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桩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塑钢板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在建筑、土木或水利工程,经常需要设置临时性隔离结构或永久性隔离结构,常用的一些隔离结构有钢筋混凝土或者水泥沙浆砌石。
由于传统的混凝土构件较大且养护时间较长,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选用塑钢板桩替代传统的混凝土。
现有的塑钢板桩通过插接的形式围成护岸的形式,塑钢板桩的两端设置有相互插设的卡扣和卡块,通过卡扣和卡块进行限位。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仅通过卡扣和卡块的连接处的紧密度较差,大大降低了相邻塑钢板桩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塑钢板桩,其连接处较为稳固,从而增强了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塑钢板桩,包括呈几字形的塑钢板桩本体;以及设置在塑钢板桩本体的两端且相配合的卡扣和卡块;相邻所述塑钢板桩本体的拼接处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相对设置在塑钢板桩本体上的两第一连接板;以及设置在相邻所述塑钢板桩本体上的两端分别插设在对应两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侧壁与第三连接板的内侧壁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塑钢板桩本体呈几字形,即为弯曲的形状,且相邻的塑钢板桩本体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从而使塑钢板桩本体相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强,同时由于塑钢板桩本体其本身用于水域的环境,因此增设有连接组件从而使连接处密封效果更佳,同时有助于增强整体的抗弯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呈z字形,所述第二连接板呈c字形,所述第三连接板呈几字形,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端部与第三连接板对应的端部配合形成插设在两对应第一连接板之间的第四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组成双层的结构,从而使整体的抗弯曲能力更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远离同一塑钢板桩本体上的卡扣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凸起呈半球状,所述卡扣上设置有与凸起相配合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塑钢板桩本体通过滑动连接的方式连接,当塑钢板桩本体插设在河道的过程中,由于插设方向为竖直方向,因此相互之间会发生滑动,通过增设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槽,从而有助于增强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扣上竖直设置有穿设若干凹槽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宽度小于凹槽的直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设置有若干凸起,因此滑动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阻力,因此增设导向槽,首先对凸起的滑动起到导向的效果,另外,通过导向槽从而便于凸起滑入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相对所述塑钢板桩本体之间设置呈工字形的第五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和塑钢板桩本体上设置有用于限位的呈u字形的第六连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形成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时,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支架增设第五连接板,从而加强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五连接板上且位于第五连接板两端之间相对设置有两第七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两侧且位于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板,所述第八连接板上设置有与第七连接板抵接的第九连接板,所述第七连接板和第九连接板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相互抵接的第七连接板和第九连接板,从而增强相对设置的塑钢板桩本体的连接稳定性,进而增强整体的抗弯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紧固件呈c字形,所述第七连接板和第九连接板上均设置有供紧固件的两端穿设的紧固孔,穿设在所述紧固孔内的紧固件的两端相互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紧固件从而将第七连接板和第九连接板连接,进而增强整体的抗弯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塑钢板桩本体呈几字形,即为弯曲的形状,且相邻的塑钢板桩本体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从而使塑钢板桩本体相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强,同时由于塑钢板桩本体其本身用于水域的环境,因此增设有连接组件从而使连接处密封效果更佳,同时有助于增强整体的抗弯能力;
