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隔震防护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隔震沟安全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传统建筑设计抗震的方法采用加强结构、加大构件截面尺寸、增加构件配筋以及提高结构刚度等“硬抗”的方法来抵抗地震,但由于地震发生具有随机性,地震震级和震源地壳的运动方向具有不确定性,目前,通常采用隔震建筑来有效降低建筑的地震破坏,隔震建筑需要在建筑周边设置隔震沟,将隔震部分与建筑周边土体和地面隔开。而为保证在正常时期的通行,则需要在隔震沟上方设置安全防护结构,以在震时和非震时均能对行人起良好的安全防护。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8310037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跨隔震沟安全防护结构,包括设于跨隔震沟两侧的固定段和转动设于固定段一侧的悬挑段,固定段与悬挑段通过转轴连接,悬挑段之间通过限位件连接,悬挑段长度大于两倍隔震沟宽度。该实用新型安全可靠,在平时使用时连接可靠无安全隐患;在建筑水平移动过程中,栏杆既不会发生碰撞也不会分离。同时有较好的经济性,建筑水平移动后栏杆主体仍然完好,只需更换外壳即可。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地震发生时,通常由于地壳运动,地面土层会发生水平偏移和竖直偏移,当隔震沟两侧的地面发生竖直偏移时,悬挑段会与固定段脱离,从而失去对行人的有效防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抗水平竖直震动的隔震沟安全防护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隔震沟安全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跨震沟两侧的固定段和分别转动设置在两个固定段邻近一侧的悬挑段,两个所述悬挑段相邻的一侧滑动连接,所述固定段相邻一侧的上下两端之间均固接有定轴,所述悬挑段靠近所述固定段一侧的上下两端均铰接连接有套设在所述定轴周壁的套环,两个所述套环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定轴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结构架设在隔震沟两侧的地基上方后,遇震感再起时,隔震沟扩大,两个固定段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两个悬挑段发生相对滑动,仍能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防护,即使震动过大且发生地基竖直偏移量时,两个悬挑段分别靠近两个固定段的套环在两个固定段的定轴上滑移,可抵消一部分的竖直偏移量,使得防护结构仍能对行人进行良好的支护,实现了防护结构能适用于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发生震动时对行人的有效支护。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轴周壁于所述套环和所述定轴端部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震动过大,地基发生竖直偏移时,套环在定轴上滑移,进而挤压第一弹性件,可为震动发生时悬挑段发生上下抖动提供缓冲,进一步为行人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悬挑段包括位于上下两端呈平行设置的上横杆和下横杆,所述上横杆和下横杆之间铰接连接有多个平行设置的立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基的竖直偏移量过大时,上横杆和下横杆绕其与套环的铰接点发生竖直翻转,进而立杆也在上横杆和下横杆之间发生翻转,使得悬挑段能适应过于强烈震感状态下对行人的良好防护。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与邻近的所述套环之间均转动连接有球头万向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球头万向节具有万向转动的特性,使得悬挑段发生翻转时,套环仍能在定轴上顺畅滑移,进而保证了悬挑段与固定段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设置为:其中一个所述悬挑段中的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靠近另一个所述悬挑段的端部均开设有插槽,另一个所述悬挑段中的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靠近所述插槽的端部均固接有与所述插槽插接适配的插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震沟两侧的地基发生水平偏移时带动两个悬挑端相对滑移,此时插杆在插槽内滑移,既能保证两个悬挑段的稳定相对滑动,同时又还能确保对行人的良好防护,提高了防护结构的安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杆与所述插槽底壁之间弹性连接有第二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隔震沟两侧的地基水平偏移量过大时,第二弹性件可对插槽和插杆起弹性连接作用,以使插杆和插槽能保持连接,尽可能在震感比较强烈时,悬挑段尽能对行人进行防护。