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箅子防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01524发布日期:2021-02-27 00:1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箅子防堵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用于箅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箅子防堵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箅子是盖在下水道上的板子,箅子能够过滤垃圾,避免垃圾落到下水道内,但是现在使用的箅子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并没有将箅子上的垃圾拨开的功能。一旦遇到下雨,附近的塑料袋、树叶等垃圾被雨水冲到雨水箅子上,若此时没有人员值守扒开垃圾,很容易造成雨水箅子落水孔堵塞,导致雨水漫街,造成路面水浸,如遇低洼路面,更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甚至出现淹没车辆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箅子防堵装置,其能够在下雨时自动扒开箅子上的堵塞物,防止箅子落水孔堵塞,保证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一种箅子防堵装置,包括箅子,所述箅子具有落水孔,所述箅子罩在排水井的顶部,所述箅子防堵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和清理部件,所述清理部件通过第一转轴安装在所述排水井中,所述第一转轴沿横向设置,所述清理部件具有多个耙齿,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清理部件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以使所述耙齿伸出所述落水孔并来回拨动。
[0006]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第一转轴的两侧的第一水斗和第二水斗,所述第一水斗和第二水斗通过第一横向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形成杠杆结构,所述第一水斗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一水斗在所述第一位置储存雨水,所述第一水斗在所述第二位置释放雨水,所述第二水斗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进行切换,所述第二水斗在所述第三位置储存雨水,所述第二水斗在第四位置释放雨水,所述第一水斗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水斗位于第四位置,所述第一水斗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水斗位于第三位置。
[0007]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排水井的侧边设有水斗槽,所述驱动机构位于所述水斗槽中,还包括集水部件,所述集水部件位于所述箅子的下方,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水斗和第二水斗导通。
[0008]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水斗槽设有与所述排水井导通的排水通道。
[0009]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水斗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和沿所述第一水斗的侧壁上下滑动的第一闸门机构,所述第二水斗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出水口和沿所述第二水斗的侧壁上下滑动的第二闸门机构,所述第一水斗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闸门机构将所述第一出水口遮蔽,所述第一水斗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闸门机构将所述第一出水口打开,所述第二水斗位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闸门机构
将所述第二出水口遮蔽,所述第二水斗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闸门机构将所述第二出水口打开。
[0010]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水斗槽于所述第一水斗侧壁的外侧设有第一挡件,所述第一闸门机构包括将第一出水口遮蔽的第一闸板和与所述第一闸板连接的第一闸杆,所述第一闸杆的顶部沿横向延伸至所述第一挡件的上方,所述第一水斗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挡件抵住所述第一闸板,所述第一闸板将所述第一出水口打开,所述水斗槽于所述第二水斗侧壁的外侧设有第二挡件,所述第二闸门机构包括将第二出水口遮蔽的第二闸板和与所述第二闸板连接的第二闸杆,所述第二闸杆的顶部沿横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挡件的上方,所述第二水斗位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挡件抵住所述第二闸杆,所述第二闸板将所述第二出水口打开。
[0011]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闸杆上设有用于抵住所述第一水斗顶部的第三挡件,以限制所述第一水斗的行程,所述第二闸杆上设有用于抵住所述第二水斗顶部的第四挡件,以限制所述第二水斗的行程。
