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组合式给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28296发布日期:2021-03-12 11:05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组合式给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排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组合式给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发展过程中,建设建筑工程实体技术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各项技术突飞猛进,近年尤以各种装配式结构较为突出。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用于辅助建设的临建工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如装配式道路、装配式箱房、装配式围墙等。对于施工现场临时给排水系统,国内尚在摸索发展过程中,目前主流建设方式为两种:一是采用混凝土垫层做基础,两侧或其它面采用砖砌体做维护,然后粉刷。这种方式是大多数施工现场、临时办公区、员工临时生活区采取的方式。该方式的特点是需要材料种类较多、施工耗时较长、涉及到的施工工种较多、实施过程中受天气影响较大、使用完毕后重复利用价值较低,易造成材料浪费并产生建筑垃圾,当排水沟面需要安装盖板时,对沟侧面工艺要求也较高。在建设工程设计过程中,尤其对于有地下室结构工程,一般对于基坑围护结构的周边,考虑围护安全需要,基坑临边设计有排水沟,用于雨水、基坑降排水需要。排水沟、集水井和沉淀池实施后,因多方面原因,均不能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下沉、开裂、坍塌、渗漏水等情况,严重的反而对基坑安全造成危险,为了保障排水系统正常使用需要反复维护。二是采用波纹管、pvc管结合混凝土和砖砌体结构方式,即采用波纹管做排水沟,砖砌体做支墩、集水井、沉淀池等方式。埋设管道做排水沟有剖开和不剖方式。该方法在排水沟工艺上较第一种有了较大改良,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如采取剖面,水沟面盖板不易设置,水沟排水量也受限制,若采用整管埋设,地表水又难以排除。而集水井与沉淀池也存在与第一种方式相同的问题。对于狭小施工场地,土质松软环境,施工给排水系统难度会更大,完成后的效果也不理想。另外,在工程中,也有采用水泥制品做给排水系统,造价高、安装难度相比要大。为此,需要研发出一套工厂容易加工,原材易于采购,成品质量容易保障、材质轻、运输和安装方便、能形成模块式组装,安装后外观效果好且能保障给排水,并达到防止渗漏水效果、造价较低,使用完毕后,可以重复利用和回收处理的产品,使符合模块组合形成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给排水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生活区、办公区的临时建筑场地给排水系统,以及一般农用临时灌溉水渠采用传统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形成给排水系统存在诸多施工和使用缺陷,而提供的一种全新模块组合形式给排水系统,并形成相关产品。本实用新型给排水系统受环境影响小,能快速组装模块形成给排水系统,具有工厂容易加工,原材易于采购,产品质量容易保障、材质轻、运输和安装方便、安装后外观效果好且能保障排水,并达到防止渗漏水效果、造价较低和达到环保节能的产品,使符合模块组合形成施工过程中的给排水体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块组合式给排水系统,包括给排水沟模块、三级沉淀池模块和集水井模块,所述给排水沟模块一端安装在三级沉淀池模块上,另一端连接在待排水处。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给排水沟模块包括若干单节给排水沟模块,所述单节给排水沟模块首尾相接组成用于排水的沟渠结构,所述单节给排水沟模块还包括有转角给排水沟模块和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所述转角给排水沟模块设置在工作场所的转角处,所述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设置在整个给排水沟模块中需要通过车辆的位置;所述给排水沟模块上设置有盖板。

2.上述方案中,所述三级沉淀池模块为一中空的水池结构,内设两块分隔板,将三级沉淀池模块分割为三部分,分别为污水池、沉淀池和清水池,所述沉淀池位于污水池与清水池之间,两块所述分隔板上均开设有过水口,使污水池、沉淀池和清水池连通,所述过水口上设有钢板隔离网;所述污水池一侧设有用于连接有给排水沟模块的第一排水沟开口,所述清水池上设有排水口。

3.上述方案中,所述给排水沟模块与三级沉淀池模块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集水井模块,所述集水井模块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连接给排水沟模块的第二排水沟开口,所述集水井模块侧壁上还设有连接排水管的排水管接口。

