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
背景技术:
在土木建筑施工中,因地基承载力的复杂多样,许多基础类型选用桩基础,而在桩基施工前,准确的桩位测量定位,是桩基施工的前提与基础。现有桩基定位相对复杂,一般采用理论计算先算出桩位的相关数据,然后由专业技术人员利用相应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桩基测量,确定相应的桩位,为施工作准备,最后再由施工人员通过已经确定的桩位进行桩基施工。这一施工过程虽然能够获得精确的定位,但对技术人员专业要求高,施工人员施工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预先为其明确、标记打桩位置,严重制约了施工周期;而且,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施工现场环境制约及人工测量定位带来的误差等问题,例如,由于施工现场地面不平,容易造成后续基桩位置确定的难度,桩基设备的运行,不可避免的破坏现有方式放设好的桩位标记点,整体工作效率低。此外,在进行桩位布设时,由于施工现场可能存在其他施工用具或架体,也为桩位布设及测量工作带来了障碍,增加了桩基放样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在现有基桩设备上进行改进,能够在基础的定位基桩确定后,建立与图纸桩位坐标对应的施工坐标系,方便实现其他桩位的设置,施工灵活、方便,适合复杂施工环境,且无需专业技术人员提前确定桩位,只需告知施工人员相应桩号桩对应的角度及距离即可直接由施工人员操作,对施工人员专业要求低,消除了现有桩基定位对人员专业及数量的要求,误差影响更小,在不影响施工周期的前提下,提升了施工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包括基桩体,所述基桩体包括:
第一桩体,在第一桩体顶面设有角度线;
定位辅助装置,所述定位辅助装置与第一桩体顶部可拆卸转动相连;在定位辅助装置上设有转动部和固设于转动部上方的水平间距测定件;所述角度线设于所述转动部外侧的第一桩体顶面上;
第二桩体,与所述第一桩体配合使用,第一、第二桩体配合用于建立施工坐标系,通过转动部的转动角度及水平间距测定件的水平距离的测定确定其他桩基位置。
上述其他桩基即第一、第二桩体之外的其他桩柱。
优选的,在第一桩体顶面的角度线内设有一圆形凹槽;所述转动部包括转盘,所述角度线在第一桩体顶面沿转盘周向设置;在转盘底端设有与所述圆形凹槽转动配合的凸块;所述水平间距测定件包括固设于转盘上方的支撑板,在支撑板内设有一槽体,在槽体内设有一带刻度的伸缩杆,伸缩杆的外端穿出槽体设置,在伸缩杆的外端固连一挂钩,在支撑板上方固定一收纳盒,在收纳盒内设有一垂准件,垂准件经一挂件与所述挂钩相连;在转盘外侧壁上设有一沿转盘高度方向设置的基准线,基准线与槽体内的伸缩杆上、下对应设置。
所述基准线与槽体内的伸缩杆上、下对应垂直设置。
优选的,在转盘与支撑板之间还设有一电动升降机构,所述电动升降机构用于调节支撑板的高度。
优选的,所述电动升降机构为电缸,电缸的底端与转盘顶面固连,电缸的活塞杆顶端与所述支撑板底面固连。
优选的,所述第一桩体包括钻杆和固设于钻杆顶端的横板,所述角度线设于所述横板上;所述第二桩体包括钻杆和固设于钻杆顶端的横板。
优选的,所述钻杆为锥形钻杆。所述横板与钻杆顶端焊接相连。
优选的,所述电缸的数量为3个,3电缸在转盘与支撑板之间呈三角状支撑设置。
优选的,所述圆形凹槽至少包括设于第一桩体顶面中部的一个。
优选的,所述圆形凹槽包括设于第一桩体顶面中部的第一圆形凹槽和设于第一圆形凹槽外侧的第二圆形凹槽;第二圆形凹槽与第一圆形凹槽间隔设置;所述凸块包括分别与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转动配合的第一圆柱凸块和第二圆柱凸块。
优选的,在转盘外侧壁上还设有一推杆,推杆沿转盘直径方向对应所述基准线设置。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为伸缩套杆,伸缩套杆的一端与所述槽体的一端内侧壁固连,伸缩套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槽体的另一端设置。
优选的,所述伸缩套杆为刚性伸缩套杆。
优选的,所述挂件为一挂绳,挂绳底端与垂准件顶端固连,在挂绳顶端设有一挂环,挂环与所述挂钩配合挂接。
