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免剔凿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6222发布日期:2020-02-21 20:39阅读:16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浇带免剔凿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后浇带免剔凿预制板。



背景技术:

后浇带是防止钢筋混泥土结构在自身收缩不均或者沉降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安装设计或者施工规范要求,需要在基础底板、梁、墙向右的位置预留一定宽度的临时施工缝。

传统老工艺的结构,需要根据使用的大小,来定制钢筋的长短与高度,高度通过支架来固定,当钢筋长短与高度确定后,在使用钢丝网全部缠绕,绑孔,再与钢板焊接安装,达成整体。现有技术实用及安装复杂;因最终要与钢板焊接安装,而焊接产生的高温会对钢丝网照成损坏,从而施工完成存在渗漏隐患;后期施工接缝操作复杂,需要先去除钢丝网在进行打凿合缝;制作很高的成品不易存储,钢筋存放时间长后会生锈,钢丝网存放时间长后也会生锈,从而影响实用;现有技术中高度通过支架来固定,而两根钢筋中间通过支架焊接支撑的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坍塌;以及材料的浪费和人工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浇带免剔凿预制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技术实用及安装复杂;因最终要与钢板焊接安装,而焊接产生的高温会对钢丝网照成损坏,从而施工完成存在渗漏隐患;后期施工接缝操作复杂,需要先去除钢丝网在进行打凿合缝;制作很高的成品不易存储,钢筋存放时间长后会生锈,钢丝网存放时间长后也会生锈,从而影响实用;现有技术中高度通过支架来固定,而两根钢筋中间通过支架焊接支撑的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坍塌;以及材料的浪费和人工成本的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后浇带免剔凿预制板,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部的一端,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顶部,所述顶部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上预留有圆孔,所述底座和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块。

优选的,所述底座、支撑部、顶部和凸起部为一体化结构,支撑部与底座和顶部呈直角状态,且支撑部与底座和顶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顶部上端面的两侧位置设置有交叉部,交叉部为交叉的编织结构,且交叉部之间存在一定缝隙。

优选的,所述凸起部的纵切面为等腰三角状,且凸起部与顶部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

优选的,所述凸起部上等间距开设有圆孔,且圆孔完全贯穿凸起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后浇带免剔凿预制板,整体为一体化结构,无需使用支架、钢丝网和钢筋等材料,大大节约了施工的材料成本,以及钢筋和钢丝网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出现生锈的情况,因移除了钢丝网,故后期不再需要取出钢丝网进行打凿,从而无需二次浇筑时进行打凿,节省了时间以及人工的费用,简化了使用流程,同时整体结构强度较高,通过支撑块进行支撑,提高抗变形能力,且不会存在坍塌,通过设置的倒角以及倒“v”状的凸起部防止出现渗水的情况,且具有引流的效果,同时在浇筑完成之后,板面会形成凹凸面,形成一个与二次浇筑块相连接的机械楔,其接缝质量与强度可与进行过打凿拉毛后的质量相媲美,故二次浇筑时可免去打凿拉毛等工序,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施工周期,同时增加了浇筑体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块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部;3、顶部;4、交叉部;5、凸起部;6、圆孔;7、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后浇带免剔凿预制板,包括底座1、支撑部2、顶部3、交叉部4、凸起部5、圆孔6和支撑块7,底座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部2的一端,支撑部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顶部3,顶部3上端面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凸起部5,凸起部5上预留有圆孔6,底座1和顶部3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块7,通过设置的支撑块7提高整体的抗变形能力,支撑块7的高度与底座1和顶部3之间的间距相同,支撑块7的宽度与左右两侧支撑部2之间的间距相同。

进一步的,底座1、支撑部2、顶部3和凸起部5为一体化结构,支撑部2与底座1和顶部3呈直角状态,且支撑部2与底座1和顶部3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一体化的结构提高了整体的强度,同时移除了钢筋、钢丝网以及支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施工材料成本,且简化了使用的流程,通过设置的倒角起到防渗水和导流的效果。

进一步的,顶部3上端面的两侧位置设置有交叉部4,交叉部4为交叉的编织结构,且交叉部4之间存在一定缝隙,该交叉部4相当于传统的钢丝网,因移除了钢丝网,故后期不再需要取出钢丝网进行打凿,从而无需二次浇筑时进行打凿,节省了时间以及人工的费用,简化了使用流程。

进一步的,凸起部5的纵切面为等腰三角状,且凸起部5与顶部3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提高了整体的强度,同时起到防水引流效果。

进一步的,凸起部5上等间距开设有圆孔6,且圆孔6完全贯穿凸起部5,便于进行施工。

工作原理:首先,在使用过程中,直接将底座1直接焊接在止水钢板上即可完成,其中底座1、支撑部2、顶部3和凸起部5为一体化结构,支撑部2与底座1和顶部3呈直角状态,且支撑部2与底座1和顶部3的连接处设置有倒角,一体化的结构提高了整体的强度,同时移除了钢筋、钢丝网以及支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施工材料成本,且简化了使用的流程,以及钢筋和钢丝网在长时间使用之后出现生锈的情况,该交叉部4相当于传统的钢丝网,因移除了钢丝网,故后期不再需要取出钢丝网进行打凿,从而无需二次浇筑时进行打凿,安装完成后,一侧浇筑完成,另一侧不浇,预防发生钢丝网生锈腐烂以及钢筋生锈的情况,无需先制作钢筋骨架,再进行钢丝网缠绕或绑扎,节省了时间以及人工的费用,简化了使用流程,同时在浇筑时,砂浆通过交叉部4和圆孔6渗透到界面,形成一种抗剪性性能非常理想的粗粒界面,同时通过支撑块7提高整体结构强度,进行支撑,不会存在坍塌,凸起部5为倒置的“v”形,起到防水引流的效果,同时连接处的倒角也能够起到防渗水导流的作用,存在双重止水效果,在浇筑完成后,板背面会形成凸凹面,形成一个与二次浇筑块相连接的机械楔,其接缝质量与强度可与进行过打凿拉毛后的质量相媲美,故二次浇筑时可免去打凿拉毛等工序,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和施工周期,同时增加了浇筑体的强度。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