4.上述方案中,所述三级沉淀池模块中的分隔板两侧面设有横向与纵向加肋板,所述加肋板纵向延伸至三级沉淀池模块底部,横向延伸至三级沉淀池模块侧壁;所述三级沉淀池模块与集水井模块的四周侧壁和底板的外侧,均设有横向与纵向加肋板。

5.上述方案中,所述单节给排水沟模块的沟底板和两侧壁的外侧设置有横向与纵向的加肋板,所述转角给排水沟模块的阴角部位底部和上口部分别设置用于加强的三角形加肋板,所述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下方设有起支撑作用的混凝土垫层和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垫层和混凝土梁内部沿水平方向设有钢筋,所述混凝土梁在竖直方向上还设有箍筋。

6.上述方案中,所述单节给排水沟模块的两端分别设置为可以相互插入的母槽与子卡,相邻两单节给排水沟模块通过母槽与子卡配合连接固定;所述单节给排水沟模块与集水井模块或三级沉淀池模块的连接处设有卡槽,用于连接在集水井模块或三级沉淀池模块侧壁的排水沟开口上。

一种模块组合式给排水系统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测绘施工现场给排水系统平面布置图:对需要设置给排水沟、集水井、沉淀池的场所进行测绘,标明需要安装的部位、数量、容量和排水坡向,形成图纸;

s2、给排水系统图纸设计:依据测绘图中数据要求,按照给排水系统的组成模块设计给排水图纸;

s3、根据给排水图纸,设计单节给排水沟模块的长度、宽度、深度、壁厚、角度等参数,根据施工现场判断是否需要增设转角给排水沟模块和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根据施工现场需要排水容积选择集水井模块与三级沉淀池模块的尺寸;

s4、施工现场按测绘图,挖出给排水沟模块、集水井模块和三级沉淀池模块需要的沟槽,给排水系统各模块按照排水坡向、自三级沉淀池模块开始,依次安装三级沉淀池模块、集水井模块、给排水沟模块,给排水沟模块安装完成后,盖上盖板,在排水沟模块侧回填土;

s5、当各类型模块出现破损等情况时,使用与模块相同的原材料进行热熔修复;回收给排水系统各模块顺序,按照先装后拆,后装先拆的原则回收。

1.上述方案中,所述给排水沟模块按照给排水坡向,给排水坡度设置为0.5%,所述单节给排水沟模块长度不超过4m,宽度为200mm~300mm,沟体深度不小于100mm,侧壁与沟底面厚度相同,为1mm~2mm,所述给排水沟模块两侧侧壁与沟底呈90°~105°夹角。

所述集水井模块中井体四周侧壁与井底板间角度设置为90°~105°,所述排水管与集水井接口部位,突出井壁50mm~100mm间,接口位置居井壁中间设置,接口以下井底预留200mm~300mm深;所述三级沉淀池模块的四周侧壁与底板间角度设置为90°~105°,所述三级沉淀池模块中清水池底部排水口突出池壁外50mm-100mm,接口直径为200mm,排水口与池底平齐。

2.上述方案中,所述给排水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生活区和办公区的临时建筑场地。

3.上述方案中,所述给排水沟模块、三级沉淀池模块和集水井模块均采用塑料材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模块组合式给排水系统及安装方法,其将给排水系统划分为多模块结构,各模块可根据工作场所选择尺寸及安装位置,组装方式灵活多变;整个给排水系统需要的材料种类少、施工耗时短、涉及到的施工工种较少、实施过程中受天气影响小,原材易于采购,成品质量容易保障、材质轻、运输和安装方便、能形成模块式组装,安装后外观效果好且能保障给排水,并达到防止渗漏水效果、造价较低,使用完毕后,可以重复利用和回收处理的产品,符合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模块组合形式的临时给排水体系。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沟单节模块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沟单节模块首尾部连接端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沟单节模块首尾部连接端剖面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转角给排水沟单节模块平面示意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安装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首段给排水沟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沟与沉淀池、集水井连接端示意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7中a-a向截面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沟模块与集水井模块连接示意图。