优选的,在收纳盒顶端铰接设有一盒盖;所述垂准件为锥形线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基桩设备上进行了改进,保证了在基础的定位基桩确定后,即第一、第二桩体确定后,即建立了与图纸桩位坐标对应的施工坐标系,方便实现其他桩基位置的测设,对其他桩基的位置点可实现精确而快速的确定。整体施工灵活、方便,适合复杂施工环境,且无需专业技术人员提前确定各桩位,只需告知施工人员相应桩号桩对应的角度及距离即可直接由施工人员操作,对施工人员专业要求低,消除了现有定位基桩对人员专业及数量的要求,误差影响更小,在不影响施工周期的前提下,提升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一桩体和定位辅助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第二桩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6为图5中c-c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一桩体和定位辅助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第一桩体和定位辅助装置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第一桩体顶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桩体、2第二桩体、3钻杆、4横板、5圆形凹槽、6转盘、7支撑板、8槽体、9伸缩杆、10挂钩、11收纳盒、12锥形线锤、13圆柱凸块、14基准线、15推杆、16角度刻度线、17电动升降机构、18第一圆形凹槽、19第二圆形凹槽、20第一圆柱凸块、21第二圆柱凸块、22挂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该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包括第一桩体1和与第一桩体配合设置的第二桩体2,在第一桩体上可拆卸连接定位辅助装置,在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位置确定后,形成与施工图纸中的坐标系的对应关系,然后以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2为基准线,通过第一桩体1上的定位辅助装置的调节,实现其他桩基的确定和打桩操作。其中,第一桩体1包括钻杆3和固设于钻杆顶端的横板4,在横板的顶面上设有圆形凹槽5。上述定位辅助装置包括一转盘6,在转盘上方固连一支撑板7,在支撑板内设有一槽体8,槽体用于存储一带刻度的伸缩杆9,槽体的右端开放设置,伸缩杆的外端穿出槽体右端设置,在伸缩杆的外端固连的挂钩10。在支撑板上方固设一收纳盒11,在收纳盒内盛放一锥形线锤12,锥形线锤经挂件与挂钩10挂接,以保证在伸缩杆伸展要求的长度后其端部下方的其他桩位的桩点位置的确定。挂件为一顶端设置挂环的挂绳22。在收纳盒顶端铰接设置一盒盖。在转盘外侧的第一桩体顶面上沿转盘周向方向设有角度刻度线16,该角度刻度线精确到分,在转盘带动其上的伸缩杆9水平转动后,通过角度刻度线可方便了解转动角度。在转盘的底端固连一圆柱凸块13,所述圆柱凸块与第一桩体顶面的圆形凹槽5间隙转动配合设置,定位辅助装置通过圆形凹槽和圆柱凸块实现与第一桩体的安装和拆卸。在转盘外侧壁上对应所述槽体8内的伸缩杆设有一沿转盘高度方向设置的基准线14,另外,在转盘外侧壁上沿转盘直径方向设有一对应上述基准线设置的推杆15,如此,推杆便与支撑板内的槽体上、下对应平行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使得当基准线对应转盘外侧的0°角度刻度线时,转盘外的0-180°角度水平连线与支撑板内的伸缩杆伸缩方向一致。
为了方便基准线14的观察,可以将其设置为凸出于转盘外侧壁的带颜色指针线,如固定于转盘外侧的荧光指针线。
第二桩体2与第一桩体的距离是确定的,在第二桩体打好后,通过调节转盘,使第二桩体与第一桩体的连线与第一桩体上的0-180°刻度线齐平,从而确定了基准坐标线,便于后续确定其他桩基位置时,实现角度转动的标准统一。
具体使用时,通过已知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的坐标位置打基桩,建立施工坐标系,以实现外部其他桩基桩位的施工。施工开始,先打桩固定第二桩体2,然后打第一桩体,此时,第一桩体1和定位辅助装置还处于分离的拆卸状态。根据第二桩体和第一桩体的桩位的连线,在进行第一桩体1打入时,保证第一桩体顶面的0-180°线与第一、第二桩体桩位的水平连线一致。将定位辅助装置整体放置安装到第一桩体1上,具体是通过第一桩体顶面的圆形凹槽5和定位辅助装置的转盘底端的圆柱凸块13的配合实现安装。此时,若转盘上的基准线未对应第一桩体上的0°,通过推杆15推动转盘转动,保证基准线14与第一桩体顶面的0°线对应对齐。由于第一桩体顶面的0-180°线与第一、第二桩体连线一致,因此,完成了施工坐标系起始角度的确定。
