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窨井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窨井盖。
背景技术:
道路下的下水道内铺设有电力、电信、安防光纤线路等设施,因此路面每隔一定距离都设有与下水道连通的井口,用于维修人员或维修机器进出对相关设备进行维护,而相应地,为了不影响行人与车辆的正常通行,井口必须配备窨井盖。
在现有技术中,窨井盖包括井座及盖设在井座上的盖体,井座只对盖体的边沿部分进行支撑,盖体中部受到较大的应力,因此,要求盖体整体需要有相当高的结构强度,进而导致现有的盖体很厚、很重,如此一来,一方面盖体生产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对盖体进行开闭时,对于操作人员也会造成更大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窨井盖。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窨井盖,包括井座及盖设在所述井座上的盖体,所述井座的内圈形成有若干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盖体的第一支撑面,所述井座的内圈设有若干向所述井座中心位置延伸的支撑梁头,所述支撑梁头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盖体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位于同一平面。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支撑平台环绕所述井座内圈且等间距设置,若干所述支撑梁头环绕所述井座内圈且等间距设置,所述支撑梁头位于所述支撑平台的端部,所述第二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相连。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梁头设有第三支撑面,所述第三支撑面为倾斜支撑面,倾斜支撑面朝向所述井座的中心位置的上方。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设有若干大梁臂,若干所述大梁臂沿盖体中心到盖体周边呈辐射状。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大梁臂上凸设有小臂,所述大梁臂及所述小臂分别对接于所述支撑梁头的第一支撑面及第三支撑面。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若干所述支撑梁头之间挂设有防坠网。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的一端与所述井座之间形成铰接,使得所述盖体能够打开而形成泄压口,所述盖体的另一端与所述井座之间连接有连接组件,用于向所述盖体提供回拉力,以限制所述泄压口的最大开合度。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锁包括卡块及卡勾,所述卡块固定于所述井座,所述卡勾铰接于所述盖体,所述卡勾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所述卡块卡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体周沿具有与所述井座内圈配合的边框,所述卡勾位于所述边框的内侧,所述卡勾靠近所述边框的一侧设有顶杆,所述卡勾向所述边框一侧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顶杆可与所述边框相抵持以限制所述卡勾继续向边框一侧的转动。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井座的外圈包括上下两层分布的防沉降板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防沉降板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在所述井座上上下落错交叉设置,所述防沉降板设于地表,所述支撑板设于地底。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在井座的内圈设有向井座中心位置延伸的支撑梁头,该支撑梁头较之支撑平台更靠近井座的中心点,通过支撑梁头对盖体进行支撑,使井盖支撑受力点能够向井盖中心靠拢,减轻井盖中部的应力,从而可以降低对井盖结构强度的要求,如此,可以减小井盖的厚度、减轻井盖的重量,进而减小了资源消耗,同时减轻对井盖进行开闭的操作人员的负担。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窨井盖的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窨井盖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窨井盖的井座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窨井盖的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窨井盖的井座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窨井盖的井座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