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井悬吊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地下通道施工过程中一般会考虑交通疏解及管线迁改、管线一般在施工前进行迁移,但当某些难迁移或重要性较高的管道无法迁移时,通道施工会采取将其管道及管井进行悬吊的方式进行保护。
在常规的管道迁改过程中,需要设置连接新建管道的管道井并设置新建管道,待新建管道完成后方,停止既有管道的运行并启用新管道,这过程中需要新建管井及管道,时间、空间、人力物力消耗较大,与此同时,由于管井通常连接有多条管道,如采用管线迁改施工则会产生施工周期长和工程成本高等问题。
在常规的悬吊保护管井过程中,对于管道的悬吊保护往往采用外部悬吊的方式,而国内基坑工程关于雨水污水砌体管井的保护案例较少,故往往将管道外部悬吊的方式应用于管井,然而,管井材料的不同导致悬吊的方案也不同,由于砌体结构为受压不受拉剪结构,需要根据砌体结构的力学特性和工程特点采取合理的悬吊保护方案,若直接对砌体管井进行外部悬吊,再进行开挖,容易忽视砌体管井的特性,导致砌体管井出现砌体开裂,甚至结构破坏,砌体管井的使用功能丧失,工期滞后。
因此,急需一种管井悬吊保护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井悬吊保护结构,其能在复杂环境下明挖基坑砌体管井的过程中有效保护砌体管井的整体结构并有效避免砌体管井的开裂以提高施工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井悬吊保护结构,用于保护砌体管井,所述管井悬吊保护结构包括内吊板牵引件、外吊板牵引件、承重梁、用于与所述管井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和用于与所述管井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所述承重梁位于所述内吊板的上方,所述内吊板牵引件绕设于所述承重梁,且所述内吊板分别挂设于所述内吊板牵引件的两端,所述外吊板牵引件绕设于所述承重梁,且所述外吊板分别挂设于所述外吊板牵引件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设置有内吊板牵引件、外吊板牵引件、承重梁、用于与管井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和用于与管井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承重梁位于内吊板的上方,内吊板牵引件绕设于承重梁,且内吊板分别挂设于内吊板牵引件的两端,从而使得内吊板牵引件为内吊板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内吊板与管井之内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与承重梁之间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外吊板牵引件绕设于承重梁,且外吊板分别挂设于外吊板牵引件的两端,从而使得外吊板牵引件为外吊板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外吊板与管井之外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与承重梁之间再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外吊板和内吊板使得管井始终处于受压的状态以共同对管井内外两侧面进行保护,从而实现砌体管井保护施工的安全性,避免传统上对既有管井的拆除及迁改,受力明确,安全程度高,缩短整个施工作业时间,减少繁重、复杂的迁改作业,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内吊板和外吊板对砌体管井进行保护,直接通过内吊板牵引件和外吊板牵引件分别与承重梁形成连接,实现砌体结构的管井保持受压状态,避免砌体管井发生受拉情况而产生裂缝,提高安全富余度;另外,由于承重梁、内吊板牵引件和外吊板牵引件均为可拆卸结构,拆卸时可以实现快速回收,进而重复利用,降低工程的整体成本。
较佳地,所述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还包括内吊板钢筋和外吊板钢筋,所述内吊板钢筋穿置于所述内吊板并向所述外吊板延伸,所述外吊板钢筋穿置于所述外吊板,所述内吊板钢筋与所述外吊板钢筋连接。
较佳地,所述内吊板包括内吊底板和用于包覆所述管井之内侧壁的抵压边缘,所述抵压边缘由所述内吊底板的外边缘向上延伸形成。
较佳地,所述外吊板包括用于包覆所述管井之外侧壁的护壁和用于承载所述管井的承载底板,所述护壁由所述承载底板的外边缘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承载底板呈环状结构。
较佳地,所述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还包括用于承载所述外吊板的支撑梁柱。
较佳地,所述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管井之连接管道进行固定的连接管道牵引件,所述连接管道牵引件绕设于所述承重梁与所述管井的连接管道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的且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的且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的且处于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的且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的且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100用于保护砌体管井200,其包括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承重梁3、内吊板钢筋6、外吊板钢筋7、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