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86701发布日期:2021-02-26 20:03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段综合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生态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河段的生态指的是“河流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意味着河流像生物一样会“呼气吸气”、会“喝水排水”。生态治理要求的基本依据是“要尊重自然规划,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需要,尽量保持河段自然形态,促进人水和谐”。
[0003]
传统的河段综合治理技术,注重河段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涝、水土保持等,在河段治理工程中以采用护岸型式最为广泛,如墙式护岸、坡式护岸等。以墙式护岸为例,墙式护岸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挡墙结构或者浆砌石挡墙结构,其具有结构稳定、抗水流冲击力强的优点。但是忽略了河流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同时截断了河流与两岸的生态联系,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也就是说采用传统的护岸型式治理河段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河段治理项目是兼顾河流生态环境而开展的综合性治理项目,没有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理念,河段治理思路、方案没有充分融入生态理念,只是注重防洪安全,却忽视生态功能,灭失了河流生态环境,没有达到恢复河段的生态和绿化景观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护坡结构,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洪安全功能,而且可形成健康的水域生态环境,便于护坡检修、防洪抢险和市民休闲,增强亲水性。
[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
一种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堤体,所述堤体的堤脚处固定有木桩,堤体的坡面铺设有草皮护坡层,堤体的堤顶设置有沿河岸全线贯通的人行步道,所述草皮护坡层表面铺设有连通人行步道与堤脚的下河梯道。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堤脚处设置木桩,具有良好的变形协调性,提高了堤脚的承载力,减少了堤脚的不均匀沉降;在坡面设置草皮护坡层,覆盖面积大,既可对坡面进行防护,又可美化环境,形成健康的水域生态环境;通过在堤顶设置人行步道,满足人们散步、观赏沿岸风景等需求,有利于提升场镇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并且通过设置下河梯道,便于护坡检修、防洪抢险和市民休闲,增强亲水性。
[0008]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木桩的长度为2~5m,梢径0.15m,木桩顶端高出正常水位至少0.5m。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保证打入木桩后,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和良好的变形协调性,从而提高堤脚承载力,有效防止堤脚发生沉降。
[0010]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堤脚迎水面侧设置有亲水平台,所述亲水平台的顶端高于正常水位0.2~0.5m。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市民在河边戏水游玩,提高亲水性。
[0012]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亲水平台上种植有植株。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既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亲水平台的整体结构强度,又可美化环境。
[0014]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人行步道包括路面和固定于路面宽度方向两侧的路沿,位于人行步道临水侧的路沿顶面固定有仿木栏杆。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仿木栏杆不仅能够保护市民的生命安全,而且能够提高整体美观性,且仿木栏杆本身加工成本低、便于加工制造、防护能力好。
[0016]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路面包括位于上游段的第一路面和位于下游段的第二路面,所述第一路面包括铺设于堤顶顶面的第一碎石垫层和铺设于第一碎石垫层顶面的透水砖层,所述第二路面包括铺设于堤顶顶面的第二碎石垫层和铺设于第二碎石垫层表面的c20混凝土层。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种不同的路面,以适应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提升整体使用性能,增强人行步道的通用性。
