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29390发布日期:2021-03-02 16:5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其中有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近些年来湖泊的蓝藻爆发事件频发,对湖泊生态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需要及时将这些蓝藻从水体中打捞出来。
[0003]
然而现有的蓝藻打捞装置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湖水表面的蓝藻捞起,蓝藻在静止时漂浮于水面上,在受到搅动时容易翻腾到水面下方,这时捞起的水体内含有的蓝藻比重就会下降,需要反复打捞,导致蓝藻打捞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包括水体过滤装置,所述水体过滤装置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圆周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一,所述连接杆一远离连接轴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环一,所述支撑环一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一,所述连接块一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环二,所述支撑环二的外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挡环;
[0006]
所述连接轴的外侧设置有外壳组件;
[0007]
所述水体过滤装置的左侧设置有防堵塞装置;
[0008]
所述外壳组件的右侧设置有蓝藻打捞装置。
[0009]
优选的,所述支撑环二的外侧面下端开设有通口并固定连接有推动块,所述推动块呈三角形,所述推动块的三角形底面开设有通口并在通口内壁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和顶盖,所述顶盖的前后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卡块的侧面滑动连接外壳的凹槽内壁,所述连接轴的上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顶盖的下表面,所述连接轴的下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外壳的内壁底面,所述顶盖的下表面左端开设有t型滑槽,所述外壳的前侧面右端开设有通口并在通口处固定连接有水流挡块,所述水流挡块呈三角形,所述水流挡块的右侧面开设有通口。
[0010]
优选的,所述防堵塞装置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弹簧轴,所述挡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斜挡板,所述斜挡板的左侧面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二,所述连接块二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铰链,所述铰链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二,所述连接杆二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框,所述滑动框位于弹簧轴正左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t型滑杆,所述t型滑杆的上端表面滑动连接顶盖下表面的t型滑槽内壁,所述弹簧轴的上表
面固定连接顶盖的下表面,所述滑动框呈直角梯形且锐角端位于弹簧轴的正左侧,所述斜挡板呈三角形且尖端朝下,所述挡板的下端呈向右弯折的弧形。
[0011]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水流减缓管道,所述水流减缓管道设置为s型,所述蓝藻打捞装置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内壁左端固定连接有分隔板,所述固定壳的内壁右端固定连接有吸泵,所述吸泵的左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吸入管,所述吸入管的左开口侧面固定连接分隔板的右侧面,所述吸泵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排出管,所述固定壳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水流减缓管道的右侧面。
[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3]
(1)、该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设置水体过滤装置,当水流流经水体过滤装置时,蓝藻通过支撑环一和支撑环二之间的缝隙流到右侧,支撑环一位于水面上方,支撑环二位于水面下方,支撑环二将水中的小鱼小虾和较小的垃圾污染物等挡住,防止跟随蓝藻一起流到右侧,从而对蓝藻收集起到过滤提高纯度的作用。
[0014]
(2)、该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设置推动块和滤网,使得支撑环二随着水流流过能够发生转动,当水面下的水中含有小鱼小虾或者较小垃圾块体的时候,能够被支撑环二阻挡的同时还顺着支撑环二左侧面被推动块推动到支撑环二前侧,方便后续的排出。
[0015]
(3)、该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设置水流挡块,当推动块将小鱼小虾和小型固体垃圾推动到支撑环二前侧的时候,能够顺着水流挡块的开口流出外壳组件,防止水体过滤装置被堵塞的同时,也保护了水体中的生物,防止打捞蓝藻对生态产生破坏,水流挡块呈三角形,当外壳组件外侧水流流经水流挡块时,水流挡块靠外侧的水流速度大于内侧速度,因此产生压强差,使得靠近水流挡块通口处的物体容易被吸出,提高排出效果。
