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渡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6448发布日期:2020-11-10 12:0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导流渡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导流渡槽。



背景技术:

渡槽是一种架空修建的输水建筑物,通常因渠道与道路、山冲、谷口等障碍物交叉时修建,在渠系输水建筑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交叉建筑物之一。

槽内水体为具有自由表面的、受边墙和底板约束的流体。由于槽内水体与槽身的动力相互作用,所以渡槽的槽壁承受相当大的槽内水体的作用力。在槽内水体的作用力下,渡槽的两个槽壁有相互远离的趋势,一旦渡槽的两个槽壁发生倾斜,渡槽就失去导流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导流渡槽,其具有结构强度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导流渡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挡水模板,所述挡水模板和水体接触的一端设置为斜面,两个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两个挡水模板之间围成过水通道,所述挡水模板和水体接触的一端铺设有防渗膜布,所述防渗膜布向水底面延伸,延伸至水底面的防渗膜布上方设置有压脚砂袋,所述挡水模板远离防渗膜布的一侧设置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模板,所述支撑模板的一端和挡水模板铰接、另一端向靠近地面的一侧延伸,所述支撑模板远离挡水模板的一侧设置有防止支撑模板位移的竖向支撑杆,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下端插入地面、另一端延伸出地面,位于地面外部的竖向支撑杆和支撑模板抵接,支撑模板和挡水模板之间围成三角形;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下端设置有防止竖向支撑杆脱出的限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挡水模板围成过水通道,当过水通道内有水流通时,水体作用于挡水模板时,通过支撑模板对挡水模板提供支撑力进行反推,竖向支撑杆的设置保持支撑模板和挡水模板之间的支撑连接,使支撑模板和挡水模板以及地面之间围成的平面呈三角形设置,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增大支撑模板对挡水模板的反向推力;限位组件的设置可增强竖向支撑杆的结构稳定性。因此,通过支撑模板和竖向支撑杆相配合可抵消过水通道内部水体的部分作用力,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向支撑杆的下端设置为尖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竖向支撑杆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便于竖向支撑杆插入地面内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向支撑杆为多个,多个所述竖向支撑杆沿支撑模板和地面的接触端间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个竖向支撑杆,提高竖向支撑杆对支撑模板的作用力,进一步增强支撑模板对挡水模板的反向推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竖向支撑杆的固定座和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和固定座间隔设置,所述固定座和竖向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座设置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和固定座铰接、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和移动块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以及竖向支撑杆构成的平面呈三角形设置;所述竖向支撑杆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移动块设置有和竖向支撑杆相适配的内螺纹,所述竖向支撑杆和移动块螺纹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竖向支撑杆,移动块沿竖向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移动块和固定座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移动块带动第二连接杆运动,使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与竖向支撑杆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增大插入地面内部的竖向支撑杆和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竖向支撑杆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杆以竖向支撑杆的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个第一连接杆,一方面,限制移动块于竖向支撑杆上的周向转动;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竖向支撑杆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向支撑杆上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设置于固定座和移动块之间,所述滑动块设置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和滑动块铰接、另一端和第一连接杆的中部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块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的作用,使滑动块沿竖向支撑杆的长度方向运动,一方面,通过第二连接杆的设置增大第一连接杆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向支撑杆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为两个,所述固定座设置于两个定位块之间,所述定位块和竖向支撑杆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个定位块将固定座限位于两者之间,实现对固定座的位置固定,防止固定座在移动块的作用下上下移动,便于实现移动块和固定座之间距离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模板和挡水模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横杆,所述连接横杆的一端和支撑模板固定连接、另一端和挡水模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横杆的设置,提高支撑模板下端和挡水模板下端的连接强度,保证支撑模板和挡水模板以及地面围成的平面成三角形设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模板设置有压重组件,所述压重组件包括多个石袋,多个石袋沿挡水模板的长度方向阵列分布,相邻石袋之间通过连接绳固定连接,所述石袋设置于防渗膜布远离挡水模板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石袋将防渗膜布压紧在挡水模板上,提高防渗膜布对挡水模板的贴紧程度,防止过水通道内的水体通过防渗膜布和挡水模板之间的缝隙渗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重组件为多组,多组所述压重组件呈阵列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高防渗膜布对挡水模板的贴紧程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借助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挡水模板围成过水通道,当过水通道内有水流通时,水体作用于挡水模板时,通过支撑模板对挡水模板提供支撑力进行反推,支撑模板和挡水模板以及地面之间围成的平面呈三角形设置,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进而增大支撑模板对挡水模板的反向推力;限位组件的设置可增强竖向支撑杆的结构稳定性,竖向支撑杆的设置保持支撑模板和挡水模板之间的支撑连接。因此,通过支撑模板和竖向支撑杆相配合可抵消过水通道内部水体的部分作用力,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竖向支撑杆、限位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挡水模板;2、过水通道;3、防渗膜布;4、压脚砂袋;5、压重组件;51、石袋;52、连接绳;6、斜坡;7、支撑组件;71、支撑模板;72、竖向支撑杆;8、限位组件;81、固定座;82、移动块;83、第一连接杆;84、第二连接杆;9、定位块;10、滑动块;20、第三连接杆;30、第一支撑纵杆;40、第二支撑纵杆;50、支撑竖杆;60、支撑斜杆;70、连接横杆;80、第三支撑纵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导流渡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挡水模板1,两个挡水模板1之间围成过水通道2,挡水模板1和水体接触的一端设置为斜面,两个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两个斜面之间的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减小。

