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水系循环泵站及循环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83401发布日期:2020-12-04 14:1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水系循环泵站及循环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水系循环泵站及循环水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公园、湿地、城市的内部水循环水系多依赖自然水补给、地势高差自然流动,并通过在河道中设置水闸调度水流,该种方式,一旦自然补给水量下降,会导致整个水系的水流动速度变缓甚至成为死水,容易使得水系条件恶化。而且,在盛水期,自然水补给量较大时,自然河道的水位较高,内部水循环系统难以向外排出多余的水,容易产生内涝。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水系循环泵站及循环水系统,能够使得水系内的水循环流动,还可方便调度水系内水道的水的流向;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泵站还便于通过外界补水水道完成补水、防洪、泄水,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水系循环泵站,包括:集水池;至少三个管道,所述管道与所述集水池的下端连通;第一阀件,设置于所述管道与所述集水池连通处,能够通断所述管道和所述集水池;分水池,呈环绕在所述集水池的外侧,且所述分水池的底部分别与各所述管道连通;第二阀件,设置于所述管道和所述分水池连通处,能够通断所述管道和所述分水池;抽水件,设置于所述集水池,能够将所述集水池内的水抽出至所述分水池。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与所述分水池之间还设有环绕在所述集水池外侧的溢流池,所述抽水件能够将所述集水池内的水抽出至所述溢流池,以使得所述溢流池溢出的水能够流入所述分水池。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池的外侧环绕设有溢流壁、所述溢流壁的外侧环绕有分水壁,所述溢流壁与所述集水池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溢流池,所述溢流壁与所述分水壁之间形成所述分水池。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池的底壁不低于所述分水池的底壁,所述溢流壁在所述溢流池的底壁处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有排水阀。

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壁呈环状,所述分水壁呈环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阀件包括竖向滑动设置于所述集水池与所述管道之间的闸板、带动所述闸板上下移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闸板在封堵、打开所述管道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管道由所述分水池的底部延伸至所述集水池并与所述集水池连通,所述分水池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管道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二阀件能够封闭所述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件包括封闭所述通孔的封闭板,所述封闭板的一端与所述分水池的底壁铰接、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的提拉件与所述分水池的侧壁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阀件包括:封闭板,包括两个相邻设的板体,所述板体的内侧分别与所述分水池的底壁转动连接;提升件,包括两个拉杆、与两所述拉杆的上端铰接的提升杆,两所述拉杆的下端分别与两所述板体的外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水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循环泵站,所述管道供设有四个,其中一管道为与外部补水河流连通的补水管道,另外三个管道分别与至少一个河道相连,各所述河道在远离所述管道的一端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水系循环泵站及循环水系统,能够使得水系内的水循环流动,还可方便调度水系内水道的水的流向;而且,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泵站还便于通过外界补水水道完成外水河道对内水水系补水及内水排涝泄洪,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防内涝、水系补水、水系循环等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循环泵站的平面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排水阀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阀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循环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集水池;2、管道;3、第一阀件;4、分水池;5、第二阀件;6、溢流池;7、抽水件;8、溢流壁;9、分水壁;10、排水口;11、排水阀;12、驱动件;13、闸板;14、通孔;15、水系;16、封闭板;17、提拉件;18、板体;19、拉杆;20、提升杆;21、补水水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6中所示,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防洪排涝、补水的水系循环泵站,包括:集水池1;至少三个管道2,所述管道2与所述集水池1的下端连通;第一阀件3,设置于所述管道2与所述集水池1连通处,能够通断所述管道2和所述集水池1;分水池4,呈环绕在所述集水池1的外侧,且所述分水池4的底部分别与各所述管道2连通;第二阀件5,设置于所述管道2和所述分水池4连通处,能够通断所述管道2和所述分水池4;抽水件7,设置于所述集水池1,能够将所述集水池1内的水抽出至所述分水池4。

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泵站在使用时,可通过其中一个或两个管道2向集水池1内供水,此时供水的管道2处的第二阀件5关闭、第一阀件3打开,通过抽水件7将集水池1内的水排出至分水池4,由于分水池4位于各管道2的上方,分水池4内的水位高于各管道2的水位,此时可以在其余管道2中选择至少一个管道2处的第二阀件5打开、第一阀件3关闭,此时,可形成由供水的管道2流向排水的管道2的水流通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循环泵站在使用时,如图6所示,能够使得各管道2接入水系15(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水系15指在应用中参与内部循环水路的集合)的不同水路中,能够使得水路中的水循环流动,防止整个水系15出现死水。而且,通过开启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5,可改变管道2中水的流向,使得管道2成为进水管道2或出水管道2,便于对水系15内的水流方向进行管理,尤其是对于多水路水系15中,有利于通过分水池4分配水流。

并且,可将其中一个管道2与外界补水水路21连通。在水系15需要补水、水位较低时:此时如若外界补水水路21中水量较大、水位较高时,可直接将各管道2的第一阀件3打开,补水水路21的水在进入集水池1后可自流到其余各管道2内并进入水系15;外界补水水路21水量不足以自流到水系15时,此时可将与补水水路21相连的管道2的第一阀件3打开、第二阀件5关闭,将其余管道2的第一阀件3关闭、第二阀件5打开,此时,补水水路21进入集水池1,通过抽水件7将水抽入分水池4,然后经由分水池4进入其余的管道2,可完成补水。

在水系15内水量过大、水位较高时,需要向外界排水时:如若补水水路21的水量较少、水位较低时,此时,可直接将各管道2的第一阀件3打开,水系15的水进入集水池1后自流到与补水水路21连通的管道2,此时,补水水路21成为排水水路;在补水水路21水量较大、水位较高时,此时可将与补水水路21相连的管道2的第一阀件3关闭、第二阀件5打开,将其余管道2的第一阀件3打开、第二阀件5关闭,此时,补水水路21进入集水池1,通过抽水件7将水抽入分水池4,然后经由分水池4进入与补水水路21相连的管道2,可完成水系15的排水,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