[0018]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河梯道包括铺设于草皮护坡层表面的第三碎石垫层和浇筑于第三碎石垫层上的梯步。
[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护坡检修、防洪抢险和市民休闲,方便市民下行到河边游玩,增强亲水性。
[0020]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河梯道为多个,多个下河梯道沿河岸间隔设置,相邻两个下河梯道之间的间距为200~400m。
[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市民从堤顶不同位置下行至河边游玩,更加人性化,便于使用。
[0022]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堤体内设置有贯通堤顶和堤脚的排水管涵,所述人行步道背水侧外侧设置有与排水管涵连通的排水沟。
[002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堤顶上的水可流入排水沟内,并通过排水管涵引至河道内,实现堤后排水功能。
[002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5]
1.不仅具有良好的防洪安全功能,而且可形成健康的水域生态环境,便于护坡检修、防洪抢险和市民休闲,增强亲水性;
[0026]
2.通过设置仿木栏杆不仅能够保护市民的生命安全,而且能够提高整体美观性,且仿木栏杆本身加工成本低、便于加工制造、防护能力好;
[0027]
3.通过设置两种不同的路面,以适应不同河段的实际情况,提升整体使用性能,增强人行步道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9]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堤体的局部示意图;
[0030]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人行步道的第一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人行步道的第二路面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河梯道的结构示意图。
[0033]
附图标记:1、堤体;11、堤脚;12、坡面;13、堤顶;2、木桩;3、草皮护坡层;4、人行步道;41、路面;411、第一路面;4111、第一碎石垫层;4112、透水砖层;412、第二路面;4121、第二碎石垫层;4122、c20混凝土层;42、路沿;5、下河梯道;51、第三碎石垫层;52、梯步;6、亲水平台;7、仿木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5]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护坡结构,包括堤体1,堤体1采用土料回填形成。堤体1的堤脚11处固定有木桩2,木桩2的长度为2~5m,梢径0.15m,木桩2顶端高出正常水位至少0.5m,具有良好的变形协调性,提高了堤脚11的承载力,减少了堤脚11的不均匀沉降;堤体1的坡面12铺设有草皮护坡层3,本实施例中草皮护坡层3的种植回填厚度为20cm,覆盖面积大,既可对坡面12进行防护,又可美化环境,形成健康的水域生态环境;堤体1的堤顶13设置有沿河岸全线贯通的人行步道4,满足人们散步、观赏沿岸风景等需求,有利于提升场镇形象,改善人居环境;草皮护坡层3表面铺设有连通人行步道4与堤脚11的下河梯道5,便于护坡检修、防洪抢险和市民休闲,增强亲水性。
[0036]
参照图1,堤脚11迎水面侧设置有亲水平台6,亲水平台6的顶端高于正常水位0.2~0.5m,亲水平台6上种植有植株。本实施例中亲水平台6采用土料回填形成,种植的植株包括三种,分别为美人蕉、菖蒲和鸢尾,三种植株之间的种植比例为美人蕉:菖蒲:鸢尾=2:3:3。
[0037]
参照图3和图4,人行步道4包括路面41和固定于路面宽度方向两侧的路沿42,本实施例中人行步道4的宽度为2m,路沿42采用c20砼浇筑而成。位于人行步道4临水侧的路沿42顶面固定有仿木栏杆7,仿木栏杆7的高度为1.2m,仿木栏杆7与石材栏杆和真木栏杆相比,具有美观、可批量生产以及价格便宜的优点。路面41包括位于上游段的第一路面411和位于下游段的第二路面412。
[0038]
参照图3,第一路面411包括铺设于堤顶13顶面的第一碎石垫层4111和铺设于第一碎石垫层4111顶面的透水砖层4112,本实施例中第一碎石垫层4111采用厚度为15cm的水泥稳定碎石垫层,透水砖层4112采用20*20*6cm的彩色透水砖。
[0039]
参照图4,第二路面412包括铺设于堤顶13顶面的第二碎石垫层4121和铺设于第二碎石垫层4121表面的c20混凝土层4122,本实施例中第二碎石垫层4121的厚度为15cm,c20混凝土层4122的厚度为15cm。
[0040]
参照图5,下河梯道5包括铺设于草皮护坡层3表面的第三碎石垫层51和浇筑于第三碎石垫层51上的梯步52,本实施例中下河梯道5的宽度3m,坡比为1:2,第三碎石垫层51的厚度为10cm,梯步52采用c砼浇筑而成,梯步52的宽度为30cm,高度为15cm。下河梯道5为多个,多个下河梯道5沿河岸间隔设置,相邻两个下河梯道5之间的间距为200~400m。
[0041]
堤体1内埋设有贯通堤顶13和堤脚11的排水管涵(图中未示出),人行步道4背水侧外侧设置有与排水管涵连通的排水沟(图中未示出),使堤顶13上的水可流入排水沟内,并通过排水管涵引至河道内,实现堤后排水功能。
[0042]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