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于硬质垂直驳岸基础上的生态廊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70735发布日期:2021-06-01 23:55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构建于硬质垂直驳岸基础上的生态廊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建于硬质垂直驳岸基础上的生态廊道。



背景技术:

城市河道治理中,受限于土地等因素,驳岸大多采用硬质垂直驳岸形式,在防洪排涝等方面效果较好,但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硬质垂直护岸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浆砌石等结构,缺点在于:(1)水陆交界地带硬化后,阻断了水陆物质能量交换,干扰水循环,不利于动植物栖息;(2)硬质材料不适宜植物生长,对地表径流污染无法起到拦截作用,水体自净能力减弱;(3)景观效果较差,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河道治理项目采取了拆除硬质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措施,在破除土质上重新修建护坡。这种方式需要对护岸进行重新设计,并破除原有结构,增加了工程量。重新修建护坡也对坡度有一定要求,不适宜用地严重受限的地区。另一种硬质驳岸的改建思路是在驳岸护面悬挂种植盒,形成垂直绿化,起到一定的景观效果,但不同高度的种植盒之间没有联通,不能形成连续的水陆渐变植物群落,水岸间的生态廊道存在断层,不利于动物迁徙;此外由于种植盒的有效种植面积较小,种植挺水植物后净化效果有限,对水质提升的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构建于硬质垂直驳岸基础上的生态廊道,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现有的直立式驳岸结构,且施工方便,通过构建完整渐进的水陆植被群落,打通水岸间的物质交换通道,为小型兽类、鸟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与迁徙通道,能够对地表径流污染起到拦截作用,也可以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净化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起到构建生态、净化水体、美化驳岸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构建于硬质垂直驳岸基础上的生态廊道,包括支撑单元、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

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撑钢架及钢管桩,所述支撑钢架的一端与垂直驳岸的顶部连接,另一端沿驳岸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垂直驳岸的墙角处,所述钢管桩沿所述驳岸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钢管桩的底部扎入泥土,顶部连接所述支撑钢架,所述支撑钢架的坡面上间隔设置有角钢,所述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所述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均设置在所述支撑钢架的坡面上并通过所述角钢固定,所述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与所述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的分割线为常水位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钢管桩扎入泥土的一端设置有预埋底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钢架的坡比小于1:2。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包括矩形托底及竹片围挡,所述矩形托底的两侧设置有插槽,所述竹片围挡安装于所述插槽内形成u形结构的种植腔,所述种植腔内填充有种植土。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种植腔的两侧种植陆域植物,中间形成20cm宽的兽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包括预制u型种植块,所述预制u型种植块内填充有种植基质,所述种植基质的外部包裹有土工布,所述土工布上开设有种植孔,所述种植孔内种植有水生植物。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种植基质为砾石和生物陶粒的混合物。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钢架的坡脚处设置有抛石护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构建连续的水陆生态廊道,避免了垂直断层的出现,延伸至驳岸底部的植被群落有助于底栖动物的繁殖和扩散,合理的坡度和植被为城市中鸟类、小型兽类等野生动物的取食、栖息、迁徙创造了条件。

(2)本实用新型利用植物的茎叶拦截体积较大的径流污染物、减缓径流流速,能够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固体、提高水体透明度,通过水生植物根系、种植单元的多孔结构为微生物提供挂膜载体,起到净化水体、提高水质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不需要破坏原有驳岸结构,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施工方便,体现生态、低碳、环保的理念,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用性及广泛的适用性,特别适合在用地受限、景观要求较高、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的河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支撑单元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支撑单元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支撑单元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的主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的左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生态廊道中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的俯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支撑单元1、支撑钢架11、钢管桩12、预埋底座13、角钢14、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2、矩形托底21、竹片围挡22、种植土23、兽径24、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3、预制u型种植块31、土工布32、种植基质33、种植孔34、陆域植物4、水生植物5、抛石护脚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构建于硬质垂直驳岸基础上的生态廊道,包括支撑单元1、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2、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3、陆域植物4、水生植物5和抛石护脚6。

如图2-图4所示,支撑单元1的上部为支撑钢架11,支撑钢架11的一端与原有垂直驳岸的顶部连接,另一端沿垂直驳岸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垂直驳岸的墙角处,支撑钢架11的坡度比不超过1:2,支撑钢架11的坡脚处设置有抛石护脚6起到加固的作用。支撑钢架11的下端面通过钢管桩12支撑,钢管桩12的底部扎入地下泥土中,通过预埋底座13保持稳定。

请继续参照图,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2与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3放置在支撑钢架11坡面上,通过支撑钢架11上的角钢14固定,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2与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3的布置分界线为实施案例中的常水位线。

如图5-图7所示,常水位以上种植单元2以植生混凝土预制板作为矩形托底21,矩形托底21的两侧设置有插槽,插槽内插有竹片围挡22,形成u形结构的种植腔,种植腔内填充有种植土23,陆域植物4沿着种植腔的两侧种植,中间留出20cm的宽度作为兽径24。

如图8-图10所示,常水位以下种植单元3包括以植生混凝土制作的预制u型种植块31,u型种植块内填充有种植基质33,种植基质33由砾石与生物陶粒混合构成,形成多孔结构,种植基质33的外部包裹一层土工布32,固定种植基质33不被水流冲走。土工布32的表面留有植物种植,水生植物5种植于种植孔34内。

本实施例中,陆域植物4的茎叶能够拦截地表径流中体积较大的污染物,减缓径流流速,还能营造利于鸟类和小型兽类栖息、迁徙的生态环境。常水位以下的部分,种植基质33采用砾石与生态陶粒复合基质,能够吸附水中的氮、磷。水生植物5的根系表面与种植基质33中的孔隙结构,能够为微生物附着提供载体,利于形成生物膜,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也为底栖动物和两栖动物的迁徙和扩散提供了条件。

尽管上述实施例已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具体描述,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为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基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进行修改或改进,这些修改和改进都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