[0016]
(4)、该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设置,当外壳组件左侧开口被塑料袋等异物挡住时,被挡住的一侧水流单位时间内通过量减小,斜挡板左侧面受到水流的推力不均衡开始偏斜,被挡住的斜挡板一端开始转动通过连接块二、铰链和连接杆二将滑动框向左侧推动,从而将异物顶离外壳组件左侧开口,滑动框呈直角梯形且锐角端位于弹簧轴的正左侧,使得异物能够顺着滑动框的左侧斜面顺利滑动到外壳组件左侧或者右侧,然后与装置脱离,防止堵塞。
[0017]
(5)、该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设置斜挡板,能够将水面下的水流引导向下,然后配合挡板下端向右弯折的弧形形状,快速通过挡板,在保证蓝藻能够顺利流过的同时,也减少水流搅动对蓝藻的影响,使蓝藻尽可能浮在水面上,提高后续收集效率。
[0018]
(6)、该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设置水流减缓管道,当水流在水流减缓管道内流动时逐渐趋于平静,使之前受到搅动翻到水面下方的蓝藻慢慢浮到水面上,水流减缓管道设置成s型加长了水流减缓管道左侧开口到右侧开口的距离,从而使蓝藻有足够的时间上浮,提高后续蓝藻收集的效果。
[0019]
(7)、该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设置分隔板,当水流从水流减缓管道内流到蓝藻打捞装置时,带有蓝藻的少部分水体流到分隔板上,然后被吸泵通过吸入管吸入,再通过排出管排放到蓝藻收集设备内,不带有蓝藻的水体从分隔板下方流过再从装置内排出,从而完成蓝藻的高效率打捞收集,避免简单打捞使蓝藻翻动到水面下,使打捞收集效率底下的问题,同时也避免打捞上来的水体内含有小型生物或者固体垃圾,进一步提高打捞效
果。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拆解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连接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发明水体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发明防堵塞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发明图3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
图6为本发明图4中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6]
图中:1水体过滤装置、101连接轴、102连接杆一、103支撑环一、104连接块一、105支撑环二、106挡环、107推动块、108滤网、2外壳组件、201外壳、202顶盖、203卡块、204水流挡块、3防堵塞装置、301挡板、302弹簧轴、303斜挡板、304连接块二、305铰链、306连接杆二、307滑动框、308t型滑杆、401连接管、402水流减缓管道、5蓝藻打捞装置、501固定壳、502分隔板、503吸泵、504吸入管、505排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8]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水利工程蓝藻打捞装置,包括水体过滤装置1,水体过滤装置1包括连接轴101,连接轴101的圆周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一102,连接杆一102远离连接轴10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支撑环一103,支撑环一10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一104,连接块一10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环二105,支撑环二105的外侧面上端固定连接有挡环106;
[0029]
连接轴101的外侧设置有外壳组件2;
[0030]
水体过滤装置1的左侧设置有防堵塞装置3;
[0031]
外壳组件2的右侧设置有蓝藻打捞装置5。
[0032]
在使用时,整个装置固定在打捞船的底部一侧,蓝藻打捞装置5位于船体中间位置,外壳组件2位于距离船头较远的位置,外壳组件2顶部高度略高于水面高度,外壳组件2底部位于水面下,在静止状态下,蓝藻漂浮于水面,当打捞船缓慢行驶时,蓝藻流入外壳组件2内,在流经水体过滤装置1时,蓝藻通过支撑环一103和支撑环二105之间的缝隙流到右侧,支撑环一103位于水面上方,支撑环二105位于水面下方,支撑环二105将水中的小鱼小虾和较小的垃圾污染物等挡住,防止跟随蓝藻一起流到右侧,从而对蓝藻收集起到过滤提高纯度的作用。
[0033]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1、图3和图5,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支撑环二105的外侧面下端开设有通口并固定连接有推动块107,推动块107呈三角形,推动块107的三角形底面开设有通口并在通口内壁固定连接有滤网108。
[0034]
在使用时,当带有蓝藻的水面部分流经支撑环一103和支撑环二105的同时,水面
下的水流冲击支撑环二105的左侧面,由于推动块107呈三角形且推动块107的三角形底面开设有通口并在通口内壁固定连接有滤网108,使得水流在流经后侧推动块107的时候能够顺利通过滤网108流到右侧,而水流在流经前侧推动块107的时候被推动块107外侧面阻挡,因此支撑环二105前后两端受到的推动力不同,使得支撑环二105能够发生转动,当水面下的水中含有小鱼小虾或者较小垃圾块体的时候,能够被支撑环二105阻挡的同时还顺着支撑环二105左侧面被推动块107推动到支撑环二105前侧,支撑环一103和连接杆一102均设置在水面上方,防止搅动使水面的蓝藻翻滚到水面下影响打捞效果,推动块107上设置的挡环106也能够减弱推动块107转动时对水面的影响。