附图10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沟模块与三级沉淀池模块连接示意图。

附图11是本实用新型给排水沟模块与集水井模块、三级沉淀池模块连接放大图。

附图12是本实用新型盖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给排水沟模块;10、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1、子卡;102、母槽;103、加肋板;11、转角给排水沟模块;111、三角形加肋板;12、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121、混凝土垫层;122、混凝土梁;123、钢筋;124、箍筋;13、盖板;2、三级沉淀池模块;201、分隔板;202、过水口;203、排水口;204、第一排水沟开口;21、污水池;22、沉淀池;23、清水池;3、集水井模块;301、第二排水沟开口;302、排水管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全新的模块组合形式给排水系统,应用该系统,将彻底改变以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生活区和办公区的临时建筑场地给排水,一般农用临时灌溉水渠和非重要建筑场所给排水建设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的使用,形成一套工厂容易加工,原材易于采购,成品质量容易保障、材质轻、运输和安装方便、能形成模块式组装,安装后外观效果好且能保障给排水,并达到防止渗漏水效果、造价较低,使用完毕后,可以重复利用和回收处理的产品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s1、测绘施工现场给排水系统平面布置图:对需要设置给排水沟、集水井、沉淀池的场所进行测绘,标明需要安装的部位、数量、容量和排水坡向,形成图纸;

s2、给排水系统图纸设计:依据测绘图中数据要求,按照给排水系统的组成模块设计给排水图纸;

s3、根据给排水图纸,设计单节给排水沟模块的长度、宽度、深度、壁厚、角度等参数,根据施工现场需要增设转角给排水沟模块和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根据施工现场需要排水容积选择集水井模块与三级沉淀池模块的尺寸,具体包括以下部分:

1)选择制作模块产品的材料

给排水沟模块1、集水井模块3和三级沉淀池模块2,采用塑料加工制成产品。

2)设计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长度

按照施工现场操作需要,以及装车需求,为防止产品储存与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形,单节给排水沟长度不宜超过4m,如图1所示。

3)设计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宽度与深度

排水沟宽度与深度设计,按照排水量需要进行设置。给排水沟一般较长,按照给排水坡向,将沟底坡度设置为0.5%为宜;给排水沟面一般设置有盖板13,如图12所示,结合国内盖板产品类型和型号,施工现场排水沟宽度设置为200mm~300mm间,以250mm最为合适,具体可按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沟深以300mm为宜,因水沟给排水坡向需要,水沟深度按照坡度需要逐步调整,由此确定单节给排水沟模块长、宽、首尾深的尺寸。

4)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壁厚、角度设置

模块侧壁和沟底面厚度相同,取值为1mm~2mm间;模块两侧侧壁与沟底成90°~105°,如图1所示;

5)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加肋板

为防止沟侧土侧压力对模块用作,对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沟底板及两侧的外侧板设置纵向与横向加肋板103,加肋板103材质同模块,加肋板方式如图1中纵横加肋板,纵横肋的间距不宜大于150mm。

6)设计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间首尾连接端

如图2示,按照排水坡向,将单节给排水沟模块10首端设计成母槽102,宽为1mm~2mm,尾端设计成子卡101,厚1mm~2mm。模块间首尾端连接如图2所示,母槽102内的宽度、深度与子卡101的厚度、长度要匹配,其中母槽102深度与子卡101长度以5mm-15mm间为宜。每节模块间连接时,将上一节给排水沟模块尾端子卡101插入本节母槽102内,在子卡101插入前,向母槽102中施加适量防水胶泥104,如图3所示,以子卡101插入后适量溢出胶泥为宜,胶泥不得采用粘结固化类。

7)设计给排水沟模块1与三级沉淀池模块2、集水井模块3连接端

给排水沟模块1与三级沉淀池模块2、集水井模块3连接端设计如图7所示,图中水沟面“l”形凹槽由端部后退25mm,以保障集水井和沉淀池面盖板安装需要。图7中水沟模块尾部形式标示剖面a-a,如图8所示,“f”形卡槽深设置为5mm~15mm,卡槽内宽为1mm~2mm,尺寸可按需要调整。三级沉淀池模块2和集水井模块3与给排水沟模块1连接端的侧壁开槽,开槽尺寸要与给排水沟连接端匹配。

