板所对应的桩基的尺寸数量更多,适应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有的承压板上均竖直开设有互相对齐的固定孔,固定孔内安装有固定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组件把多块承压板固定连接之后,便于整体将多块承压板一起移至下一个桩基进行检测,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固定组件包括拉杆和固定螺栓,拉杆的上端具有限位部,限位部与拉杆一体连接,限位部的截面积大于拉杆的截面积,拉杆从上往下插入并穿出固定孔,固定螺栓螺纹连接在拉杆的下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杆穿过固定孔之后,利用固定螺栓与限位部对承压板的抵接,起到固定多块承压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固定孔包括四个,四个固定孔分别位于承压板的拐角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保证固定孔的位置让位于桩基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拉杆的上方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吊杆,吊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固定连接,吊杆的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吊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吊杆和吊环,方便将承压板进行整体吊装,运输方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将承压板设置成多块,并且将每块承压板均设置成不同面积,并且每块承压板的面积逐级增加,达到了提升承压板适应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使用背景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压板;11、固定孔;12、固定组件;121、拉杆;1211、限位部;122、固定螺栓;123、吊杆;124、吊环;13、凹槽;14、凸条;2、桩基;3、支墩;4、平台;5、堆载;6、主梁;7、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用于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组合式承压板,包括多块承压板1,多块承压板1之间拼接叠络,每块承压板1的面积均不相同且逐级增加。针对不同尺寸的桩基时,如图2所示,可以选择与桩基截面尺寸相匹配的承压板1,将该承压板1置于桩基的上表面,之后再将其他承压板1依次叠络,保证承压板1与桩基的接触面积相匹配,提升承压板1对不同尺寸桩基的适应性,从而降低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

如图2所示,承压板1在叠络的过程中,最好能够按照面积由大到小从下往上依次叠络,这样每块承压板1的受力就比较均匀一点。还可以将每块承压板1均设置成四角锥台,每块承压板1的上表面面积大于或者等于相邻规格的承压板1的下表面面积。这样,利用承压板1的四角锥台状,承压板1叠络之后,大部分的承压板1能够按照大小顺序叠络,这样承压板1的受力承压就比较均匀,承压板1不易产生变形。

承压板1在叠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移,这样不利于保证承压板1之间的整齐度。为解决上述问题,如图2所示,可以在每块承压板1的上表面凸出设置互相平行的凸条14,承压板1的下表面开设有与凸条14相适配的凹槽13,凹槽13的两端均水平贯穿承压板1,利用凸条14与凹槽13的配合,保证承压板1之间的叠络不会出现较大的偏移,保证承压板1叠络的稳定性,并且承压板1的顺序调换时不同的承压板1之间也能够通过凸条14和凹槽13配合。

目前的承压板1的规格有具体的常用规格,承压板1的表面一般为正方形,在本实施例中,多块承压板1的总厚度不低于6cm,承压板1的底面积为1.0平方米、1.2平方米、1.4平方米、1.6平方米和1.8平方米的规格中选用多个规格连续的承压板1,选用多种连续规格的承压板1,便于提升承压板1适应桩基尺寸的连续性,便捷性更高。

桩基检测一般都是分批进行检测,每次检测之后承压板1都需要重新安装和运输,针对每块承压板1的话需要单独运输,所花费的吊装成本就相对较高,因此,如图2所示,可以在所有的承压板1上竖直开设互相对齐的固定孔11,固定孔11为四个,将多个承压板1通过固定组件12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固定组件12的形式多样,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固定组件12包括拉杆121和固定螺栓122,拉杆121的上端具有限位部1211,限位部1211与拉杆121一体连接,限位部1211的截面积大于拉杆121的截面积,拉杆121从上往下插入并穿出固定孔11,固定螺栓122螺纹连接在拉杆121的下方。拉杆121穿过固定孔11之后,利用固定螺栓122与限位部1211对承压板1的抵接,起到固定多块承压板1的目的。

为了便于吊装,如图2所示,可以在拉杆121的上方设置两个平行的吊杆123,吊杆1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121固定连接,吊杆123的中间位置固定设置有吊环124,利用吊杆123和吊环124,方便将承压板1进行整体吊装,运输方便。

其中,固定孔11的开设位置尽量避开桩基,这样一方面能够提升承压板1与桩基的接触面积,另外一方面尽量避免拉杆121接触桩基而必须拆除的情况,因此固定孔11分别位于承压板1的拐角处最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