接着,进行后续其他桩基位置的确定,具体是以第一桩体1为准,即以第一桩体位置为施工坐标系原点,根据其他桩基与其角度和距离确定其他桩基位置。例如,要确定区域内的第三个桩基的位置,根据该桩基与定位基桩中第一桩体的距离和与基准线的角度,首先转动转盘,得到角度位置,如两者夹角为x°,如图6中所示的转动幅度;然后拉出伸缩杆9,使伸缩杆的每一节充分拉伸,露出长度刻度,至第三个桩基与第一桩体要求的水平距离数值,停止拉动,然后打开收纳盒11,取出锥形线锤12挂置挂钩10上,通过锥形线锤方便的确定要打桩的桩点位置---b,进行第三个桩基的打桩固定,第三个桩体在图中未再示出,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方案的理解。由于伸缩杆的起始拉动位置与第一桩体的桩心存在水平距离,所以该距离在整体施工前是需要被考虑进去的,即图1和图5中s的数值是预先考虑进去的,s与伸缩杆拉伸长度之和为第三个桩基的位置点,因此,操作中伸缩杆显示的长度要加上s,才与实际要求的第一桩体和第三个桩体之间的距离一致。另外,本实施例挂钩10设置于伸缩杆外端,因此,挂钩的悬挂点与伸缩杆上的刻度需要预先考虑进挂钩的悬挂点与伸缩杆外端的间距,即伸缩杆的刻度值是以其外端的挂钩的悬挂点为0起算标记的,从而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其他桩基的位置的确定,依照上述方法进行。
实施例2
如图7-9所示,该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同实施例1的定位基桩,所不同的是,在转盘6与支撑板7之间还设有一电动升降机构17,所述电动升降机构用于调节支撑板的高度,所述电动升降机构为电缸。为了保证电动升降机构升降的稳定性,电缸的数量为3个,呈三角状支撑设于转盘和支撑板之间。电缸的底端与转盘顶面固连,电缸的活塞杆顶端与所述支撑板底面固连。
电缸的设置,能够对施工环境的变化起到更好的应对作用。例如施工现场的地面存在坡度时,在第一桩体1打好固定后,伸缩杆拉动到一定长度有可能距离地面高度较小甚至碰触到地面,锥形线锤无法有效利用,甚至会出现对伸缩杆拉动长度的阻碍,无法达到需要的水平距离,而通过电缸提升支撑板,进而保证伸缩杆的高度提升,保证后续桩基位置的确定和打桩。此外,由于施工现场其他设备或架体的设置,有可能对打桩位置确定的过程中造成干扰,而通过适当提升或降低支撑板高度,进而改变伸缩杆高度,便于施工操作的灵活进行。
如图9,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定位基桩的使用状态,同实施例1的使用方法,首先,在现场已确定的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2位置,依次进行第二桩体和第二桩体的固定打桩,获得施工坐标系,然后将定位辅助装置整体放置到第一桩体1上,再进行其他桩基位置的确定和打桩。具体是以第一桩体为准,根据其他桩基与其角度和距离确定其他桩基位置。如要确定区域内的第三个桩基的位置,根据该桩基与定位基桩中第一桩体的距离和与基准线的角度,首先转动转盘,得到角度位置,然后拉动伸缩杆9,使伸缩杆的每一节充分拉伸,露出长度刻度,至第三个桩基与第一桩体的水平距离数值,停止拉动,然后打开收纳盒11,取出锥形线锤12挂置挂钩10上,通过锥形线锤方便的确定要打桩的桩点位置---b,进行第三个桩基的固定,第三个桩体在图9中未再示出,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方案的理解。其他桩基的位置的确定,依照上述方法进行。
实施例3
如图10-11所示,该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同实施例1的定位基桩,所不同的是,第一桩体与定位辅助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设于第一桩体顶面中部的第一圆形凹槽18和设于第一圆形凹槽外侧的第二圆形凹槽19,在转盘底面上,对应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设有第一圆柱凸块20和第二圆柱凸块21,第一、第二圆柱凸块分别与第一、第二圆形凹槽转动配合设置。相比实施例1中转盘和第一桩体的连接方式,该方式更加稳固,使用灵活。
具体使用过程同实施例1的使用过程,此处不再详述。
上述各实施例的转盘转动需在外力或推杆推动下动作,即转盘和第一桩体顶面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从而避免了转盘转动至需要的角度时发生位置的变化,保证施工的准确性。该目的的实现属于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