8)设计给排水沟系统坡度最高处模块

给排水沟系统坡度最高处模块,按照现场实际需要,给排水坡度为0.5%,或没有排水坡度的平直段;沟体深度不小于100mm,沟体首端可封闭,或不封闭,当不需要封闭时,给排水沟模块的首尾端连接方式设计如图2和图3示意;当采用封闭方式时,模块设计如图6示意,图中尺寸仅为参考。

9)设计转角给排水沟模块11

转角给排水沟模块11设计如图4所示,给排水坡度设计为0.5%,或为没有排水坡度的平直段,沟体深度依据给排水坡度设置,或同相邻段给排水沟模块深度;首尾端连接方式设计如图2和图3示意,转角给排水沟模块11角度依据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加工成型,为方便工厂加工,以90°为宜,图4中阴角加肋板,为沟体底部和上口部分别三角形加肋板111,沟底板和两侧壁的外侧设置有横向与纵向的加肋板103。

10)设计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12

因车辆较重,尤其是载荷车辆,为防止排水沟模块损坏失效,在模块外设置钢筋混凝土结构层,沟底垫层与沟体结构可同时施工,也可在施工完沟底垫层后,再施工沟体结构,沟底垫层包括底部水平设置的混凝土垫层121和位于凝土垫层121上方的混凝土梁122;混凝土垫层121为100mm厚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15;沟体两侧结构混凝土梁122宽度不小于200mm,高度为模块的沟深加150mm;结构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20;沟底平面中间配1根钢筋123,沿沟长方向的配筋,长度不小于450mm,间距不大于150mm;沟两侧结构混凝土梁122共配4根钢筋123,直径不小于10mm,混凝土梁122上设置箍筋124,箍筋124直径不小于6.5mm,间距不大于200mm;沟体模块的深度依据给排水坡度0.5%设计,在给排水沟结构的钢筋安装完毕后,安装给排水沟模块产品,在浇筑混凝土成型前,向给排水沟模块内填充泥土或黄砂,并盖好盖板,混凝土凝固后,清除沟内填充物。

11)设计集水井模块3

集水井壁厚为1mm~2mm,其长度、宽度与高度的尺寸设置,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容积进行调整。集水井模块与给排水沟模块尾端连接口设置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二排水沟开口301位置可按需要调整。集水井四周侧壁和底部的外侧,均需设置纵横加肋板,以满足外侧土压力的作用,防止井体变形。井体四周侧壁与井底间角度设置为90°~105°为宜,图9中集水井模块侧壁上设有连接排水管的排水管接口302,排水管接口302突出井壁50mm-100mm间,接口¢200mm为宜,具体可依据需要调整,位置居井壁中间设置,接口以下预留200mm~300mm,以250mm为宜,作为沉淀清理层。

12)设计三级沉淀池模块2

三级沉淀池模块2壁厚为2mm~3mm,其长度、宽度与高度的尺寸设置,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容积进行调整。图10与图11为给排水沟模块1与三级沉淀池模块2的连接图;三级沉淀池模块2上设有第一排水沟开口204,用于连接排水沟模块1;三级沉淀池模块2四周侧壁和底部的外侧,均需设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纵横加肋板,以满足外侧土压力的作用,防止井体变形。井体四周侧壁与井底间角度设置为90°~105°为宜,图10中三级沉淀池模块2内设置两块分隔板201,将三级沉淀池模块2分割为污水池21、沉淀池22和清水池23,分隔板两侧面纵横加肋板,竖向到底,横向到边,防止分隔池存水后,分隔板发生变形或破坏;分隔板顶面宽20mm~50mm,两块分隔板201上口开设过水口202,过水口202顶面距离分隔板201顶面50mm~100mm,过水口201上安装钢板网,清水池23侧壁上设有排水口203,排水口203突出池壁50mm~100mm,接口¢200mm为宜,具体可依据需要调整,平面位置居中设置,排水口203与池底平齐,以利于池内清理和给排水。