用于对管井200之连接管道300进行固定的连接管道牵引件10、用于承载外吊板5的支撑梁柱8和至少两承载侧壁9,承载侧壁9呈对称设置,承载侧壁9共同承载承重梁3,承重梁3通过承载侧壁9位于内吊板4的上方,内吊板牵引件1绕设于承重梁3,且内吊板4分别挂设于内吊板牵引件1的两端,连接时,可在内吊板4上设置吊钩,内吊板牵引件1通过该吊钩实现与内吊板4的连接,从而使得内吊板牵引件1为内吊板4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内吊板4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200与承重梁3之间形成一个有效整体,较优的是,内吊板4可通过现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使得内吊板4与管井200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植筋锚固和胶合的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外吊板牵引件2绕设于承重梁3,且外吊板5分别挂设于外吊板牵引件2的两端,连接时,可在外吊板5上设置吊钩,外吊板牵引件2通过该吊钩实现与外吊板5的连接,从而使得外吊板牵引件2为外吊板5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外吊板5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200与承重梁3之间再形成一个有效整体,较优的是,外吊板5可通过现浇筑混凝土的方式使得外吊板5与管井200之间形成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植筋锚固和胶合的方式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外吊板5和内吊板4使得管井200始终处于受压的状态以共同对管井200内外两侧面进行保护,从而实现砌体管井200保护施工的安全性,避免传统上对既有管井200的拆除及迁改,受力明确,安全程度高,缩短整个施工作业时间,减少繁重、复杂的迁改作业,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内吊板4和外吊板5对砌体管井200进行保护,直接通过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分别与承重梁3形成连接,实现砌体结构的管井200保持受压状态,避免砌体管井200发生受拉情况而产生裂缝,提高安全富余度,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以便扩散应力,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的拉力中心为管井200的中心,无偏心,连接过程中需要对管井200进行分级张拉处理,张拉力以设计为准;支撑梁柱8承载于外吊板5的底部,提高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以进一步地实现保护,支撑梁柱8嵌固于坑内土,当施工高度在外吊板5的下方时,支撑梁柱8提供一个支撑作用,从而使得砌体结构的管井200始终保持受压状态,避免砌体管井200发生受拉情况而产生裂缝,可以理解的是,当施工高度在外吊板5的底部时,则可由坑内土提供支撑,故可不设置支撑梁柱8;内吊板钢筋6穿置于内吊板4并向外吊板5延伸,外吊板钢筋7穿置于外吊板5,内吊板钢筋6与外吊板钢筋7连接;管井200一般设置有多个用于与外部连通的连接管道300,为了实现对连接管道300的固定,连接管道牵引件10绕设于承重梁3与管井200的连接管道300之间,从而利用连接管道牵引件10对连接管道300实现支撑,避免连接管道300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连接管道牵引件10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以便扩散应力,连接管道牵引件10的拉力中心为管井200的中心,无偏心,连接过程中需要对管井200进行分级张拉处理,张拉力以设计为准,较优的是,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和连接管道牵引件10为钢绳索,内吊板4和外吊板5均为钢筋混凝土板,内吊板钢筋6和外吊板钢筋7均为用于紧固的钢筋。更为具体地,如下:
请参阅图1及图3,内吊板4包括内吊底板41和用于包覆管井200之内侧壁的抵压边缘42,抵压边缘42由内吊底板41的外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从而使得内吊底板41与抵压边缘42共同形成对管井200底部之内侧壁的包覆,进而在内吊板牵引件1的牵引作用下实现对管井200的抵压。请参阅图1及图3,外吊板5包括用于包覆管井200之外侧壁的护壁51和用于承载管井200的承载底板52,护壁51由承载底板52的外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从而使得护壁51和承载底板52共同形成对管井200底部之外侧壁的包覆,进而在外吊板牵引件2的牵引作用下实现对管井200的抵压,内吊板4与外吊板5共同使得管井200始终处于受压状态,故而避免了管井200的拉伸而出现裂痕等不良现象,较优的是,承载底板52呈环状结构,从而更利于承载底板52的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管井悬吊保护结构100设置有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承重梁3、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和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承重梁3位于内吊板4的上方,内吊板牵引件1绕设于承重梁3,且内吊板4分别挂设于内吊板牵引件1的两端,从而使得内吊板牵引件1为内吊板4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内吊板4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