井座;110-支撑平台;120-第一支撑面;130-支撑梁头;140-第二支撑面;150-第三支撑面;160-防沉降板;170-支撑板;180-贯通口;200-盖体;210-大梁臂;220-小臂;230-第一加强梁;240-第二加强梁;250-边框;300-防坠网;400-固定锁;410-卡块;420-卡勾;421-顶杆;500-连接组件;510-轴套;520-连接件;530-旋转主轴;540-缺口;550-镶块;560-c型固定条;600-泄压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考图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窨井盖,包括井座100及盖设在井座100上的盖体200,井座100的内圈设有若干支撑平台110,支撑平台110具有用于支撑盖体200的第一支撑面120,井座100的内圈设有若干向井座100中心位置延伸的支撑梁头130,支撑梁头130设有用于支撑盖体200的第二支撑面140,所述第一支撑面120与所述第二支撑面140位于同一平面。
如此,在井座100的内圈设有向井座100中心位置延伸的支撑梁头130,通过支撑梁头130对盖体200进行额外的支撑,使井盖支撑受力点向井盖中心靠拢,减轻井盖中部的应力,从而可以降低对井盖结构强度的要求,如此一来,可以减小井盖的厚度、减轻井盖的重量,进而减少了资源消耗,同时减轻对井盖进行开闭的操作人员的负担。
此外,第二支撑面140的设置增加了井座100对于盖体200的支撑面积,因此,可以适当地缩减第一支撑面120的面积,并使第一支撑面120向井座100中心位置靠拢,相应地,可以缩小盖体200的尺寸,进一步地减轻盖体200的重量。
具体地,为使支撑梁头130与井座100稳固连接,保证支撑梁头130的支撑强度,支撑梁头130与井座100为通过铸造工艺成型为一体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支撑平台110环绕井座100内圈且等间距设置,若干支撑梁头130环绕井座100内圈且等间距设置,支撑梁头130位于支撑平台110端部,第二支撑面140与第一支撑面120相连。支撑平台110与支撑梁头130均匀环绕井座100内圈,给盖体200提供均匀的向上的支撑力,同时相对于传统井座100对盖体200的环形支撑,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井座100的支撑面加工误差或盖体200加工误差,使二者不能平整的接合,进而造成盖体200在井座100上的翘动明显的问题,减小了由于加工误差引起的翘动的敏感。
具体地,支撑平台110数量为3,支撑梁头130数量为6,支撑梁头130位于支撑平台110的两端并向井座100中心位置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支撑平台110及支撑梁头130的数量不做限制,支撑平台110与支撑梁头130的数量可根据井口大小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梁头130设有第三支撑面150,第三支撑面150为倾斜支撑面,倾斜支撑面朝向井座100的中心位置的上方。通过第三支撑面150可以给盖体200提供一个倾斜向上的支撑力,此支撑力可以分解为竖直向上的分力及朝向井座100中心位置的分力,其中朝向井座100中心位置的分力可以限制盖体200在水平方向的自由度,使窨井盖的结构更加紧凑、稳固。
请参考图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00设有若干大梁臂210,若干大梁臂210沿盖体200中心到盖体200周边呈辐射状。通过大梁臂210的设置加强盖体200的结构强度。
具体地,大梁臂210的数量为6,大梁臂210之间还设有第一加强梁230及第二加强梁240,第一加强梁230为环形结构、且固定于若干大梁臂210互相靠近的一端,第二加强梁240呈圆弧状、且固定于相邻大梁臂210之间。通过第一加强梁230及第二加强梁240进一步地加强了盖体200的结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大梁臂210上凸设有小臂220,大梁臂210及小臂220分别对接于支撑梁头130的第一支撑面120及第三支撑面150。井座100通过支撑梁头130与大梁臂210、小臂220对接,对盖体200进行支撑。
具体地,支撑梁头130与小臂220之间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加强对盖体200在水平位置上的限制作用。
进一步地,支撑梁头130通过第三支撑面150的底部与小臂220过盈配合,而支撑梁头130通过第三支撑面150的顶部与小臂220正常贴合。如此,安装时,确保盖体200上的小臂220与支撑梁头130上的第三支撑面150与对准后,用力将盖体200压下,即可使支撑梁头130与小臂220形成过盈配合,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锁紧功能。而打开时,因为第三支撑面150为倾斜面、且支撑梁头130通过第三支撑面150的顶部与小臂220正常贴合,只要用力将盖体200往上提动一点距离,小臂220与支撑梁头130即脱离了过盈配合,只需克服盖体200的重力即可将盖体200打开。
请参考图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支撑梁头130之间挂设有防坠网300。防止行人掉落,避免“吞人”事件的发生。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利用膨胀螺丝将防坠网300固定于井座100侧壁,将防坠网300挂设于支撑梁头130更加稳固,使防坠网300具有更大的承受能力。
