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基坑挡水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74773发布日期:2020-09-11 21:27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基坑挡水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基坑防汛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基坑挡水堰。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对城市建筑施工对土地利用率日益提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下,大型施工工程通常会向地面以下延伸,延伸深度在2层以上,以期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工程使用面积。

然而,当雨水天气或雨水季节来临时,由于施工向地下深度延伸,致使雨水倒灌至基坑内。这就需要在施工时,采用抽水设备不断将基坑内的水排出,这样一方面延缓了施工周期,增加了施工难度,且另一方面增加了施工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采用在基坑外的地面上用砖砌成一定高度的挡水堰或用土直接围挡一定高度,采用砖砌的方式制备挡水堰施工工期长,并且基坑中建筑完工后还需要人工拆除,费时费力,且浪费材料;采用土围挡的方式可靠性差,雨水较大时土围堰易被冲垮,防水能力和可靠性差。

授权公告号为cn20617398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基坑挡水堰,包括直挡水堰和l型挡水堰,直挡水堰和l型挡水堰的横截面为几字型,直挡水堰和l型挡水堰一端的槽口内壁上均设有外伸的台阶槽口与直挡水堰或l型挡水堰另一端的槽口相配,使用这种结构的挡水堰,组成效率快,拆除方便快捷,且可重复多次使用,经济性好。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直挡水堰和l型挡水堰均为模具铸造成型,铸造成型难以确保尺寸的精确,因此直挡水堰和l型挡水堰一端的台阶槽与直挡水堰或l型挡水堰另一端的槽口之间的配合面难以做到完全贴合,存在有一定的缝隙,从而易导致其连接后的密封性较差,降雨量较大时,雨水上淹至挡水堰的外侧面并易从缝隙处渗入,其防水性能较差,并且单个挡水堰的尺寸不会过大,需要多个挡水堰组合以包围基坑,从而挡水堰之间的连接处较多,从而导致雨水的渗入点较多;即便对台阶槽进行精车加工以实现精确安装配合,也会增加成本,导致经济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基坑挡水堰,在确保其经济性的基础上,可拆卸多次使用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基坑挡水堰,包括若干个直挡水堰和若干个l型挡水堰,所述直挡水堰和所述l型挡水堰均为槽型体,槽型体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包括由槽型体端面构造的连接槽型体,连接槽型体的外侧面沿周向开设有嵌合槽,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设置于槽型体端部的内侧面的橡胶条,所述橡胶条沿所述槽型体的内侧面周向设置,相邻两个槽型体通过连接槽型体嵌合连接,且所述橡胶条嵌合于所述嵌合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直挡水堰和l型挡水堰之间的嵌合拼接,以及直挡水堰和直挡水堰之间的嵌合拼接,从而合围呈矩形结构,起到包围建筑基坑的作用;槽型体可用模具制成,可批量生产,并且可拆卸多次使用,经济性好;在槽型体端部的内侧面抵靠于连接槽型体的外侧面以实现相邻两个槽型体的连接时,槽型体端部内侧面的橡胶条同时嵌合于嵌合槽内,即便由于铸造精度问题,槽型体的端部内侧面与连接槽型体外侧面存在一定缝隙,但是通过橡胶条和嵌合槽之间的嵌合,填补了槽型体端部内侧面与连接槽型体外侧面之间的周向缝隙,从而阻隔雨水从相邻两个槽型体的连接缝隙处进入,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槽型体的两个侧板各自于槽口处构造一个水平翼板,两个水平翼板彼此相互背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挡水堰拼接合围之后,通过铲土将水平翼板覆盖并堆叠一定的高度,能够使槽型体与地面的连接更加稳固,从而提高挡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橡胶条通过粘接剂粘接于槽型体的端部内侧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快捷实现橡胶条与槽型体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槽型体的侧板与所述槽型体的顶板倾斜设置,且所述槽型体的侧板内侧面与所述槽型体的顶板内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等于12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倾斜设置的侧板,能够增大后续的覆盖土与侧板的接触面积,并且覆盖土对侧板表面具有一定的压力,该压力能够使槽型体稳固,从而提高挡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槽型体的侧板外侧面水平固定有若干个挡板,各所述挡板沿竖直方向等距排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起到承托覆盖土的作用,防止覆盖土从侧板外表面滑落,更进一步提高了槽型体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挡板与所述槽型体的侧板连接处竖直开设有若干个通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能够避免雨水积聚于挡板和槽型体侧板的连接处,起到排水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相邻两个槽型体的顶板上表面平齐,所述槽型体的顶板的上表面均设有滑轨和对接轨,所述滑轨位于槽型体具有第一连接端的一端,所述对接轨位于槽型体具有第二连接端的一端,所述滑轨内水平滑移连接有推拉板,当相邻两个槽型体连接时,其中一个槽型体上的推拉板朝向另一槽型体滑移并滑移进入对接轨内,且推拉板的下表面抵触于另一槽型体的顶板上表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推拉板对第二连接端上部的顶压,使槽型体端部的内侧面的橡胶条更加挤压填充于嵌合槽内,在确保相邻两个槽型体连接稳固性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推拉板的上表面固定有推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推拉板的推拉,提高操作便捷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橡胶条和嵌合槽之间的嵌合,填补了槽型体端部内侧面与连接槽型体外侧面之间的周向缝隙,从而阻隔雨水从相邻两个槽型体的连接缝隙处进入,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2、挡板起到承托覆盖土的作用,防止覆盖土从侧板外表面滑落,更进一步提高了槽型体的稳固性;