[0035]
实施例三:请参阅图1和图2,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外壳组件2包括外壳201和顶盖202,顶盖202的前后侧面均固定连接有卡块203,外壳201的上表面前后两端均开设有凹槽,卡块203的侧面滑动连接外壳201的凹槽内壁,连接轴101的上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顶盖202的下表面,连接轴101的下表面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外壳201的内壁底面,顶盖202的下表面左端开设有t型滑槽,外壳201的前侧面右端开设有通口并在通口处固定连接有水流挡块204,水流挡块204呈三角形,水流挡块204的右侧面开设有通口。
[0036]
在使用时,水体过滤装置1设置在外壳组件2内部,外壳组件2对水体过滤装置1起到固定支撑和保护的作用,且当推动块107将小鱼小虾和小型固体垃圾推动到支撑环二105前侧的时候,能够顺着水流挡块204的开口流出外壳组件2,防止水体过滤装置1被堵塞的同时,也保护了水体中的生物,防止打捞蓝藻对生态产生破坏,水流挡块204呈三角形,当外壳组件2外侧水流流经水流挡块204时,水流挡块204靠外侧的水流速度大于内侧速度,因此产生压强差,使得靠近水流挡块204通口处的物体容易被吸出,提高排出效果。
[0037]
实施例四: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6,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防堵塞装置3包括挡板301,挡板301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弹簧轴302,挡板3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斜挡板303,斜挡板303的左侧面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二304,连接块二304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铰链305,铰链305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二306,连接杆二30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滑动框307,滑动框307位于弹簧轴302正左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t型滑杆308,t型滑杆308的上端表面滑动连接顶盖202下表面的t型滑槽内壁,滑动框307呈直角梯形且锐角端位于弹簧轴302的正左侧,斜挡板303呈三角形且尖端朝下,挡板301的下端呈向右弯折的弧形。
[0038]
在使用时,在水流流入外壳组件2之间要先经过防堵塞装置3,外壳组件2左侧开口讲较大的异物挡住防止进入外壳组件2,当外壳组件2左侧开口被塑料袋等异物挡住时,被挡住的一侧水流单位时间内通过量减小,斜挡板303左侧面受到水流的推力不均衡开始偏斜,被挡住的斜挡板303一端开始转动通过连接块二304、铰链305和连接杆二306将滑动框307向左侧推动,从而将异物顶离外壳组件2左侧开口,滑动框307呈直角梯形且锐角端位于弹簧轴302的正左侧,使得异物能够顺着滑动框307的左侧斜面顺利滑动到外壳组件2左侧或者右侧,然后与装置脱离,防止堵塞,在排出异物后,弹簧轴302弹性复原配合斜挡板303左侧受到的水流推力相同,使斜挡板303重新恢复平衡,斜挡板303上表面位于水面下方,水面漂浮的蓝藻先从滑动框307框架中间的缝隙通过,然后从斜挡板303上方流过,斜挡板303设置为三角形且尖端朝下能够将水面下的水流引导向下,然后配合挡板301下端向右弯折的弧形形状,快速通过挡板301,在保证蓝藻能够顺利流过的同时,也减少水流搅动对蓝藻
的影响,使蓝藻尽可能浮在水面上。
[0039]
实施例五:请参阅图1和图2,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外壳20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管401,连接管40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水流减缓管道402,水流减缓管道402设置为s型,蓝藻打捞装置5包括固定壳501,固定壳501的内壁左端固定连接有分隔板502,固定壳501的内壁右端固定连接有吸泵503,吸泵503的左侧面下端固定连接有吸入管504,吸入管504的左开口侧面固定连接分隔板502的右侧面,吸泵503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排出管505,固定壳501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水流减缓管道402的右侧面。
[0040]
在使用时,当带有蓝藻的水体流过外壳组件2和水体过滤装置1后,已经过滤掉夹杂在其中的小型生物和小型固体垃圾,这时水流通过连接管401流入水流减缓管道402,当水流在水流减缓管道402内流动时逐渐趋于平静,使之前受到搅动翻到水面下方的蓝藻慢慢浮到水面上,水流减缓管道402设置成s型加长了水流减缓管道402左侧开口到右侧开口的距离,从而使蓝藻有足够的时间上浮,分隔板502位于水面下方,当水流从水流减缓管道402内流到蓝藻打捞装置5时,带有蓝藻的少部分水体流到分隔板502上,然后被吸泵503通过吸入管504吸入,再通过排出管505排放到蓝藻收集设备内,不带有蓝藻的水体从分隔板502下方流过再从装置内排出,从而完成蓝藻的高效率打捞收集,避免简单打捞使蓝藻翻动到水面下,使打捞收集效率底下的问题,同时也避免打捞上来的水体内含有小型生物或者固体垃圾,进一步提高打捞效果。
[0041]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