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的主动卸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55500发布日期:2021-04-13 20:57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的主动卸荷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的主动卸荷结构。


背景技术:

2.深基坑出土出于节约工程投资的考虑通常使用出土坡道代替栈桥板,但出土坡道的设置需满足多个条件:1、宽度必须满足车辆行走要求;2、坡道所受重载运土车竖向力不能传递至内支撑上;3、坡道尽量最陡而减少临时出土坡道的挖土量;4、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往下支撑梁需全部闭合后,再进行土方开挖。上述条件使得需将支撑梁闭合后再回填支撑梁处坡道,导致支撑梁板底的土方无法回填密实,而回填不密实容易引起车道坍塌,造成安全事故。同时,支撑梁板需要承受坡道自身压力及车辆动力荷载的作用,导致其负载大,结构要求高,而且支撑梁往往与内支撑结构相连,导致会对围护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出土坡道结构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安全、施工安全方便、主动降荷卸载的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的主动卸荷结构。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的主动卸荷结构,包括支撑立柱、支撑梁、回顶加强柱和出土坡道,若干所述支撑立柱竖直设置于基坑中,若干所述支撑梁由若干所述支撑立柱支撑,若干支撑梁形成若干支撑层,若干所述回顶加强柱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层之间,所述出土坡道由基坑外支撑体和第一层支撑层支撑并向基坑底延伸。通过在两道支撑之间设置数根回顶加强柱,提高了出土坡道支撑体系的结构承重性。回顶加强柱的位置根据施工现场而设计,优先或集中设置在出土坡道所覆盖的区域或附近。
6.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顶加强柱设置于相邻所述支撑层的支撑梁之间,所述基坑外支撑体为设置于基坑外的导墙。
7.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顶加强柱或/和支撑立柱为钢格构柱。钢格构柱的承重性和抗弯性好,施工简单,拆卸简单,且可循环回用。
8.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相邻所述支撑层的底面和顶面分别预埋有钢板,钢格结构的所述回顶加强柱分别通过连接顶面和底面的所述钢板设置在两支撑层之间。上支撑层的底面和下支撑层相对位置的顶面均预埋钢板,回顶加强柱的两端分别焊接在预埋钢板上,形成两支撑层的加强结构。
9.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钢格结构的所述回顶加强柱与所述钢板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肋,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10.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钢格结构的所述支撑立柱通过立柱桩竖直设置于基坑中,所述立柱桩为灌注桩。钢构柱吊装入灌注桩的钢筋网笼中,将钢构柱与钢筋网笼进
行焊接,再浇筑混凝土即可。焊接时,吊车始终吊住格构柱,使其位于钢筋网笼的中心。
11.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钢格构柱包括四根角钢和若干缀板,四根角钢围合成矩形柱,相邻角钢通过间隔设置的若干缀板固定连接。角钢与缀板必须满足相应的质量标准。
12.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冠梁、腰梁,所述支撑层的支撑梁支撑在所述冠梁与支撑立柱之间、或者腰梁与支撑立柱之间、或支撑立柱与支撑立柱之间。各支撑层位于冠梁、腰梁所在的平面,支撑梁连接冠梁与支撑梁、腰梁与支撑梁、或者支撑梁与支撑梁,支撑层有来自于冠梁和腰梁的支撑力,提高结构承载性。
13.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梁交叉设置,所述支撑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上的支撑板。支撑梁根据工程实际交叉设置,可为纵横交叉的矩形,或任意交错的形状。支撑梁上设置支撑板,有利于应力分散,提高结构稳固性,回顶钢构柱也可设置在上下支撑板间。
14.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土坡道包括坡道板,所述坡道板的下方填充有回填土。坡道板可为钢筋混凝土浇筑板或拼装钢板。出土坡道延伸段的形状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设置成直长坡道,也可为之字形弯折坡道,或者弧形坡道。
15.上述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的主动卸荷结构的施工方法为:在施工上道支撑梁时在梁板底部预埋钢板,用于焊接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的上端头,施工下一道支撑梁时在梁板顶面上预埋钢板,用于焊接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 的下端头;混凝土支撑梁浇筑完成后,立即焊接制作安装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当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安装完成后,在两道梁板支撑中间回填土方,利用机械压实,之后进行坡道土的回填修整压实,形成出土坡道。格构柱与梁板撑形成一个主动降荷卸载体系,抵抗土方坡道自重及泥头车的荷载。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相邻两支撑层间设置数根回顶加强柱,使支撑体系能主动降荷卸载,提高出土坡道支撑结构的承重性,而且整个土方运输支撑结构不会对基坑主体支撑体系产生影响,确保了基坑的稳定性,解决了多道混凝土支撑的深基坑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基坑坡道重复回填、工程进度慢、综合费用高的问题,而且相比于自然放坡、独立修建钢栈桥或混凝土栈桥,安全性和经济性大为提高;回顶加强柱和支撑柱采用钢格构柱,可与上下梁板有效焊接,施工方便,结构简单,材料可循环回用;出土坡道支撑结构保证了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性,避免了支撑系统回填不密实导致安全事故,同时避免了基坑支撑系统受坡道回填引起的额外荷载导致基坑变形,确保了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回顶加强柱的安装示意图。