3、通过推拉板对第二连接端上部的顶压,使槽型体端部的内侧面的橡胶条更加挤压填充于嵌合槽内,在确保相邻两个槽型体连接稳固性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拼接合围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直挡水堰与l型挡水堰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直挡水堰和直挡水堰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端;2、第二连接端;10、直挡水堰;20、l型挡水堰;11、水平翼板;12、挡板;13、通孔;14、连接槽型体;15、嵌合槽;16、滑轨;17、推拉板;18、对接轨;19、推杆;21、橡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建筑基坑挡水堰,包括若干个直挡水堰10和若干个l型挡水堰20,直挡水堰10和l型挡水堰20均为槽型体,通过直挡水堰10和l型挡水堰20之间的嵌合拼接,以及直挡水堰10和直挡水堰10之间的嵌合拼接,从而合围呈矩形结构,起到包围建筑基坑的作用,并且槽型体可用模具制成,可批量生产,并且可拆卸多次使用,经济性好。

如图2、图3所示,槽型体的侧板与槽型体的顶板倾斜设置,且槽型体的侧板内侧面与槽型体的顶板内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小于等于120°;槽型体的两个侧板各自于槽口处构造一个水平翼板11,两个水平翼板11彼此相互背离;

槽型体的侧板外侧面水平固定有若干个挡板12,各挡板12沿竖直方向等距排布,挡板12与槽型体的侧板连接处竖直开设有若干个通孔13;水平翼板11、挡板12和槽型体一体成型,便于批量生产,经济性好;

在挡水堰拼接合围之后,通过铲土将水平翼板11覆盖并堆叠至一定的高度,覆盖土堆积于挡板12上,通过覆盖土的压力使槽型体与地面的连接更加稳固。

如图2、图3所示,槽型体具有一个第一连接端1和一个第二连接端2,第一连接端1和第二连接端2分别位于槽型体的两端,第一连接端1包括由槽型体端面的下方部位构造的连接槽型体14,连接槽型体14与槽型体一体成型,连接槽型体14的外侧面沿周向开设有嵌合槽15,第二连接端2包括橡胶条21,橡胶条21通过粘接剂粘接于槽型体端部的内侧面,橡胶条21沿槽型体的内侧面周向设置,相邻两个槽型体通过连接槽型体14嵌合连接,即其中一个槽型体的端部内侧面竖直向下抵触于另一槽型体的连接槽型体14的外侧面上,抵触的同时橡胶条21嵌合于嵌合槽15内。

如图2、图3所示,槽型体的顶板的上表面均设有滑轨16和对接轨18,滑轨16位于槽型体具有第一连接端1的一端,对接轨18位于槽型体具有第二连接端2的一端,滑轨16内水平滑移连接有推拉板17,推拉板17的上表面固定有推杆19。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如图2、图3所示,在槽型体端部的内侧面抵靠于连接槽型体14的外侧面以实现相邻两个槽型体的连接时,槽型体端部内侧面的橡胶条21同时嵌合于嵌合槽15内,即便由于铸造精度问题,槽型体的端部内侧面与连接槽型体14外侧面存在一定缝隙,但是通过橡胶条21和嵌合槽15之间的嵌合,填补了槽型体端部内侧面与连接槽型体14外侧面之间的周向缝隙,从而阻隔雨水从相邻两个槽型体的连接缝隙处进入,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并且当相邻两个槽型体通过连接槽型体14嵌合连接时,用手下压其中一个槽型体的顶板,使两个槽型体的顶板上表面平齐,然后通过推动推杆19,使推拉板17朝向另一槽型体滑移并滑移进入对接轨18内,且推拉板17的下表面抵触于另一槽型体的顶板上表面,从而通过推拉板17对槽型体具有橡胶条21的一端的顶板的顶压,使槽型体端部的内侧面的橡胶条21更加挤压填充于嵌合槽15内,在确保相邻两个槽型体连接稳固性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提高了防水性能。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