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接式预制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81038发布日期:2021-01-29 23:48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拼接式预制井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领域用通信井,尤其是涉及一种拼接式预制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管道建设越来越重要,通信管道建设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在通信管道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沿铺设路径的路面上间隔构筑通信井应于铺设线缆,现有的通信井一般是在已挖好的深坑中,放入提前用混凝土制成的预制井。
[0003]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需要施工的通信井较深,故所需的预制井的井身较长,对预制井的结构强度的要求也随井身长度的增加而变高,并且由于预制井较长,对预制井运输的过程时,预制井必须横放,但这样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容易对预制井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拼接式预制井,其优点是减小了运输预制井时,预制井的高度,使得预制井的运输更加稳定。
[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拼接式预制井,包括下井体以及与下井体同轴设置的上井体,下井体与上井体的连接处同轴设置有环形的连接管,连接管沿上井体的轴线方向滑移连接在上井体上,下井体的周面上开设有若干个盲孔,连接管上与盲孔对应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盲孔与螺纹孔上同时插设有螺栓,螺栓与螺纹孔螺纹配合。
[000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依次通过旋拧螺栓,使得螺栓脱离下井体的盲孔,此时工作人员向上移动连接管,并通过起吊设置(例如起重机)将上井体移开,从而实现上井体与下井体的分离,当工作人员对预制井进行运输时,可依次将上井体与下井体放置到运输车,由于上井体与下井体的长度均小于整个预制井的长度,能够将上井体与下井体竖直放置,这样上井体与下井体的端面抵触在运输车上,使得上井体和下井体在运输过程中更加稳定,更好地抵抗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
[0007]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井体的外周面沿其轴线开设有若干个滑道,每个滑道的一端延伸至上井体的上端面,另一端为封闭端,滑道内设置有与其滑移连接的滑块,滑块固接在连接管上。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连接管与上井体的滑移连接,这样工作人员通过起吊装置将上井体放置在运输车上时,连接管先与运输车相接触,通过下井体的自重,使得连接管与上井体之间产生滑移,从而上井体的下端面抵触在运输车上,降低了上井体的重心,使得上井体在运输过程中更稳定。
[0009]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管的下端的内径边沿加工有导向角。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扩大了连接管下端口的内径,使得在上井体与下井体对
正过程中,即使有一定误差或错位,也能通过导向角的导入作用,将连接管套设在下井体上,并引导上井体与下井体对正并抵靠在一起。
[0011]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井体的周面上开设有供滑块转动滑移的环形滑槽,每个滑道的封闭端与滑槽连通。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向下移动连接管,使得滑块抵靠在滑槽的封闭端,然后只需驱使连接管绕上井体的轴线转动,就能使得螺纹孔与盲孔对齐,这样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0013]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井体的外周面上沿下井体的轴线方向开设有用于指示盲孔位置的条形指示槽,盲孔的圆心位于指示槽所在直线上。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更加方便工作人员驱使螺纹孔与盲孔对齐。
[0015]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管的内周面开设有环形嵌槽,嵌槽内固接有用于封堵在上井体与下井体连接处的环形气囊,气囊的外周面固接有与其连通的气嘴,当螺栓同时插设在螺纹孔与盲孔上时,气囊的内周面紧贴在上井体与下井体的连接处。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通过气嘴向气囊中充气,使得气囊膨胀起来,从而使得气囊的内周面紧贴在上井体与下井体的连接处,这样提高了预制井的密封性,减少雨水渗到周围的土壤中,进而沿上井体与下井体的连接缝隙中流入到预制井内。
[0017]
本实用新型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螺栓为蝶形螺栓。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工作人员旋拧螺栓。
[0019]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0]
1.通过上井体、下井体、连接管、螺栓,实现了上井体与下井体的可拆卸连接,在运输过程中,可将上井体与下井体分开放置运输车内,减小了预制井的整体高度,从而提高预制井运输的稳定性;
[0021]