[0012]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水斗中设有第二转轴和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的第一浮件,所述第一浮件的上方设有第一顶杆,所述第一浮件能够绕所述第二转轴转动以上升或下降,且所述第一浮件上升时能够顶起所述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与第三转轴连接并绕所述第三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一l型过渡杆的端部接触,所述第一水斗的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延伸至所述第一l型过渡杆的另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一转杆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l型过渡杆沿所述第一l型过渡杆的横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二水斗中设有第四转轴和与所述第四转轴连接的第二浮件,所述第二浮件的上方设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浮件能够绕所述第四转轴转动以上升或下降,且所述第二浮件上升时能够顶起所述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与第五转轴连接并绕所述第五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二l型过渡杆的端部接触,所述第二水斗的上方设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延伸至所述第二l型过渡杆的另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二转杆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l型过渡杆沿所述第二l型过渡杆的横向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
[0013]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l型过渡杆与第一弹性部件相连接,所述第一水斗的上方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一支撑杆运动至所述第一l型过渡杆的上方的第一导向部件,所述第二l型过渡杆与第二弹性部件相连接,所述第二水斗的上方设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二支撑杆运动至所述第二l型过渡杆的上方的第二导向部件。
[0014]
结合上述实现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设有第一滚件,所述第一l型过渡杆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滚件相配合的第二滚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设有第三滚件,所述第二l型过渡杆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三滚件相配合的第四滚件。
[0015]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之一:下雨时,驱动机构驱动清理部件,使得清理部件绕第一转轴转动,清理部件在转动时,可将耙齿伸出落水孔并在落水孔中来回拨动,以拨开箅子上方的堵塞物,并由雨水将堵塞物冲刷离开箅子的上方,防止箅子的落水孔堵塞,使得雨水顺利流入排水井中,保证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8]
图2是图1中a-a处剖面图;
[0019]
图3是图1中b-b处剖面图;
[0020]
图4是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1]
图5是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第一闸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3]
本实用新型中,如果有描述到方向(上、下、左、右、前及后)时,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技术特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
本实用新型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5]
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能够互相通讯;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6]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箅子防堵装置,包括箅子1,箅子1罩在排水井2的顶部,用于过滤垃圾。箅子1具有落水孔3,箅子1上方的雨水或其他液体等通过落水孔3流入排水井2中,箅子1上方的垃圾如塑料袋、树叶等则留在箅子1的上方,形成堵塞物。箅子防堵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和清理部件,驱动机构为清理部件提供动力,清理部件通过第一转轴4安装在排水井2中,第一转轴4沿横向设置,使得清理部件能够绕着第一转轴4转动,清理部件具有多个耙齿5,耙齿5用于清理堵塞物,驱动机构驱动清理部件绕第一转轴4转动,以使耙齿5伸出落水孔3并来回拨动,耙齿5在以第一转轴4为圆心、以耙齿5到第一转轴4的距离为半径的一定角度范围内来回转动,并在一定的转动范围内伸出落水孔3以将堵塞物顶起,并将耙齿来回拨动,以拨开箅子1上方的堵塞物,堵塞物通过雨水即可被冲走,防止箅子1的落水孔3堵塞。
[0027]
下雨时,驱动机构驱动清理部件,使得清理部件绕第一转轴 4转动,清理部件在转动时,可将耙齿5伸出落水孔3并在落水孔3中来回拨动,以拨开箅子1上方的堵塞物,并由雨水将堵塞物冲刷离开箅子1的上方,防止箅子1的落水孔3堵塞,使得雨水顺利流入排水井2
中,保证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可以理解的是,清理部件的数目可根据实际落水孔3的分布情况以及清理部件的转动范围设置一个或多个,以保证落水孔3上方的堵塞物能够及时清理。
[0028]