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邻近一端的端部共同套设有外护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护套对两个上横杆和两个下横杆的结合部进行包裹,以尽可能避免人手在扶持悬挑段时被插杆和插槽的结合部划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悬挑段通过套环在定轴上滑移实现与固定段的连接,在发生地震时,套环在定轴上滑移以抵消竖直隔震沟两侧地面的竖直偏移量,两个悬挑段发生相对滑移以抵消隔震沟两侧地面的水平偏移量,实现了防护结构能适用于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发生震动时对行人的有效支护;
2.套环与定轴端部之间设置弹性件,为震动发生时悬挑段发生上下抖动提供缓冲,进一步为行人提供稳固的安全防护;
3.套环通过球头万向节与上横杆或下横杆连接,且上横杆与下横杆之间铰接连接有多个立杆,使得悬挑段与固定段发生竖直偏移时,套环仍能在定轴上顺畅滑移,进而保证了悬挑段与固定段连接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固定段;2、悬挑段;3、定轴;4、套环;5、第一弹性件;6、上横杆;7、下横杆;8、立杆;9、球头万向节;10、插槽;11、插杆;12、第二弹性件;13、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隔震沟安全防护结构,包括设置在跨震沟两侧的固定段1和分别转动设置在两个固定段1邻近一侧的悬挑段2,两个悬挑段2相邻的一侧滑动连接,悬挑段2包括位于上下两端呈平行设置的上横杆6和下横杆7,上横杆6和下横杆7之间铰接连接有多个平行设置的立杆8,固定段1相邻一侧的上下两端之间均竖直固接有定轴3,上横杆6和下横杆7靠近固定段1的一端均铰接连接有套设在定轴3周壁的套环4,两个套环4之间的间距小于定轴3的长度,上横杆6和下横杆7靠近固定段1的端部与邻近的套环4之间连接有球头万向节9,球头万向节9的一端与套环4外周壁固接另一端与上横杆6或下横杆7的端部固接,定轴3周壁于套环4和定轴3端部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第一弹性件5,第一弹性件5优先为可套设在定轴3外周壁的弹簧。
防护结构架设在隔震沟两侧的上方后,遇震感再起时,隔震沟扩大,两个固定段1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两个悬挑段2发生相对滑动,仍能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防护,即使震动过大致使隔震沟两侧的地基发生竖直偏移量时,悬挑段2靠近固定段1的套环4在固定段1的定轴3上滑移,可抵消一部分隔震沟两侧地基的竖直偏移量,使得防护结构仍能对行人进行良好的支护,实现了防护结构能适用于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发生震动时对行人的有效支护。
当隔震沟两侧地基发生竖直偏移时,套环4在定轴3上滑移,进而挤压或拉伸第一弹性件5,第一弹性件5产生形变,可为震动发生时悬挑段2发生上下抖动提供缓冲,进一步为行人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球头万向节9的设置,使得悬挑段2发生上下翻转时,套环4仍能在定轴3上顺畅滑移,进而保证了悬挑段2与固定段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且在悬挑段2与固定段1通过球头万向节9翻转时,上横杆6和下横杆7分别绕与之邻近的两个球头万向节9的铰接点发生竖直翻转,进而多个立杆8也在上横杆6和下横杆7之间发生翻转,使得悬挑段2能适应过于强烈震感状态下对行人的良好防护。
参照图1和图3,其中一个悬挑段2中的上横杆6和下横杆7靠近另一个悬挑段2的端部均开设有插槽10,另一个悬挑段2中的上横杆6和下横杆7靠近插槽10的端部均固接有与插槽10插接适配的插杆11,插杆11与插槽10底壁之间弹性连接有第二弹性件12,上横杆6和下横杆7邻近一端的端部共同套设有外护套13。
隔震沟两侧的地基发生水平偏移时带动两个悬挑段2相对滑移,此时插杆11在插槽10内滑移,第二弹性件12被拉伸产生形变,对插槽10和插杆11起弹性连接作用,以使插杆11和插槽10能始终保持连接,既能保证两个悬挑段2的稳定相对滑动,同时又还能确保对行人的良好防护,提高了防护结构的安全性;外护套13对两个上横杆6和两个下横杆7的结合部进行包裹,以尽可能避免人手在扶持悬挑段2时被插杆11和插槽10的结合部划伤。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防护结构架设在隔震沟两侧的地基上方后,遇震感再起时,隔震沟扩大,两个固定段1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两个悬挑段2发生相对滑动,仍能为行人提供良好的防护,即使震动过大且发生地基竖直偏移量时,两个悬挑段2分别靠近两个固定段1的套环4在两个固定段1的定轴3上滑移,可抵消一部分的竖直偏移量,使得防护结构仍能对行人进行良好的支护,实现了防护结构能适用于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均发生震动时对行人的有效支护。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