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地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56809发布日期:2020-08-25 18:32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型地基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地基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复合型地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规范中地基处理方式一般有:cfg桩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这些地基处理方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耗时太长、人工成本占比太大、难以保证成桩质量。现在人工成本在整个工程造价中所占比重已经超过30%,而且还在持续上涨。其中,cfg桩、水泥搅拌桩等每天每台桩机只能打6到8根,而且cfg桩、水泥搅拌桩打完桩后至少要等28天后才能开挖基槽,耗时长,大大提高建筑成本。

在公开号为cn20858659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管桩复合地基。包括下层和上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为预制管桩层,上层为褥垫层,预制管桩层里相邻的预制管桩之间相互隔开;所述预制管桩顶端封闭,所述褥垫层由砂石混合而成,褥垫层铺垫在地面及预制管桩顶面上,褥垫层覆盖面积大于预制管桩所在范围。设计时,桩顶标高比基础底板底标高低300到400mm。所述相邻的预制管桩之间距离为预制管桩直径的3.5至4.5倍。同一建筑单体地基可以打入多根预制管桩,同一位置的上下两根预制管桩之间采用焊接连接。具体桩长、桩径、桩间距可根据不同项目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配置,桩顶标高比基础底板底标高低300至400mm。

上述方式对于预制管桩的承载力要求较高,且在斜坡上,要求则更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型地基结构,通过设置的抱杆结构可以对预制管桩提供一个支持力,使预制管桩的承载力更强,同时由于抱杆的存在能够提高抗滑移能力以及抗下沉的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型地基结构,包括第一道路地基,与所述第一道路地基形成坡面的第二道路地基,第一道路地基内侧设有水泥搅拌桩,第一道路地基与第二道路地基之间以及第二道路地基内设置有若干预制管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管桩沿其自身轴向四周设有若干抱杆,所述抱杆倾斜设置且所述抱杆上端抵接于所述预制管桩的桩身,所述抱杆另一端呈放射型插接于地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道路地基的位置采用水泥搅拌桩,第二道路地基的位置采用预应力管桩,而第一道路地基与第二道路地基的过渡位置采用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相互结合过渡,同一断面采用两种地基处理方式,同时在预制管桩周身设置的抱杆,能够有效的提高承载力,对于第一道路地基与第二道路地基之间的坡面形成良好的保护,提高了整体路堤的安全性。

所述预制管桩呈台型设置,所述预制管桩上端的横截面积小于其下端的横截面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圆柱,圆台的承载力优于圆柱。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管桩包括桩帽和承接管,且所述桩帽的宽度大于所述承接管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应力管桩主要通过桩帽形成第二道路地基的承托,且桩帽和承接管之间的宽度差使得桩帽的下沉移动受到相对约束,而桩帽承托上层路堤的相关结构后减少了过渡位置的下沉量。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管靠近所述桩帽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环槽,所述环槽上浇筑有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管通过环槽形成内嵌的容腔,此时环槽内填充混凝土实现承接管的承托固定,减少了承接管在竖直方向上的活动量,提高了承接管的位置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二道路地基靠近桩帽的上侧铺设有砂砾垫层,所述砂砾垫层上铺设有石灰土分层,所述石灰土分层与所述砂砾垫层之间设有土工格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砾垫层作为基层铺设结构具有取材方便,成本较低的特点,而石灰土实现较为密实的铺设过程,本方案中将石灰土分层的压实度控制在93%以上,以夯实地基基础。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搅拌桩沿其所述第一道路地基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道路地基,并在所述第二道路地基内等间隔分布,第二道路地基底侧的水泥搅拌桩与第二道路地基底侧的预制管桩交错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道路地基底侧同样设有水泥搅拌桩,该水泥搅拌桩对于第二道路地基作为额外承托的结构提高了第二道路地基的抗沉降能力,实际施工时,考虑到成本问题,可将少量预应力管桩与水泥搅拌桩进行替换,且保持交错设置,依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承接管空芯设置,所述承接管内侧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承接管之间填充有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管通过加强件保持内部结构的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件为钢筋笼。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钢筋笼的螺旋筋箍限制其他钢筋条在被挤压后向外弯曲的趋势,从而使结构强度增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第一道路地基的位置采用水泥搅拌桩,第二道路地基的位置采用预应力管桩,而第一道路地基与第二道路地基的过渡位置采用预应力管桩和水泥搅拌桩相互结合过渡,同一断面采用两种地基处理方式,同时在预制管桩周身设置的抱杆,能够有效的提高承载力,对于第一道路地基与第二道路地基之间的坡面形成良好的保护,提高了整体路堤的安全性;