驱动机构可以采用电机、曲柄滑块机构、杠杆结构等,参见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对称分布在第一转轴4的两侧的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7,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 7通过第一横向连接部件8与第一转轴4连接,形成杠杆结构,通过杠杆结构上下摆动可带动清理部件绕第一转轴4正反转动,使得耙齿5能够在一定的转动范围内在落水孔3中来回拨动,以扒开落水孔3上方的垃圾。具体地,第一水斗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一水斗6在第一位置储存雨水,第一水斗6在第二位置释放雨水,第一位置高于第二位置。第二水斗7 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第二水斗7在第三位置储存雨水,第二水斗7在第四位置释放雨水,第三位置高于第四位置。即,第一水斗6位于第一位置储存雨水时,第二水斗7位于第四位置释放雨水,第一水斗6位于第二位置释放雨水时,第二水斗7位于第三位置储存雨水。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7均通过不断储存雨水和释放雨水,实现重量上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的高度位置间进行切换,实现杠杆作用,无需其他动力驱动即可带动清理部件转动,并自动扒开落水孔3上方的垃圾,节能环保,且能够随雨水的下降强度而相应加快清理堵塞物的速度,实用性强。
[0029]
驱动机构可直接设置在排水井2的下方,也可以设置在排水井2的侧边。参见图1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井2的侧边设有水斗槽9,驱动机构位于水斗槽9中,可避免驱动机构与雨水直接接触,从而避免雨水对驱动机构进行大范围冲刷,造成损坏,还包括集水部件10,集水部件10用于接雨水,集水部件 10位于箅子1的下方,并分别与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7导通,使得集水部件10中的雨水能够分别流到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 7中,通过集水部件10对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7提供雨水,使得驱动机构具备上下摆动的功能,从而带动清理部件转动。
[0030]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水斗槽9设有与排水井2导通的排水通道11,使得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7中释放出的雨水流到排水井2中,并向外排出雨水,实现水斗槽9内部无水或少水的环境,保证驱动机构能够正常工作。
[0031]
参见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斗6中设有第二转轴12和与第二转轴12连接的第一浮件13,第一浮件13的上方设有第一顶杆14,第一浮件13能够绕第二转轴12转动以上升或下降。第一水斗6位于第一位置储存雨水时,雨水在第一水斗6中储存到一定高度即可带动第一浮件13绕第二转轴12转动并上升,且第一浮件13上升时能够顶起第一顶杆14。第一顶杆 14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转杆15,第一转杆15与第三转轴16连接并绕第三转轴16转动,第一转杆15的另一端与第一l型过渡杆17的端部接触。第一水斗6的上方设有第一支撑杆18,第一支撑杆18延伸至第一l型过渡杆17的另一端的上方,第一转杆 15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一l型过渡杆17沿第一l型过渡杆17的横向远离第一支撑杆18,第一支撑杆18失去第一l型过渡杆17 的支撑后,第一水斗6即可从第一位置落回第二位置,此时,在杠杆结构的作用下,第二水斗7即可从第四位置升回第三位置。
[0032]
参见图2,第二水斗7中设有第四转轴19和与第四转轴19 连接的第二浮件20,第二浮件20的上方设有第二顶杆21,第二浮件20能够绕第四转轴19转动以上升或下降。第二水斗7位于第三位置储存雨水时,雨水在第二水斗7中储存到一定高度即可带动第二浮件20绕
第四转轴19转动并上升,且第二浮件20上升时能够顶起第二顶杆21。第二顶杆21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转杆22,第二转杆22与第五转轴23连接并绕第五转轴23转动,第二转杆22的另一端与第二l型过渡杆24的端部接触。第二水斗7的上方设有第二支撑杆25,第二支撑杆25延伸至第二l型过渡杆24的另一端的上方,第二转杆22转动时能够带动第二l 型过渡杆24沿第二l型过渡杆24的横向远离第二支撑杆25,第二支撑杆25失去第二l型过渡杆24的支撑后,第二水斗7即可从第三位置落回第四位置,此时,在杠杆结构的作用下,第一水斗6即可从第二位置升回第一位置,如此循环,即可使驱动机构在雨水的作用下自动工作,节能环保,节省资源。其中,当第一水斗6或第二水斗7释放雨水时,第一顶杆14和第二顶杆21 即可在重力作用下恢复原位,如此循环利用,保证第一顶杆14 或第二顶杆21在水位到达一定高度时能够继续带动第一转杆15 或第二顶杆21转动。
[0033]
参见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l型过渡杆17与第一弹性部件26相连接,第一水斗6的上方设有用于引导第一支撑杆18运动至第一l型过渡杆17的上方的第一导向部件27,使第一水斗6从第二位置上升到第一位置时,能够在第一导向部件27的导向作用下回到第一l型过渡杆17的上方。通过第一弹性部件26的设置,使得第一l型过渡杆17自动回复到与第一支撑杆18相接触的原始位置,从而支撑第一l型过渡杆17。
[0034]
参见图2,第二l型过渡杆24与第二弹性部件28相连接,第二水斗7的上方设有用于引导第二支撑杆25运动至第二l型过渡杆24的上方的第二导向部件29,使第二水斗7从第四位置上升到第三位置时,能够在第二导向部件29的导向作用下回到第二l型过渡杆24的上方。通过第二弹性部件28的设置,使得第二l型过渡杆24自动回复到与第一支撑杆18相接触的原始位置,从而支撑第二l型过渡杆24。
[0035]
具体地,第一导向部件27的一端可采用与第一l型过渡杆 17的端部分开连接方式,第一导向部件27的另一端与转动弹簧连接;第一导向部件27的端部也可与第一l型过渡杆17固定连接。同样的,第二导向部件29的一端可采用与第二l型过渡杆 24的端部分开连接的方式,第二导向部件29的另一端与转动弹簧连接;第二导向部件29的端部也可与第二l型过渡杆24固定连接。
