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0002]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汇总管对雨水进行收集,通过雨水净化装置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
[0003]
经专利检索现有专利号为cn 208023646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由收集槽和处理箱构成,所述收集槽和处理箱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收集槽与处理箱衔接的隔板上设有漏孔,所述处理箱外部设有过滤板插孔和加热控制器,所述处理箱由过滤槽和蒸发槽构成,所述过滤槽内部设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槽与蒸发槽之间的隔板上设有通孔,所述蒸发槽内部四周内壁上均设有加热器,所述蒸发槽通过橡胶软管与净化器密封连接,所述净化器通过橡胶软管与收集桶密封连接,所述收集桶上设有控制阀门。
[0004]
基于上述,本人发现现有的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导致大量杂物进入漏水空中,并且在雨天时需要有人员去手动开启,导致雨水收集装置实用性大大降低。
[0005]
于是,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导致大量杂物进入漏水空中,并且在雨天时需要有人员去手动开启,导致雨水收集装置实用性大大降低的问题。
[0007]
本实用新型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8]
一种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其中,该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包括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顶部左右两侧设有入水口滑槽和内滑槽,入水口滑槽内限位滑动有可升降地漏,内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积雨槽;所述收集盒的入水口滑槽下方通过合页连接有一处挡板,且挡板的底部与扭簧的上端相连,并且扭簧的下端固定在收集盒内侧;所述收集盒中部轴接有连杆机构;所述收集盒右侧底部与过滤通道左侧相联通;所述过滤通道的内部依次设有过滤网、石英砂层和活性炭层。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可升降地漏包括地漏主体、进水篦孔、底部支撑块、滚轮和横柱,地漏主体左右两侧开设有进水篦孔,地漏主体底部三面外侧设有底部支撑块,且底部支撑块上轴接有滚轮,地漏主体底部内侧设有横柱。
[0010]
进一步的,所述积雨槽包括雨槽本体和雨槽滑块,雨槽本体两侧设有雨槽滑块,且雨槽滑块滑动连接于内滑槽内。
[0011]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滑块底座、横连杆和竖连杆,滑块底座顶端滑动连接
于横柱底部的滑槽内,滑块底座的底部轴接于横连杆左端,横连杆右端轴接于竖连杆底端,竖连杆顶端轴接于积雨槽底端。
[0012]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为单向阀结构设计,且挡板设置在收集盒内侧中部,由扭簧对挡板起支撑作用。
[0013]
与现有结构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
可升降地漏的设置,通过进水篦孔大量进水,可增加雨水流入的速度,通过滚轮的设计,便于减少可升降地漏在入水口滑槽内滑动的阻力,并且配合连杆机构的设置,通过右端顶部连接的积雨槽内积水重量的变化来控制可升降地漏的升降,实现在雨天可升降地漏自动升起,便于进行雨水收集。
[0015]
挡板的设置在日常无水流入的时候可封闭过滤通道,避免杂物,昆虫爬入,当下雨时雨水大量进入,受到雨水的冲击力,挡板压迫扭簧向下打开,使雨水流入过滤通道,最终进入雨水收集装置。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体轴侧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体轴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的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杠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收集盒主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2]
1、收集盒;101、入水口滑槽;102、内滑槽;2、过滤通道;3、可升降地漏;301、地漏主体;302、进水篦孔;303、底部支撑块;304、滚轮;305、横柱;4、积雨槽;401、雨槽本体;402、雨槽滑块;5、连杆机构;501、滑块底座;502、横连杆;503、竖连杆;6、挡板;7、扭簧;8、过滤网;9、石英砂层;10、活性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6]
实施例:
[0027]
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0028]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包括有:收集盒1;收集盒1顶部左右两侧设有入水口滑槽101和内滑槽102,入水口滑槽101内限位滑动有可升降地漏3,内滑槽102内滑动连接有积雨槽4,积雨槽4包括雨槽本体401和雨槽滑块402,雨槽本体401两侧设有雨槽滑块402,且雨槽滑块402滑动连接于内滑槽102内,该积雨槽4的结构设计,通过雨槽滑块402在内滑槽102内的限位滑动,保证积雨槽4做垂直方向的滑动,防止出现倾斜;收集盒1的入水口滑槽101下方通过合页连接有一处挡板6,且挡板6的底部与扭簧7的上端相连,并且扭簧7的下端固定在收集盒1内侧,挡板6为单向阀结构设计,且挡板6设置在收集盒1内侧中部,由扭簧7对挡板6起支撑作用,该挡板6的结构设计,在日常无水流入的时候可封闭过滤通道2,避免杂物,昆虫爬入,当下雨时雨水大量进入,挡板6压迫扭簧7向下打开,使雨水流入过滤通道2,最终进入雨水收集装置;收集盒1中部轴接有连杆机构5;收集盒1右侧底部与过滤通道2左侧相联通;过滤通道2的内部依次设有过滤网8、石英砂层9和活性炭层10。
[0029]
其中,可升降地漏3包括地漏主体301、进水篦孔302、底部支撑块303、滚轮304和横柱305,地漏主体301左右两侧开设有进水篦孔302,地漏主体301底部三面外侧设有底部支撑块303,且底部支撑块303上轴接有滚轮304,地漏主体301底部内侧设有横柱305,该可升降地漏3的结构设计,升起后通过进水篦孔302大量进水,可增加雨水流入的速度,通过滚轮304的设计,便于减少可升降地漏3在入水口滑槽101内滑动的阻力。
[0030]
其中,连杆机构5包括滑块底座501、横连杆502和竖连杆503,滑块底座501顶端滑动连接于横柱305底部的滑槽内,滑块底座501的底部轴接于横连杆502左端,横连杆502右端轴接于竖连杆503底端,竖连杆503顶端轴接于积雨槽4底端,该连杆机构5的结构设计采用杠杆原理,通过右端顶部连接的积雨槽4内积水重量的变化来控制可升降地漏3的升降,实现在雨天可升降地漏3自动升起,便于进行雨水收集。
[0031]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0032]
在使用该碧道雨水收集再利用装置时,将该装置安装在碧道的水沟中,在雨天积雨槽4内自然注满水,连杆机构5通过杠杆原理将左侧可升降地漏3抬起,使雨水从可升降地漏3的进水篦孔302进入,增加雨水进入该装置的速度,雨水向下通过挡板6往收集盒1右侧流通,然后流入过滤通道2,经过过滤网8、石英砂层9和活性炭层10三层的过滤,最终汇入外接雨水收集装置。
[0033]
综上所述,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