(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应力管桩主要通过桩帽形成第二道路地基的承托,且桩帽和承接管之间的宽度差使得桩帽的下沉移动受到相对约束,而桩帽承托上层路堤的相关结构后减少了过渡位置的下沉量;

(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道路地基底侧同样设有水泥搅拌桩,该水泥搅拌桩对于第二道路地基作为额外承托的结构提高了第二道路地基的抗沉降能力,实际施工时,考虑到成本问题,可将少量预应力管桩与水泥搅拌桩进行替换,且保持交错设置,依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中预制管桩与加强件的关系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道路地基;2、第二道路地基;3、水泥搅拌桩;4、预制管桩;41、桩帽;42、承接管;43、混凝土;5、抱杆;6、砂砾垫层;7、石灰土分层;8、土工格栅;9、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所披露的一种复合型地基结构。包括第一道路地基1,与第一道路地基1形成坡面的第二道路地基2,第一道路地基1内侧设有水泥搅拌桩3。第一道路地基1与第二道路地基2之间以及第二道路地基2内设置有若干预制管桩4,预制管桩4沿其自身轴向四周设有若干抱杆5,抱杆5倾斜设置且抱杆5上端抵接于预制管桩4的桩身,抱杆5另一端呈放射型插接于地底。第一道路地基1的位置采用水泥搅拌桩3,第二道路地基2的位置采用预应力管桩,而第一道路地基1与第二道路地基2的过渡位置采用预制管桩4和水泥搅拌桩3相互结合过渡,同一断面采用两种地基处理方式,同时在预制管桩4周身设置的抱杆5,能够有效的提高承载力,对于第一道路地基1与第二道路地基2之间的坡面形成良好的保护,提高了整体路堤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水泥搅拌桩3沿其第一道路地基1的长度方向延伸至第二道路地基2,并在第二道路地基2内等间隔分布,第二道路地基2底侧的水泥搅拌桩3与第二道路地基2底侧的预制管桩4交错分布。在第二道路地基2底侧同样设有水泥搅拌桩3,该水泥搅拌桩3对于第二道路地基2作为额外承托的结构提高了第二道路地基2的抗沉降能力,实际施工时,考虑到成本问题,可将少量预应力管桩与水泥搅拌桩3进行替换,且保持交错设置,依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如图1所示,第二道路地基2靠近桩帽41的上侧铺设有砂砾垫层6,砂砾垫层6上铺设有石灰土分层7,石灰土分层7与砂砾垫层6之间设有土工格栅8。砂砾垫层6作为基层铺设结构具有取材方便,成本较低的特点,而石灰土实现较为密实的铺设过程,本方案中将石灰土分层7的压实度控制在93%以上,以夯实地基基础。

如图1和图2所示,预制管桩4呈台型设置,预制管桩4上端的横截面积小于其下端的横截面积,相较于圆柱,圆台的承载力优于圆柱。预制管桩4包括桩帽41和承接管42,且桩帽41的宽度大于承接管42的直径。预应力管桩主要通过桩帽41形成第二道路地基2的承托,且桩帽41和承接管42之间的宽度差使得桩帽41的下沉移动受到相对约束,而桩帽41承托上层路堤的相关结构后减少了过渡位置的下沉量。承接管42靠近桩帽4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环槽(图中未示出),环槽上浇筑有混凝土43,混凝土43为c25混凝土43。承接管42通过环槽形成内嵌的容腔,此时环槽内填充混凝土43实现承接管42的承托固定,减少了承接管42在竖直方向上的活动量,提高了承接管42的位置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承接管42空芯设置,承接管42内侧设有加强件9,加强件9与承接管42之间填充有混凝土43,混凝土43为c25混凝土43。承接管42通过加强件9保持内部结构的稳定。加强件9为钢筋笼。通过钢筋笼的螺旋筋箍限制其他钢筋条在被挤压后向外弯曲的趋势,从而使结构强度增强且钢筋笼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