[0036]
参见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水斗6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水口30和沿第一水斗6的侧壁上下滑动的第一闸门机构,第二水斗7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出水口31和沿第二水斗7的侧壁上下滑动的第二闸门机构,第一水斗6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闸门机构将第一出水口30遮蔽,使第一水斗6能够储存雨水;第一水斗6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闸门机构相对于第一水斗6的侧壁向上滑动,第一闸门机构将第一出水口30打开,使第一水斗6中的雨水能够从第一出水口30流出;第二水斗7位于第三位置时,第二闸门机构将第二出水口31遮蔽,使第二水斗7能够储存雨水;第二水斗7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闸门机构相对于第二水斗7的侧壁向上滑动,第二闸门机构将第二出水口31打开,使第二水斗7中的雨水能够从第二出水口31流出。
[0037]
通过第一闸门机构和第二闸门机构的设置,使得第一水斗6 和第二水斗7的重量相应增加或减少,实现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7在不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使得驱动机构上下摆动,从而带动清理部件围绕第一转轴4转动,实现清理功能。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闸门机构可以设置在第一水斗6中,即位于第一水斗6侧壁的内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水斗6外,即位于第一水斗6侧壁的外侧,同样地,第二闸门机构可以设置在第二水斗7中,即位于第二水
斗7侧壁的内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水斗7外,即位于第二斗侧壁的外侧。
[0038]
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水斗槽9于第一水斗6侧壁的外侧设有第一挡件,参见图4和图5,第一闸门机构包括将第一出水口30遮蔽的第一闸板33和与第一闸板33连接的第一闸杆 34,参见图2,第一闸杆34的顶部沿横向延伸至第一挡件的上方,第一水斗6从第一位置切换到靠近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挡件抵住第一闸板33,对第一闸板33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一闸板33无法随第一水斗6继续向下滑动,即第一闸板33相对于第一出水口30向上滑动。第一水斗6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挡件继续抵住第一闸板33,第一闸板33将第一出水口30打开,使得第一水斗6中的雨水从第一出水口30流出。当第一水斗6 从第二位置切换回第一位置时,第一闸门机构即可在重力的作用下将第一出水口30遮蔽,并开始收集雨水。
[0039]
参见图2,水斗槽9于第二水斗7侧壁的外侧设有第二挡件 35,第二闸门机构包括将第二出水口31遮蔽的第二闸板和与第二闸板连接的第二闸杆,第二闸杆的顶部沿横向延伸至第二挡件 35的上方,第二水斗7从第三位置切换到靠近第四位置的过程中,第二挡件35抵住第二闸板,对第二闸板起到限位作用,使得第二闸板无法随第二水斗7继续向下滑动,即第二闸板相对于第二出水口31向上滑动。第二水斗7位于第四位置时,第二挡件35继续抵住第二闸板,第二闸板将第二出水口31打开,使得第二水斗7中的雨水从第二出水口31流出。当第二水斗7从第四位置切换回第三位置时,第二闸门机构即可在重力的作用下将第二出水口31遮蔽,并开始收集雨水。
[0040]
具体地,第一水斗6的侧壁上设有供第一闸杆34上下滑动的第一滑动通道36,第一滑动通道36可设置在第一水斗6侧壁的外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斗侧壁的内侧,同样地,第二水斗7 的侧壁上设有供第二闸杆上下滑动的第二滑动通道,第二滑动通道可设置在第二水斗7侧壁的外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斗侧壁的内侧。
[0041]
第一水斗6切换至第二位置或第二水斗7切换至第四位置时,需限制第一水斗6或第二水斗7继续下行。参见图2、图4 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闸杆34上设有用于抵住第一水斗6顶部的第三挡件37,以限制第一水斗6的行程,当第一水斗6切换至第二位置时由第一闸杆34限制第一水斗6继续下行,第二闸杆上设有用于抵住第二水斗7顶部的第四挡件,以限制第二水斗7的行程。当第二水斗7切换至第四位置时由第二闸杆限制第二水斗7继续下行,使得驱动机构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进行摆动,保证耙齿5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来回拨动时不受到其他结构的干涉。可以理解的是,还可采用在水斗槽9中设置阻挡件的方式分别对第一水斗6和第二水斗7进行限位。
[0042]
参见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8的顶端设有第一滚件38,第一l型过渡杆17的端部设有与第一滚件38 相配合的第二滚件39,通过第一滚件38和第二滚件39的设置可将第一支撑杆18过渡至第一l型过渡杆17的上方,有利于保证第一水斗6在切换至第一位置时的稳定性。第二支撑杆25的顶端设有第三滚件,第二l型过渡杆24的端部设有与第三滚件相配合的第四滚件,通过第三滚件和第四滚件的设置可将第二支撑杆25过渡至第二l型过渡杆24的上方,有利于保证第二水斗7在切换至第三位置时的稳定性。
[0043]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示例”、“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
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4]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