2.通过增设相互配合的凸起和凹槽,从而有助于增强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3.当需要形成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时,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支架增设第五连接板,从而加强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相邻塑钢板桩本体拼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塑钢板桩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相对塑钢板桩本体拼接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中,1、塑钢板桩本体;11、第一水平段;12、倾斜段;13、第二水平段;14、卡扣;15、卡块;16、凸起;17、凹槽;18、导向槽;2、连接组件;21、第一连接板;22、第二连接板;23、第三连接板;3、第五连接板;31、第七连接板;4、第六连接板;5、第八连接板;51、第九连接板;52、紧固孔;6、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塑钢板桩,包括呈几字形的塑钢板桩本体1;以及固定在塑钢板桩本体1两端的卡扣14和卡块15,相邻塑钢板桩本体1上的卡扣14和卡块15相互配合,从而使多个塑钢板桩本体1拼接于一体。
塑钢板桩本体1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水平段11;两节在第一水平段11两端的倾斜设置的倾斜段12;设置在倾斜段12远离第一水平段11的端部的水平的第二水平段13;卡扣14和卡块15分别连接在第二水平段13远离倾斜段12的端部。
第一水平段11和倾斜段12之间的夹角呈钝角,两者之间形成的角度范围是100°至130°,第一水平段11的中部呈凹陷状,倾斜段12相对的外壁均固定有两弧形的竖直的限位条。
为了使相邻的塑钢板桩本体1连接更稳定,在卡块15远离同一塑钢板桩本体1上的卡扣14的侧壁固定有若干凸起16,该凸起16呈半圆状,且该凸起16为软质的橡胶材料,在卡扣14上开设有供凸起16插入的凹槽17,虽然在插设过程中,由于凸起16的存在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凸起16插入凹槽17后,限定了相邻塑钢板桩本体1之间的竖向移动,相邻塑钢板桩本体1的连接稳定性会大大加强。
由于塑钢板桩本体1本身为钢结构,插设过程中由于凸起16的设置,使得插设过程中有阻碍,因此在卡扣14上竖直开设有导向槽18,导向槽18和若干凸起16位于同一竖直线上,导向槽18的宽度小于凹槽17的直径,导向槽18对凸起16起到导向效果的同时,当凸起16插入凹槽17后,相邻塑钢板桩本体1之间受到外力不会使凸起16滑出凹槽17。
参照图3,相邻塑钢板桩本体1的拼接处连接有连接组件2,连接组件2的位置靠近倾斜段12。
连接组件2包括第二连接板22、第三连接板23和四个第一连接板21,两两第一连接板21分别固定在相邻的第二水平段13上,第一连接板21呈z字形,两第一连接板21相对设置且相互之间的最近端存在间距,第二连接板22呈c字形,第三连接板23呈几字形,第二连接板22的外侧壁与第三连接板23的内侧壁抵接,第二连接板22的端部与第三连接板23对应的端部配合形成插设在两对应第一连接板21之间的第四连接板,则该连接组件2形成两层的结构,不仅增强了整体的连接稳定性,还增大了整体的抗弯能力。
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拼接相对设置的塑钢板桩本体1。为了增强相对设置的塑钢板桩本体1的连接稳定性,在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板3,第五连接板3的横截面呈工字形,第五连接板3与第二水平段13抵接,第五连接板3和第二水平段13通过插设u字形的第六连接板4从而连接于一起,由于第二水平段13上连接有连接组件2,因此第六连接板4其中一端会卡紧在第一连接板21上,第六连接板4本身具有弹性。
第五连接板3上且位于第五连接板3两端之间固定有四个第七连接板31,两两第七连接板31相对设置,两第七连接板31和第五连接板3形成箭头状的结构,两两相对设置的第七连接板31形成的开口相互靠近。
第五连接板3的两侧且位于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八连接板5,在第八连接板5上靠近第七连接板31的侧壁固定有与第七连接板31抵接的第九连接板51,第七连接板31位于第九连接板51和第八连接板5之间,第七连接板31和第九连接板51之间通过紧固件6连接。
紧固件6呈c字形,在第七连接板31和第九连接板51上均开设有紧固孔52,紧固孔52供紧固件6的两端穿设,紧固件6本身具备弹性,穿设在紧固孔52内的紧固件6的两端相互抵接。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根据实际的需求,通过卡块15插接在卡扣14上,从而使相邻的塑钢板桩本体1连接,然后将第二连接板22和第三连接板23连接于一体后的两端分别插入对应的两第一连接板21之间,从而增强整体的连接稳定性。
当需要设置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1时,通过第六连接板4将第五连接板3连接在相对的塑钢板桩本体1之间,然后通过紧固件6将第七连接板31与第九连接板51连接,从而使第八连接板5连接在塑钢板桩本体1之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