2.通过气囊,再将气囊充满气体后,使得气囊的内周面紧贴在上井体与下井体的连接处,这样提高了预制井的密封性,减少雨水渗到周围的土壤中,进而沿上井体与下井体的连接缝隙中流入到预制井内。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预制井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
图3是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中,1、下井体;11、指示槽;12、安装孔;13、盲孔;2、上井体;21、滑道;22、滑槽;3、连接管;31、螺纹孔;32、滑块;33、导向角;34、嵌槽;35、气囊;36、气嘴;37、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拼接式预制井,包括置于坑底的下井体1以及同轴设置在下井体1上端面的上井体2,上井体2与下井体1高度相等,下井体1开设有两个贯穿下井体1侧壁的安装孔12,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连接处同轴设置有环形的连接管3,连接管3沿上井体2的轴线方向滑移连接在上井体2上,下井体1靠近上端面的周面上开设有
若干个盲孔13,若干个盲孔13绕下井体1的周面等间距圆周分布,连接管3的侧壁上贯穿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孔31,螺纹孔31与盲孔13一一对应,螺纹孔31内穿设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螺栓37,螺栓37选用便于人工旋拧的蝶形螺栓37,螺栓37朝向下井体1的一端插入到盲孔13中。
[0028]
工作人员可依次通过旋拧螺栓37,使得螺栓37脱离下井体1的盲孔13,此时工作人员向上移动连接管3,并通过起吊设置(例如起重机)将上井体2移开,从而实现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分离,当工作人员对预制井进行运输时,可依次将上井体2与下井体1放置到运输车,由于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长度均小于整个预制井的长度,能够将上井体2与下井体1竖直放置,这样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端面抵触在运输车上,使得上井体2和下井体1在运输过程中更加稳定,更好地抵抗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
[0029]
参照图1和图3,上井体2的外周面上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若干个滑道21,若干个滑道21绕上井体2的轴线等间距圆周分布,每个滑道21的一端延伸至上井体2的上端面,另一端为封闭端,每个滑道21内设置有与其滑移连接的滑块32,滑块32固接在连接管3的内周面上;这样实现了连接管3与上井体2的滑移连接,这样工作人员通过起吊装置将上井体2放置在运输车上时,连接管3先与运输车相接触,通过下井体1的自重,使得连接管3与上井体2之间产生滑移,从而上井体2的下端面抵触在运输车上,降低了上井体2的重心,使得上井体2在运输过程中更稳定。
[0030]
参照图2,由于在对预制井进行拼装的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使得上井体2与下井体1对正,才能将上井体2上的连接管3套设在下井体1上,故连接管3的下端的内径边沿加工有导向角33,从而扩大了连接管3下端口的内径,使得在上井体2与下井体1对正过程中,即使有一定误差或错位,也能通过导向角33的导入作用,将连接管3套设在下井体1上,并引导上井体2与下井体1对正并抵靠在一起。
[0031]
参照图1和图2,由于对预制井进行拼装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转动上井体2,使得螺纹孔31与盲孔13对齐,使得工作人员操作不方便,故在上井体2的周面上开设有供滑块32转动滑移的环形滑槽22,每个滑道21的封闭端与滑槽22连通,这样工作人员向下移动连接管3,使得滑块32抵靠在滑槽22的封闭端,然后只需驱使连接管3绕上井体2的轴线转动,就能使得螺纹孔31与盲孔13对齐。
[0032]
参照图1,为了更加方便工作人员驱使螺纹孔31与盲孔13对齐,故在下井体1的外周面上沿下井体1的轴线方向开设有用于指示盲孔13位置的条形指示槽11,盲孔13的圆心位于指示槽11所在直线上。
[0033]
参照图2,为了加强上井体2与下井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上井体2与下井体1处于拼装完成的状态时,连接管3的内周面开设有环形嵌槽34,嵌槽34内固接有用于封堵在上井体2与下井体1连接处的环形气囊35,气囊35的外周面固接有与其连通的气嘴36,气嘴36贯穿连接管3的侧壁,这样工作人员可通过气嘴36向气囊35中充气,使得气囊35膨胀起来,从而使得气囊35的内周面紧贴在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连接处,这样提高了预制井的密封性,减少雨水渗到周围的土壤中,进而沿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连接缝隙中流入到预制井内。
[0034]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工作人员需要运输预制井时,可依次通过旋拧螺栓37,使得螺栓37脱离下井体1的盲孔13,此时工作人员向上移动连接管3,并通过起吊设置(例如起重机)将上井体2移开,从而实现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分离,然后依次将上井体2与下井体
1放置到运输车,由于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长度均小于整个预制井的长度,能够将上井体2与下井体1竖直放置,这样上井体2与下井体1的端面抵触在运输车上,使得上井体2和下井体1在运输过程中更加稳定,更好地抵抗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颠簸。
[0035]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