具体地,支撑梁头130底部具有穿孔,通过穿孔固定有连接环,若干连接环依次与防坠网300边缘连接,进而将防坠网300固定于若干支撑梁头130之间。
进一步地,防坠网300由若干条尼龙绳编织而成,呈蜘蛛网结构。
请参考图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00的一端与所述井座100之间形成铰接,使得所述盖体200能够打开而形成泄压口600,所述盖体200的另一端与所述井座100之间连接有连接组件500,用于向所述盖体200提供回拉力,以限制所述泄压口600的最大开合度。在地下通道内出现洪流或者爆炸时,地下通道会内会产生巨大的压力推动盖体200,而盖体200的一端通过连接组件500与井座100连接,可相对于井座100开启形成泄压口600,将地下通道内的压力引导出去,避免了盖体200在受到压力时变形或者被炸飞。同时,盖体200与井座100通过固定锁400和连接组件500连接,也加大了盖体200与井座100完全脱离的难度,具备了防盗的功能。
请参考图5,具体地,连接组件500包括轴套510及连接件520,在盖体200及井座100上均设置有轴套510,连接件520两端自带旋转主轴530,将旋转主轴530分别套在盖体200及井座100的轴套510上,轴套510内可以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具体而言,轴套510内的内径大于旋转主轴530的直径,旋转主轴530可在轴套510内转动及移动。地下通道内产生巨大压力时,推动盖体200,盖体200连有连接组件500的一端向上打开一定角度,形成泄压口600将地下通道内的压力释放出去。
更具体地,轴套510上具有供旋转主轴530套接的缺口540,井座100及盖体200上的轴套510的缺口540均朝向盖体200的中部,安装时,可先将连接件520一端的旋转主轴530通过开口套接于盖体200的轴套510上,再将连接件520的另一端的旋转主轴530套接于井座100的轴套510上,之后将井座100的轴套510上的缺口540封闭,限制旋转主轴530与轴套510脱离,进而限制了盖体200与井座100的脱离。具体而言,可利用沥青在井座100的轴套510上的缺口540上固定镶块550将缺口540封闭。
请参考图6,具体地,连接件520具有对称设置的两个c型固定条560及固定于两个c型固定条560两端之间旋转主轴530,当窨井盖处于正常安装状态时,c型固定条560开口朝上;当地下通道内产生巨大压力时,盖体200连有连接组件500的一端向上打开一定角度,形成泄压口600,此时,c型固定条560开口向井座100一侧倾斜;当需要对地下通道内进行维护时,将固定锁400解开,打开盖体200连有固定锁400的一端,并将盖体200翻转180度放置于地面,此时,c型固定条560翻转90度且开口朝向井座100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锁400包括卡块410及卡勾420,卡块410固定于井座100,卡勾420铰接于盖体200,卡勾420可在重力的作用下与卡块410卡接。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卡勾420在重力的作用下与卡块410卡接。
具体地,盖体200上设有开启孔,开启时,使用拨动杆通过开启孔深入到窨井盖内部,拨动卡勾420,使卡勾420与卡块410脱离,将盖体200打开。
更具体地,拨动杆用于深入窨井盖内部的一端为钩子的形状,便于勾动卡勾420。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盖体200周沿具有与井座100内圈配合的边框250,卡勾420位于边框250的内侧,卡勾420靠近边框250的一侧设有顶杆421,卡勾420向边框250一侧转动的过程中,顶杆421可与边框250相抵持以限制卡勾420继续向边框250一侧的转动。限制了卡勾420转动的角度,避免在盖体200闭合时,卡勾420抵持在卡块410的正上方,影响盖体200的正常闭合及卡接过程。
请参考图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井座100的外圈包括上下两层分布的防沉降板160和支撑板170,支撑板170与防沉降板160的数量相同,且二者在井座100上上下落错交叉设置,防沉降板160设于地表,支撑板170设于地底。通过防沉降板160、支撑板170的双重设置,增大了井座100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减小了井座100对于混凝土的压强,使井座100更加稳固地固定在地面上。另外在翻新窨井盖时,由于防沉降板160的间隔设置,可以在防沉降板160夹出的空间内开槽,一并将防沉降板160之下的混凝土凿出,即可将井座100取出,对路面修整后,再次浇筑混凝土将窨井盖成型在路面上。修整路面时,对路面的开凿面积小,减小了施工难度和成本,同时修补后的路面的完整度高,不会有明显的“补丁”感。此实施例安装时,先在井口边缘成型出地基空间;浇筑出防沉降板160下的混凝土至低于路面一定距离,使得防沉降板160放上与路面相平;再浇筑支撑板170下的混凝土对支撑板170进行包裹和支撑;放入基座并将防沉降板160调节至与路面平齐;最后支撑板170上填充混凝土,等待混凝土凝固即可。
更具体地,防沉降板160及支撑板170上可设置若干贯通口180,一方面可以减少了制造井座100的材料,节省了资源,另一方面,增大了防沉降板160、支撑板170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井座100安装的稳固程度。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