21.图5为图4中a-a的截面示意图。
22.图6为图4中b-b的截面示意图。
23.图7为图6中c-c的截面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支撑立柱;2-支撑梁;3-回顶加强柱;4-支撑板;5-冠梁;6-腰梁;7-连
续墙;8-排水沟;9-导墙;10-基坑底;11-出土坡道;12-立柱桩; 13-回填土;21-钢板;31-角钢;32-缀板;33-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25.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11的主动卸荷结构,如图1至图3,包括支撑立柱1、支撑梁2、回顶加强柱3和出土坡道11,若干所述支撑立柱1竖直设置于基坑中,若干所述支撑梁2由若干所述支撑立柱1支撑,若干支撑梁2形成若干支撑层,若干所述回顶加强柱3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层之间,所述出土坡道11由基坑外支撑体和第一层支撑层支撑并向基坑底延伸。通过在两道支撑之间设置数根回顶加强柱3,提高了出土坡道11支撑体系的结构承重性。回顶加强柱3的位置根据施工现场而设计,优先或集中设置在出土坡道11所覆盖的区域或附近。如图2,回顶加强柱3设置于支撑梁2交叉的位置,以及支撑梁 2间距较大的位置。
26.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主动卸荷结构还包括冠梁5、腰梁6,所述支撑层的支撑梁2支撑在所述冠梁5与支撑立柱1之间、或者腰梁6 与支撑立柱1之间、或支撑立柱1与支撑立柱1之间。各支撑层位于冠梁5、腰梁6所在的平面,支撑梁2连接冠梁5与支撑梁2、腰梁6与支撑梁2、或者支撑梁2与支撑梁2,支撑层有来自于冠梁5和腰梁6的支撑力,提高结构承载性。基坑外设置有排水沟8,基坑支护结构包括冠梁5、腰梁6和连续墙7。腰梁6 和支撑层的数量根据实际而定,两者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设置两道腰梁6和两道支撑层,回顶加强柱3设置在第二道支撑层和第三道支撑层的支撑梁2之间。
27.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坑外支撑体为设置于基坑外的导墙9,出土坡道11由导墙9与第一层支撑层支撑并向基坑底延伸,延伸段上可通过设置栈桥桩进行支撑。所述出土坡道11上还可铺设坡道板,所述坡道板的下方填充有回填土13。坡道板可为钢筋混凝土浇筑板或拼装钢板21。出土坡道11的延伸段形状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设置成直长坡道,也可为之字形弯折坡道,或者弧形坡道。
28.所述支撑梁2交叉设置,所述支撑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梁2上的支撑板4。支撑梁2根据工程实际交叉设置,可为纵横交叉的矩形,或如图2根据力学设计的形状。支撑梁2上设置支撑板4,有利于应力分散,提高结构稳固性,回顶加强柱3也可设置在上下支撑板4间。
29.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回顶加强柱3设置于相邻所述支撑层的支撑梁2之间。
30.所述回顶加强柱3和支撑立柱1可为任何形式的结构支撑柱,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回顶加强柱3和支撑立柱1为钢格构柱。钢格构柱的承重性和抗弯性好,施工简单,拆卸简单,且可循环回用。
31.如图1、图3,钢格结构的所述支撑立柱1通过立柱桩12竖直设置于基坑中,所述立柱桩12为灌注桩。本实施例中,立柱桩12深入基坑底13,钢构柱吊装入立柱桩12的钢筋网笼中,将钢构柱与钢筋网笼进行焊接,再浇筑混凝土即可。焊接时,吊车始终吊住格构柱,使其位于钢筋网笼的中心。
32.如图4、图6,相邻所述支撑层的底面和顶面分别预埋有钢板21,钢格结构的所述回顶加强柱3分别通过连接顶面和底面的所述钢板21设置在两支撑层之间。上支撑层的底面
和下支撑层相对位置的顶面均预埋钢板21,回顶加强柱3 的两端分别焊接在预埋钢板21上,形成两支撑层的加强结构。
33.如图7,钢格结构的所述回顶加强柱3与所述钢板21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加强肋33,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固性。
34.钢格构柱可为任何形式和结构,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所述钢格构柱包括四根角钢31和若干缀板32,四根角钢31围合成矩形柱,相邻角钢31通过间隔设置的若干缀32板固定连接。
35.钢格构柱的制作与安装:1、角钢31与缀板32必须满足相应的质量标准,格构柱间对接焊接时接头应错开,保证同一截面的角钢31接头不超过50%;2、焊接前,应测量回顶加强柱3安装位置,确保回顶柱位置准确,并做好记录,回顶柱位容许偏差<50mm,回顶柱垂直度偏差按<1/300第一道与第二道混凝土支撑净高控制;3、施工中设置钢立柱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钢格构柱各边与主撑轴线严格垂直或平行以及钢立柱垂直度;4、如钢格构柱需现场拼接时,钢格构柱拼接材料须用立柱角钢31相同型材,角钢31对接端部须磨平,端面应水平,拼接处另加缀板32,钢格构柱拼接部位周边须满焊、焊缝高10mm,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
36.上述钢格构柱根据施工现场进行设计,必须满足设计规范要,作为其中实施方式,钢格构柱尺寸为600
×
600,由四根l160
×
16角钢31构成,外侧焊接 540
×
300
×
12@600矩形缀板32。预埋钢板21尺寸为800
×
800
×
20,要求焊缝高度为10mm。钢格构柱垂直度允许偏差≤1/200。
37.上述多支撑体系深基坑出土坡道11的主动卸荷结构的施工方法为:在施工上道支撑梁2时在梁板底部预埋钢板21,用于焊接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3) 的上端头,施工下一道支撑梁2时在梁板顶面上预埋钢板21,用于焊接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3)的下端头;混凝土支撑梁2浇筑完成后,立即焊接制作安装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3);当钢格构柱(回顶加强柱3)安装完成后,在两道梁板支撑中间回填土方,利用机械压实,之后进行坡道土的回填修整压实,形成出土坡道11。格构柱与梁板撑形成一个主动降荷卸载体系,抵抗土方坡道自重及泥头车的荷载。
38.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