200与承重梁3之间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外吊板牵引件2绕设于承重梁3,且外吊板5分别挂设于外吊板牵引件2的两端,从而使得外吊板牵引件2为外吊板5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外吊板5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200与承重梁3之间再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外吊板5和内吊板4使得管井200始终处于受压的状态以共同对管井200内外两侧面进行保护,从而实现砌体管井200保护施工的安全性,避免传统上对既有管井200的拆除及迁改,受力明确,安全程度高,缩短整个施工作业时间,减少繁重、复杂的迁改作业,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内吊板4和外吊板5对砌体管井200进行保护,直接通过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分别与承重梁3形成连接,实现砌体结构的管井200保持受压状态,避免砌体管井200发生受拉情况而产生裂缝,提高安全富余度;另外,由于承重梁3、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均为可拆卸结构,拆卸时可以实现快速回收,进而重复利用,降低工程的整体成本。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砌体管井200原位保护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承重梁3、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和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
(2)位于管井200和连接管道300的两侧施工承载侧壁9,待其混凝土强度达到龄期强度后,开挖两承载侧壁9内的坑内土,并在开挖至施工过程中,实时对管井200、连接管道300以及管井200周边的构筑物进行检测,开挖坑内土至管井200上部部分结构,去除管井200的上部,避免管井200与将要架设的承重梁3之间出现碰撞等干涉现象,将承重梁3通过搭建的方式承载于承载侧壁9上;
(3)通过浇筑形成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将内吊板牵引件1绕设于承重梁3,且内吊板4分别挂设于内吊板牵引件1的两端并进行张拉固定,使得内吊板牵引件1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开挖坑内土至管井200的底部;
(4)通过浇筑形成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将外吊板牵引件2绕设于承重梁3,且外吊板5分别挂设于外吊板牵引件2的两端并进行张拉固定,使得外吊板牵引件2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
(5)施工地下构筑物,对支撑梁柱8进行共同现浇或换托处理;
(6)回填土体至外吊板5并压实土体,移除承重梁3,去除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
(7)回填土体至地面高度。
优选地,步骤(3)进一步地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提供连接管道牵引件10,开挖两承载侧壁9内的坑内土至连接管道300的底部,将连接管道牵引件10绕设于承重梁3与管井200的连接管道300之间并进行张拉固定,使得连接管道牵引件10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将连接管道牵引件10的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
步骤(32)提供内吊板钢筋6,将内吊板钢筋6通过嵌入的方式穿置于管井200,施工过程中在无水及少水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暂时封堵或带水作业情况下),施工人员带防毒面具或采用蛙人对管井200内部进行清底处理,通过浇筑形成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使得内吊板钢筋6还穿置于内吊板4;
步骤(33)将内吊板牵引件1绕设于承重梁3,且内吊板4分别挂设于内吊板牵引件1的两端并进行张拉固定,使得内吊板牵引件1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将内吊板牵引件1的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开挖坑内土至管井200的底部。
优选地,步骤(4)进一步地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提供外吊板钢筋7,将内吊板钢筋6与外吊板钢筋7连接,通过浇筑形成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使得外吊板钢筋7穿置于外吊板5;
步骤(42)将外吊板牵引件2绕设于承重梁3,且外吊板5分别挂设于外吊板牵引件2的两端并进行张拉固定,使得外吊板牵引件2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将外吊板牵引件2的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
优选地,步骤(5)进一步地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1)提供支撑梁柱8,在外吊板5的下方安装支撑梁柱8,将支撑梁柱8通过嵌固的方式固定于坑内土,支撑梁柱8包括支撑柱82和支撑梁81,支撑梁81与支撑柱82固定连接并紧贴外吊板5的底部;
步骤(52)施工地下构筑物,对支撑梁柱8进行共同现浇或换托处理。