13)设计给排水沟、集水井、三级沉淀池模块安装盖板部位构造

如图12所示,给排水沟模块1上口安装盖板部位,两侧设置成“l”形,水平段为25mm宽,竖向为30mm高。集水井和三级沉淀池模块周边上口安装盖板部位,均按给排水沟模块安装盖板部位的方式设计,可使盖板嵌入各模块上端的“l”形槽内。

14)选用盖板

非过车辆和不承载给排水沟模块的盖板选用具有网格状的轻质塑料类型,过车辆和需要承载盖板,选用铸铁盖板。集水井与三级沉淀池模块面盖板,选用塑料网格形式盖板,在该盖板面可覆盖人造塑料绿植。

s4、产品供应表单

依据施工现场测绘图和给排水沟模块1、集水井模块3、以及三级沉淀池模块2设计图要求,计算出施工现场需要的各类型模块及其产品数量。

s5、生产给排水系统各类模块产品

生产厂家依据“产品供应表单”,生产给排水系统各类型模块。

s6、安装各类型模块

1)开挖沟槽

施工现场按测绘图,挖出给排水沟模块1、集水井模块3、以及三级沉淀池模块2需要的沟槽,要依据测绘图给定的排水坡向和给排水沟模块排水坡度要求,挖设给排水沟模块沟槽,沟槽底部要求平整,集水井模块和三级沉淀池模块沟槽底部要平整,尤其不得有凸出物,防止模块存水后,造成模块底部损坏。

2)安装三级沉淀池或集水井

当施工现场给排水系统同时设置有三级沉淀池模块2和集水井模块3时,先安装三级沉淀池模块2,集水井模块3缓安装。

3)安装给排水沟模块步骤

①三级沉淀池模块2或集水井模块3安装完毕无误。

②安装第一段给排水沟模块,即将给排水沟模块1与三级沉淀池模块2、集水井模块3连接端的排水沟开口进行承插式连接;给排水沟模块1另一端为如图2中的母槽102。

③安装第二段给排水沟模块,在第一段给排水沟模块母槽102内,填充适量防水胶泥104,以子卡101插入后溢出少量胶泥为宜,不得填充粘结固化类。将第二段给排水沟模块连接端中的子卡101插入第一段的母槽102内,安装过程中可使用木槌或橡胶锤辅助。如此依次安装各段给排水沟模块。

④遇需安装过车辆给排水沟模块时,为防止排水沟损坏失效,如图5中所示意。沟底垫层可与沟体结构同时施工,也可在施工完沟底垫层后,再施工沟体结构。垫层100mm厚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15,沟体结构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20。沟底与沟侧结构配筋如图5中所示,钢筋直径不小于10mm,沟体箍筋4的直径不小于6.5mm,间距不大于200mm。在给排水沟结构2的钢筋安装完毕后,安装给排水沟模块产品,在浇筑混凝土成型前,为防止给排水沟模块上浮和变形,可采取在沟内填土填砂,盖好盖板等措施。

⑤给排水系统中,当有多个集水井和沉淀池时,按照排水坡向依次安装。

s7、给排水系统模块侧面回填土

给排水系统模块侧面回填土方前,为保障模块口部尺寸,利于盖板安装,应将盖板安装后再回填土,若模块侧面地面为混凝土硬化地面,回填土面应低于地面混凝土硬化层厚度。

s8、损坏修复

当各类型模块出现破损等情况时,使用与模块相同的原材料进行热熔修复。

s9、回收给排水系统各模块

回收给排水系统各模块顺序,按照先装后拆,后装先拆的原则回收。当模块破损较多,修复费用较高时,可由厂家回收或做废品回收处理。

本实用新型上述内容进一步解释如下:

本实用新型给排水系统材料种类少、施工耗时短、涉及到的施工工种较少、实施过程中受天气影响小、使用完毕后重复利用价值较高,不会造成材料浪费并产生建筑垃圾,原材易于采购,成品质量容易保障、材质轻、运输和安装方便、能形成模块式组装,安装后外观效果好且能保障给排水,并达到防止渗漏水效果、造价较低,使用完毕后,可以重复利用和回收处理的产品,使符合模块组合形成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给排水体系。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