上述补水和排水过程中,可通过对与水系15连通的各管道2对应的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5通断,进而可以对单一管道2处连通的水路进行补水或排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防洪排涝、补水、水系循环泵站,能够在水系15内促进水系15水循环、流动,还可调整水系15内水流的方向,而且,在将管道2接入外界的补水水路时,还便于补水和排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仅对本实用新型循环泵站使用方式的举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使用的限制,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管道2也可不与外界补水水路21连通,管道2仅仅与水系15内的水路连通,以此泵站仅进行水系15内循环,水系15补水可依赖自然降水或者自打机井直接流入水路。

而且,上述补水水路21优选的为有源河流,管道2不仅可以与一个补水水路21相连,还可与多个补水水路21相连。

其中,管道2可选用混凝土涵洞或混凝土制造管道2或者金属管道2或者塑料管道2。

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所述集水池1与所述分水池4之间还设有环绕在所述集水池1外侧的溢流池6,所述抽水件7能够将所述集水池1内的水抽出至所述溢流池6,以使得所述溢流池6溢出的水能够溢流入所述分水池4。如图所示,通过设置了溢流池6,可以使得进入分水池4的水能够更加均匀,由此可以使得具有多个管道2的第二阀件5打开进水、第一阀件3关闭时,能够使得分水池4的水能够均匀的流入各打开的第二阀件5处;而且,通过设置了溢流池6,可使得水在溢流过程中与空气充分接触,能够抑制、消除厌氧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污水净化作用;而且,抽水件7抽出的水头较高,水由溢流池6呈分散状溢出、下泄,能够降低水由高处直接下冲的冲击力。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所述集水池的外侧环绕设有溢流壁8、所述溢流壁8的外侧环绕有分水壁9,所述溢流壁8与所述集水池1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溢流池6,所述溢流壁8与所述分水壁9之间形成所述分水池4。如图所示,管道2由分水池4的底壁下侧与集水池1相连。

进一步的优化之处在于,所述溢流池6的底壁不低于所述分水池4的底壁,所述溢流壁8在所述溢流池6的底壁处设有排水口10,所述排水口10处设有排水阀11。如图所示,由此在不需要溢流时可以由抽水件7抽到溢流池6中的水通过排水阀11快速进入分水池4,实现低水头运行。同时可以在对溢流池6进行清理时,可通过排水阀11将溢流池6内的水快速排出。而且,在水系15和补水水路21的水量均过大,需要将水系15内的水排入补水水路21中时,可将排水阀11打开,使得溢流池6内的水能够快递的进入分水池4,进而快速的进入与补水水路连通的管道2中。

其中,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在排水口10设置排水管,排水阀11为连接在排水口10处的法兰挡板。或者,如图4所示,排水阀11为设于排水管上的手动球阀。

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所述溢流壁8呈环状,所述分水壁呈环状。如图1所示,由此使得泵站受力更加均匀、对称,使得整个泵站稳定性较好。

进一步的具体的说,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阀件3包括竖向滑动设置于所述集水池1与管道2之间的闸板13、带动所述闸板13上下移动的驱动件12,所述驱动件12能够带动所述闸板13在封堵、打开所述管道2之间切换。如图所1和图3所示,驱动件12可选用现有的水闸提升机构。

优选的,进一步的具体的说,管道2由所述分水池4的底部延伸至所述集水池1并与所述集水池1连通,所述分水池4的底壁设有与所述管道2连通的通孔14,所述第二阀件5能够封闭所述通孔14。如图所示,通过如此的设置,可使得分数池内的水能够快速的进入管道2。

对于第二阀件5的结构,进一步的具体的说,所述第二阀件5包括封闭所述通孔14的封闭板16,所述封闭板16的一端与所述分水池4的底壁铰接、另一端通过可伸缩的提拉件17与所述分水池4的侧壁相连如图1所示,提拉件17可选用油缸。

或者,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阀件5包括:封闭板16,包括两个相邻设的板体18,所述板体18的内侧分别与所述分水池4的底壁转动连接;提拉件17,包括两个拉杆19、与两所述拉杆19的上端铰接的提拉杆19,两所述拉杆19的下端分别与两所述板体18的外端铰接。如图4所示,板体18的之间的通孔14设置有与分水池4底壁相连的转轴,两个板体18分别与转轴转动连接。在拉杆19向上移动时,能够将两个板体18的两端拉起,将通孔14打开,在拉杆19向下移动时,可通过两个拉杆19向下将板体18抵紧在分水池4的底壁上。其中提拉杆提升机构可选用现有的水闸中的提升机构,或者直接采用油缸。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水系15统,如图5所示,包括如上述的循环泵站,所述管道2供设有四个,其中一管道2为与外部补水河流连通的补水管道2,另外三个管道2分别与至少一个河道相连,各所述河道在远离所述管道2的一端相互连通。如图5所示,左右两侧的管道2分别与一水路相连,该两处水路均设有湿地公园,下侧管道2与回水水路相连,上侧管道2与外界补水水路21相连,正常使用时,水流如图示的方向,此时可使得水系15完成内循环,在需要补水时,将上侧管道2的第一阀件3打开、第二阀件5关闭,然后根据补水水路21的水位,选择其余三个管道2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5的开闭即可。在排水时,仅需将上侧管道2的第一阀件3关闭、第二阀件5打开,然后根据补水水路21的水位,选择其余三个管道2第一阀件3、第二阀件5的开闭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