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26049发布日期:2020-08-21 14:46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简称承台)组成的深基础或由柱与桩基连接的单桩基础,简称桩基,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但是现有的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在作业时检测效率低,作业人员对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不便知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在作业时检测效率低,作业人员对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不便知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支撑底座,两个所述支撑底座的上端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柱,两个所述支柱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横梁支架,所述横梁支架下端面的中部设置有千斤顶,所述千斤顶的上端面贯穿横梁支架并延伸至横梁支架的上方,所述横梁支架的上端面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的内侧壁与千斤顶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桩基,所述桩基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桩帽,所述桩基的前端面开设有检测孔,所述检测孔的内部套接有超声波裂纹检测头,所述横梁支架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为了使长锚杆准确的定位桩基位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柱的相背固定固定连接有外筏板,两个所述支撑底座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两两相对的长锚杆,所述长锚杆贯穿并延伸至外筏板的上方。

为了方便将短锚杆固定到内筏板内部,使短锚杆准确的定位桩基位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外筏板与内筏板的上端面均设置有紧固螺帽,所述紧固螺帽均与长锚杆和短锚杆螺纹连接。

为了使长锚杆与短锚杆分别牢固的固定在外筏板与内筏板的上端,使长锚杆与短锚杆作业更安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外筏板与内筏板的上端面均设置有紧固螺帽,所述紧固螺帽均与长锚杆和短锚杆螺纹连接。

为了方便将长锚杆与短锚杆钻入地面,同时也提高与土层的附着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长锚杆与短锚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螺旋齿。

为了使液压缸带动千斤顶正常工作,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垫圈的后端面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下端面与横梁支架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为了为了保护液压缸,防止液压缸暴晒与雨淋湿,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优选的,所述液压缸的上端面设置有遮挡板,所述遮挡板的形状呈“拱形”状,所述遮挡板的下端面与横梁支架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垫圈位于遮挡板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通过在横梁支架下端面的中部设置有千斤顶,从而方便将千斤顶固定在横梁支架中部,使千斤顶保持平衡,千斤顶内液体各处的压强是一致,保持平衡时,这样能够保持液体的静止,液体的传递,可以得到桩基传递过来的反压力,设置压力传感器便于操作者准确了解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

2.该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通过在千斤顶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桩基,利用千斤顶的压力,使桩基将上部千斤顶的压力载荷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上,使软弱土层挤密实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在桩基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桩帽,用桩帽保护桩基的桩顶,避免千斤顶在加载过程中使桩基被破坏;

3.该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通过在检测孔的内部套接有超声波裂纹检测头,便于检测地基土密实度,从而使作业人员准确的了解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提高基桩检测装置效率,在长锚杆与短锚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螺旋齿,方便将长锚杆与短锚杆钻入地面,同时也提高与土层的附着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千斤顶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桩基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长锚杆的结构图;

图中,1、支撑底座;2、支柱;3、横梁支架;301、液压缸;4、遮挡板;5、外筏板;501、长锚杆;502、紧固螺帽;6、内筏板;601、短锚杆;602、螺旋齿;7、压力传感器;8、千斤顶;801、垫圈;9、桩基;901、检测孔;902、超声波裂纹检测头;903、桩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桩承载力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支撑底座1,两个支撑底座1的上端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柱2,两个支柱2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横梁支架3,横梁支架3下端面的中部设置有千斤顶8,千斤顶8的上端面贯穿横梁支架3并延伸至横梁支架3的上方,横梁支架3的上端面设置有垫圈801,垫圈801的内侧壁与千斤顶8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千斤顶8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桩基9,桩基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桩帽903,桩基9的前端面开设有检测孔901,检测孔901的内部套接有超声波裂纹检测头902,横梁支架3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7。

在本实施案中:通过在横梁支架3下端面的中部设置有千斤顶8,进而方便千斤顶8固定在横梁支架3中部,使千斤顶8保持平衡,使千斤顶8内液体各处的压强是一致,保持平衡时,能够保持液体的静止,液体的传递,可以得到桩基9传递过来的反压力,设置压力传感器7便于操作者准确的了解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通过在千斤顶8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桩基9,进一步利用千斤顶8的压力,使桩基9将上部千斤顶8的压力的载荷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上,使软弱土层挤密实,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通过在桩基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桩帽903,从而用桩帽903保护桩基9的桩顶,避免千斤顶8在加载过程中使桩基9被破坏,在桩基9的前端面设置超声波裂纹检测头902,便于检测地基土密实度,使作业人员准确的了解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提高基桩检测装置效率。

具体的,两个支柱2的相背固定固定连接有外筏板5,两个支撑底座1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两两相对的长锚杆501,长锚杆501贯穿并延伸至外筏板5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两个支撑底座1的前后两侧均设置两两相对的长锚杆501,因外筏板5与支柱2固定连接,从而使长锚杆501准确的定位桩基9位置。

具体的,两个支柱2的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内筏板6,两个内筏板6的内部均插接有短锚杆60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两个支柱2的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内筏板6,从而方便将短锚杆601固定到内筏板6内部,使短锚杆601准确的定位桩基9位置。

具体的,外筏板5与内筏板6的上端面均设置有紧固螺帽502,紧固螺帽502均与长锚杆501和短锚杆601螺纹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长锚杆501和短锚杆601的外侧螺纹连接紧固螺帽502,从而使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分别牢固的固定在外筏板5与内筏板6的上端,使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作业更安全。

具体的,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螺旋齿60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螺旋齿602,从而方便将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钻入地面,同时也提高与土层的附着力。

具体的,垫圈801的后端面设置有液压缸301,液压缸301的下端面与横梁支架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垫圈801的后端面设置液压缸301,从而使液压缸301带动千斤顶8正常工作。

具体的,液压缸301的上端面设置有遮挡板4,遮挡板4的形状呈“拱形”状,遮挡板4的下端面与横梁支架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垫圈801位于遮挡板4的下方。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缸301的型号为:a2-170,通过在液压缸301的上端面设置遮挡板4,从而为了保护液压缸301,防止液压缸301暴晒与雨淋湿。

工作原理:首先,启动液压缸301,使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准确的定位桩基9位置,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螺旋齿602,方便将长锚杆501与短锚杆601钻入地面,同时也提高与土层的附着力,千斤顶8开始加载,使千斤顶8的下方的桩帽903顶压待检测的桩基9,桩基9利用千斤顶8的压力,使桩基9将上部千斤顶8的压力载荷传递到深处承载力较强的土层上,使软弱土层挤密实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桩基9的反力依次通过横梁支架3,传递到压力传感器7,便于操作者准确的了解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桩基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桩帽903,保护桩基9的桩顶,避免千斤顶8在加载过程中使桩基9被破坏,桩基9的前端面设置超声波裂纹检测头902,检测地基土密实度,使作业人员准确的了解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和密实度,提高基桩检测装置效率,液压缸301的上端面设置遮挡板4,保护液压缸301,防止液压缸301暴晒与雨淋湿,提高液压缸301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