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履带装载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94147发布日期:2020-11-27 12:5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履带装载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装载机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履带装载机。



背景技术:

履带装载机主要是通过履带车轮进行移动的装载机,能够克服更多不规则地形,从而能够对不规则地形上的施工对象进行铲除,广泛的运用于建筑施工行业,基于上述描述本发明人发现,现有的一种履带装载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例如:

由于履带装载机是通过履带上的凹槽抓地进行移动的,以至于履带装载机在湿润土壤上进行移动后,凹槽上则会挤满土壤,若此时履带装载机开入平坦硬质地面,则会因抓力不足出现移动困难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履带装载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履带装载机,其结构包括装载机、移动轮、铲斗,所述铲斗安装于装载机的前端位置,所述移动轮与装载机的侧面活动卡合;所述移动轮包括动力架、履带、抓力块,所述履带与动力架活动卡合,所述抓力块与履带为一体化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抓力块包括顶板、拉扯条、受力板、导框、受挤块,所述拉扯条安装于受力板与顶板之间,所述受力板与顶板间隙配合,所述导框与顶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受挤块与导框活动卡合,所述受力板呈梯形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受力板包括底板、联动杆、外接板,所述联动杆安装于外接板与底板之间,所述外接板与底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联动杆设有三个,且均匀的在外接板与底板之间呈平行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外接板包括活动板、板体、带出板,所述活动板与板体铰链连接,所述带出板与板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带出板设有四个,且通过活动板的配合均匀的在板体的左侧呈平行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受挤块包括板面、助推架、上缩块、衔接板,所述板面与衔接板间隙配合,所述助推架的一端与板面活动卡合,且助推架的另一端与上缩块铰链连接,所述上缩块安装于两个板面之间,所述板面设有两个,且均匀的在上缩块的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板面包括结合板、承接板、接触面,所述结合板与承接板为一体化片结构,所述接触面嵌固于结合板的左侧位置,所述接触面上设有内外通透的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承接板包括打底板、防水块、透水板,所述防水块与打底板的内侧铰链连接,所述透水板与打底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防水块设有五个,且均匀的在打底板的内侧呈平行分布。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当抓力块转动至于地面分离时,通过外接板自身的重力,能够在联动杆的配合下向下滑动,从而使向外展开的带出板能够将两个抓力块之间的土壤带出,有效的避免了移动轮在湿润土壤上进行移动后,两个抓力块之间会挤满土壤的情况。

2、通过地面对上缩块产生的挤压,能够使上缩块向上挤压助推架,从而使助推架能够带动板面进行外扩,故而使板面能够始终与受力板的内侧相贴合,内侧的水分通过透水板导入承接板内部,再通过打底板向下排出,有效的避免了土壤会挤入受挤块与受力板之间的间隙内部,从而使受挤块无法继续向上收缩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履带装载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轮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抓力块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受力板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外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受挤块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板面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承接板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装载机-1、移动轮-2、铲斗-3、动力架-21、履带-22、抓力块-23、顶板-a1、拉扯条-a2、受力板-a3、导框-a4、受挤块-a5、底板-a31、联动杆-a32、外接板-a33、活动板-b1、板体-b2、带出板-b3、板面-c1、助推架-c2、上缩块-c3、衔接板-c4、结合板-c11、承接板-c12、接触面-c13、打底板-d1、防水块-d2、透水板-d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例图1-例图5所展示:

本发明提供一种履带装载机,其结构包括装载机1、移动轮2、铲斗3,所述铲斗3安装于装载机1的前端位置,所述移动轮2与装载机1的侧面活动卡合;所述移动轮2包括动力架21、履带22、抓力块23,所述履带22与动力架21活动卡合,所述抓力块23与履带22为一体化结构。

