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桩位偏差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打桩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桩的位置不断复核,避免桩位偏差大于允许范围以内。
由于打桩施工的现场环境复杂,场地通常泥泞湿滑,现场设备较多,现有的通过全站仪来复核桩位的操作比较繁琐,视野容易被遮挡,测量控制点易被破坏,导致常规桩位复核方法不便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桩位偏差控制装置,其结构简单,便于组装,能适应各种地形的桩位复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桩位偏差控制装置,包括:桩位偏差控制杆和连接线;桩位偏差控制杆包括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其中,
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一侧,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二侧,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通过第一连接线相连,第一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
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三侧,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四侧,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通过第二连接线相连,第二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
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相交且互相垂直,桩设置在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交点处。
可选的,桩位偏差控制杆由保护帽、主杆和冲击头组成;
主杆的一端连接保护帽,主杆的另一端连接冲击头。
可选的,保护帽的厚度为20mm、直径为100mm。
可选的,主杆的长度为600mm、直径为100mm。
可选的,冲击头为底面直径为100mm、高度为100mm的圆锥体。
可选的,主杆在距离保护帽顶端50mm处设置有凹槽,凹槽用于容置连接线。
可选的,凹槽的宽度为10mm、深度为10mm。
可选的,桩位偏差控制杆的插入深度大于或者等于300mm。
可选的,保护帽以嵌入的方式与主杆的一端连接。
可选的,冲击头以嵌入的方式与主杆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桩位偏差控制装置,包括:桩位偏差控制杆和连接线;桩位偏差控制杆包括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一侧,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二侧,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通过第一连接线相连,第一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三侧,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四侧,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通过第二连接线相连,第二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相交且互相垂直,桩设置在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交点处。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交点位置也是不变的,能够为桩位提供参考。该桩位偏差控制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组装,能适应各种地形的桩位复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桩位偏差控制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桩位偏差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同时,除非明确地描述,否则词语“包括”和诸如“包含”或“具有”的变形将被理解为暗示包含该元件,但不排除任意其它元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组件不应该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组件与另一组件区分开。并且,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一种”和“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
另外,本实用新型下述各个实施例可以单独执行,各个实施例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执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下面,将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桩位偏差控制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桩位偏差控制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该桩位偏差控制装置包括:桩位偏差控制杆和连接线;桩位偏差控制杆包括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11、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12、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13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14,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21和第二连接线22。
参考图1可知,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11设置在桩a的第一侧,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12设置在桩a的第二侧,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11和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12通过第一连接线21相连,第一连接线21沿第一方向x延伸;
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13设置在桩a的第三侧,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14设置在桩a的第四侧,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13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14通过第二连接线22相连,第二连接线22沿第二方向y延伸;
第一连接线21和第二连接线22相交且互相垂直(即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桩a设置在第一连接线21和第二连接线22的交点o处。
可选的,第一连接线21和第二连接线22可以选用棉线,或者任意材质柔软的线。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桩位偏差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桩位偏差控制杆由保护帽31、主杆32和冲击头33组成。
主杆32的一端连接保护帽31,主杆32的另一端连接冲击头33。
可选的,保护帽31可以选用钢帽,主杆32可以选用实木杆,冲击头33可以选用钢制冲击头。
继续参考图2,保护帽31的厚度为20mm、直径为100mm。保护帽31以嵌入的方式与主杆32的一端连接。保护帽31用于桩位偏差控制杆在收到锤击时,对主杆32起到保护作用。
冲击头33为底面直径为100mm、高度为100mm的圆锥体。冲击头33以嵌入的方式与主杆32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主杆32的长度为600mm、直径为100mm。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主杆32的一端连接有保护帽31,保护帽31嵌入主杆32的一端,因此,主杆32裸露在外部的长度为580mm。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2,主杆32在距离保护帽31顶端50mm处设置有凹槽40,凹槽40用于容置连接线,方便连接线绑缚在桩位偏差控制杆上。
可选的,凹槽40的宽度为10mm、深度为10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将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11设置在桩a的第一侧,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12设置在桩a的第二侧,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13设置在桩a的第三侧,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14设置在桩a的第四侧(桩位偏差控制杆的插入深度大于或者等于300mm);随后,将第一连接线21绑缚在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11的凹槽和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12的凹槽上、将第二连接线22绑缚在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13的凹槽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14的凹槽上,并使第一连接线21和第二连接线22相交且互相垂直(第一连接线21和第二连接线22处于紧绷状态),桩a设置在第一连接线21和第二连接线22的交点o处,从而可以利用交点o标定桩位中心点以此控制桩位偏差(即在打桩施工过程中,通过交点o与桩机桩头中心的复核,测出桩头偏离桩位中心的距离,以此来调整桩头位置,确保桩位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桩位偏差控制装置,包括:桩位偏差控制杆和连接线;桩位偏差控制杆包括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其中,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一侧,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二侧,第一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二桩位偏差控制杆通过第一连接线相连,第一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三侧,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设置在桩的第四侧,第三桩位偏差控制杆和第四桩位偏差控制杆通过第二连接线相连,第二连接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相交且互相垂直,桩设置在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交点处。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交点位置也是不变的,能够为桩位提供参考。该桩位偏差控制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组装,能适应各种地形的桩位复核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