挡水模板1朝向过水通道2的一侧均铺设有防渗膜布3,防渗膜布3向水底面延伸。延伸至水底面的防渗膜布3上方放置有多个压脚砂袋4,多个压脚砂袋4于防渗膜布3的上表面呈阵列分布。

设置于挡水模板1上的防渗膜布3的上表面设置有压重组件5,压重组件5为多组,多组压重组件5于防渗膜布3的上表面呈矩形阵列分布。压重组件5包括多个石袋51,多个石袋51于防渗膜布3的上表面呈阵列分布,相邻石袋51之间通过连接绳52固定连接,靠近挡水模板1上端的石袋51的连接绳52和挡水模板1固定连接,靠近挡水模板1下端的石袋51和压脚砂袋4固定连接。

一侧的挡水模板1背向过水通道2的一侧设置有斜坡6,挡水模板1和斜坡6固定连接;另一侧的挡水模板1背向过水通道2的一侧设置有支撑组件7。

支撑组件7包括支撑模板71和防止支撑模板71位移的竖向支撑杆72。

支撑模板71的一端和挡水模板1铰接、另一端向靠近地面的一侧延伸,支撑模板71从上至下和挡水模板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支撑模板71和挡水模板1以及地面之间围成的平面呈三角形设置。

竖向支撑杆72设置于挡水模板1背向挡水模板1的一侧,竖向支撑杆72的下端插入地面、另一端延伸出地面,位于地面外部的竖向支撑杆72和支撑模板71抵接,竖向支撑杆72的下端设置为尖端。

结合图1和图2,竖向支撑杆72为多个,多个竖向支撑杆72沿支撑模板71和地面的接触端间隔设置。竖向支撑杆72的下端设置有防止竖向支撑杆72脱出的限位组件8。

限位组件8包括设置于竖向支撑杆72的固定座81和移动块82,固定座81设置于移动块82的下方,且移动块82和固定座81间隔设置。

竖向支撑杆72上焊接有定位块9,定位块9为两个,固定座81设置于两个定位块9之间。定位块9于其中心处开设有固定孔,固定座81于其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转动孔,竖向支撑杆72的下端贯穿于固定孔和第一转动孔,固定座81和竖向支撑杆72转动连接。竖向支撑杆72设置有外螺纹,移动块82于其中心处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内设置有和竖向支撑杆72相适配的内螺纹,竖向支撑杆72和移动块82螺纹连接。

固定座81的边缘处铰接有第一连接杆83,第一连接杆83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杆83以竖向支撑杆72的轴线为中心对称设置。第一连接杆83远离固定座81的一端向靠近移动块82的一侧延伸,移动块82的边缘处铰接有第二连接杆84,第二连接杆84和第一连接杆83一一对应,第二连接杆84向靠近第一连接杆83的一侧延伸,第二连接杆84的中部和第一连接杆83的端部铰接,当固定座81和移动块82之间的距离最远时,第一连接杆83和第二连接杆84以及竖向支撑杆72构成的平面呈三角形设置。

竖向支撑杆72上还设置有滑动块10,滑动块10设置于固定座81和移动块82之间,滑动块10于其中心处开设有通孔,竖向支撑杆72贯穿于通孔,滑动块10沿竖向支撑杆72的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滑动块10的边缘铰接有第三连接杆20,第三连接杆20和第一连接杆83一一对应,第三连接杆20远离滑动块10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连接杆83的中部。

另一侧的挡水模板1背向过水通道2的一侧还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纵杆30,多个第一支撑纵杆30沿挡水模板1表面间隔设置,第一支撑纵杆30和水体流动方向平行设置,第一支撑纵杆30通过抱箍和挡水模板1固定连接。支撑模板71和挡水模板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纵杆40,第二支撑纵杆40和第一支撑纵杆30平行设置。每个第一支撑纵杆30上设置有多个支撑竖杆50,多个支撑竖杆50沿第一支撑纵杆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支撑竖杆50的上端和第一支撑纵杆30通过绑扎固定连接、下端和第二支撑杆通过绑扎固定连接。每个第一支撑纵杆30上还设置有多个支撑斜杆60,支撑斜杆60和挡水模板1垂直设置,支撑斜杆60和支撑竖杆50以及第一支撑纵杆30通过绑扎固定连接,支撑斜杆60的下端和第二支撑纵杆40通过绑扎固定连接。支撑竖杆50下端和支撑斜杆60下端之间的距离等于相邻第二支撑纵杆40之间的距离。

支撑模板71和挡水模板1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横杆70,连接横杆70的一端向靠近支撑模板71的一侧延伸、另一端向靠近挡水模板1的一侧延伸。连接横杆70和水体流动方向垂直设置,连接横杆70的端部和靠近挡水模板1一侧的第二支撑纵杆40绑扎固定。支撑模板71朝向挡水模板1的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三支撑纵杆80,第三支撑纵杆80和支撑模板71通过抱箍固定连接,第三支撑纵杆80和第一支撑纵杆30平行设置。连接横杆70的另一端和靠近支撑模板71一侧的第三支撑纵杆80绑扎固定。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借助于两个相对设置的挡水模板1围成过水通道2,当过水通道2内有水流通时,水体作用于挡水模板1时,通过支撑模板71对挡水模板1提供支撑力进行反推,支撑模板71和挡水模板1以及地面之间围成的平面呈三角形设置,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进而增大支撑模板71对挡水模板1的反向推力;限位组件8的设置可增强竖向支撑杆72的结构稳定性,竖向支撑杆72的设置保持支撑模板71和挡水模板1之间的支撑连接。因此,通过支撑模板71和竖向支撑杆72相配合可抵消过水通道2内部水体的部分作用力,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