其中,所述抓力块23包括顶板a1、拉扯条a2、受力板a3、导框a4、受挤块a5,所述拉扯条a2安装于受力板a3与顶板a1之间,所述受力板a3与顶板a1间隙配合,所述导框a4与顶板a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受挤块a5与导框a4活动卡合,所述受力板a3呈梯形结构,通过土壤对受挤块a5产生的挤压,能够使导框a4挤压受挤块a5向两侧滑动。

其中,所述受力板a3包括底板a31、联动杆a32、外接板a33,所述联动杆a32安装于外接板a33与底板a31之间,所述外接板a33与底板a3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联动杆a32设有三个,且均匀的在外接板a33与底板a31之间呈平行分布,通过联动杆a32的配合,能够使外接板a33在失去挤压后进行下降。

其中,所述外接板a33包括活动板b1、板体b2、带出板b3,所述活动板b1与板体b2铰链连接,所述带出板b3与板体b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带出板b3设有四个,且通过活动板b1的配合均匀的在板体b2的左侧呈平行分布,通过带出板b3能够在展开时将机构之间的土壤带出。

本实施例的详细使用方法与作用:

本发明中,由于装载机1是通过移动轮2上的抓力块23抓地进行移动的,以至于移动轮2在湿润土壤上进行移动后,两个相邻的抓力块23上则会挤满土壤,若此时装载机1开入平坦硬质地面,则会因抓力不足出现移动困难的情况,通过抓力块23上的受力板a3与受挤块a5的配合则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地面对抓力块23上的受挤块a5产生的挤压,能够使受挤块a5挤压受力板a3向外滑动,从而使抓力块23能够正常对地面产生抓力,当抓力块23转动至于地面分离时,通过受挤块a5自身的重力,能够向外滑出,从而使拉扯条a2能够向中部拉扯受力板a3滑动,且在滑动的过程中,通过外接板a33自身的重力,能够在联动杆a32的配合下向下滑动,从而使向外展开的带出板b3能够将两个抓力块23之间的土壤带出,有效的避免了移动轮2在湿润土壤上进行移动后,两个抓力块23之间会挤满土壤的情况。

实施例2

如例图6-例图8所展示:

其中,所述受挤块a5包括板面c1、助推架c2、上缩块c3、衔接板c4,所述板面c1与衔接板c4间隙配合,所述助推架c2的一端与板面c1活动卡合,且助推架c2的另一端与上缩块c3铰链连接,所述上缩块c3安装于两个板面c1之间,所述板面c1设有两个,且均匀的在上缩块c3的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通过土壤对上缩块c3产生的挤压,能够使上缩块c3向上推动板面c1进行外扩。

其中,所述板面c1包括结合板c11、承接板c12、接触面c13,所述结合板c11与承接板c12为一体化片结构,所述接触面c13嵌固于结合板c11的左侧位置,所述接触面c13上设有内外通透的孔,能够将接触面c13与物体之间的水分导入机构内部。

其中,所述承接板c12包括打底板d1、防水块d2、透水板d3,所述防水块d2与打底板d1的内侧铰链连接,所述透水板d3与打底板d1为一体化结构,所述防水块d2设有五个,且均匀的在打底板d1的内侧呈平行分布,通过防水块d2能够在保证将水分排出的同时对外部的水分进行阻挡。

本实施例的详细使用方法与作用:

本发明中,由于受挤块a5在向上收缩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受挤块a5与受力板a3之间是存在间隙的,以至于土壤会挤入受挤块a5与受力板a3之间的间隙内部,从而使受挤块a5无法继续向上收缩,通过受挤块a5上的板面c1与上缩块c3的配合,则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地面对上缩块c3产生的挤压,能够使上缩块c3向上挤压助推架c2,从而使助推架c2能够带动板面c1进行外扩,故而使板面c1能够始终与受力板a3的内侧相贴合,再通过接触面c13能够将湿润土壤内部挤出且附着在受力板a3内侧的水分通过透水板d3导入承接板c12内部,再通过打底板d1向下排出,有效的避免了土壤会挤入受挤块a5与受力板a3之间的间隙内部,从而使受挤块a5无法继续向上收缩的情况。

利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