优选地,步骤(1)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0)采用物探方式对管井200和连接管道300进行定位,确定位置并计算,对管井200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计算管井200及连接管道300的重量中心部分,进行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内吊板钢筋6和外吊板钢筋7的间距、规格、张拉力和张拉级数计算,保证满足规范要求。
综上,于本实施例中,砌体管井200原位保护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物探方式对管井200和连接管道300进行定位,确定位置并计算,对管井200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计算管井200及连接管道300的重量中心部分,进行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内吊板钢筋6和外吊板钢筋7的间距、规格、张拉力和张拉级数计算,保证满足规范要求;
(s2)提供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承重梁3、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和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
(s3)位于管井200和连接管道300的两侧施工承载侧壁9,待其混凝土强度达到龄期强度后(状态见图4),开挖两承载侧壁9内的坑内土,并在开挖至施工过程中,实时对管井200、连接管道300以及管井200周边的构筑物进行检测,开挖坑内土至管井200上部部分结构,去除管井200的上部,避免管井200与将要架设的承重梁3之间出现碰撞等干涉现象,将承重梁3通过搭建的方式承载于承载侧壁9上;
(s4)提供连接管道牵引件10,开挖两承载侧壁9内的坑内土至连接管道300的底部,将连接管道牵引件10绕设于承重梁3与管井200的连接管道300之间并进行张拉固定,使得连接管道牵引件10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将连接管道牵引件10的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
(s5)提供内吊板钢筋6,将内吊板钢筋6通过嵌入的方式穿置于管井200,施工过程中在无水及少水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暂时封堵或带水作业情况下),施工人员带防毒面具或采用蛙人对管井200内部进行清底处理,通过浇筑形成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使得内吊板钢筋6还穿置于内吊板4;
(s6)将内吊板牵引件1绕设于承重梁3,且内吊板4分别挂设于内吊板牵引件1的两端并进行张拉固定(状态见图5),使得内吊板牵引件1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将内吊板牵引件1的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开挖坑内土至管井200的底部;
(s7)提供外吊板钢筋7,将内吊板钢筋6与外吊板钢筋7连接,通过浇筑形成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使得外吊板钢筋7穿置于外吊板5;
(s8)将外吊板牵引件2绕设于承重梁3,且外吊板5分别挂设于外吊板牵引件2的两端并进行张拉固定,使得外吊板牵引件2的拉力中心对准管井200的中心,将外吊板牵引件2的承压或受拉部分采用塑料管进行保护;
(s9)提供支撑梁柱8,在外吊板5的下方安装支撑梁柱8,将支撑梁柱8通过嵌固的方式固定于坑内土,支撑梁柱8包括支撑柱82和支撑梁81,支撑梁81与支撑柱82固定连接并紧贴外吊板5的底部(状态见图1);
(s10)施工地下构筑物,对承重梁3进行共同现浇或换托处理;
(s11)回填土体至外吊板5并压实土体,移除承重梁3,去除牵引件1、内吊板4和外吊板牵引件2;
(s12)回填土体至地面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砌体管井200原位保护施工方法将内吊板牵引件1、外吊板牵引件2、承重梁3、用于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的内吊板4和用于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的外吊板5等结合在一起,承重梁3位于内吊板4的上方,内吊板牵引件1绕设于承重梁3,且内吊板4分别挂设于内吊板牵引件1的两端,从而使得内吊板牵引件1为内吊板4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内吊板4与管井200之内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200与承重梁3之间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外吊板牵引件2绕设于承重梁3,且外吊板5分别挂设于外吊板牵引件2的两端,从而使得外吊板牵引件2为外吊板5提供一个向上的牵引力,又由于外吊板5与管井200之外侧壁连接,从而使得管井200与承重梁3之间再形成一个有效整体,外吊板5和内吊板4使得管井200始终处于受压的状态以共同对管井200内外两侧面进行保护,从而实现砌体管井200保护施工的安全性,避免传统上对既有管井200的拆除及迁改,受力明确,安全程度高,缩短整个施工作业时间,减少繁重、复杂的迁改作业,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通过内吊板4和外吊板5对砌体管井200进行保护,直接通过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分别与承重梁3形成连接,实现砌体结构的管井200保持受压状态,避免砌体管井200发生受拉情况而产生裂缝,提高安全富余度;另外,由于承重梁3、内吊板牵引件1和外吊板牵引件2均为可拆卸结构,拆卸时可以实现快速回收,进而重复利用,降低工程的整体成本。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