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基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0388发布日期:2021-04-02 09:43阅读:97来源:国知局
软土地基处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地基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市政设施、高速公路等构筑物修建在深厚的软土地基上。

这些软土地基通常具有含水率大、孔隙比大、强度低、固结速度慢等特点,在上部构筑物施工完毕后通常会产生较大的竖向沉降和侧向变形,且这一沉降变形过程维持较长的时间,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结束,如此长时间的沉降变形过程将严重影响建在其上的构筑物的自身安全及其使用效果,有必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现有的软土地基加固型式,主要为微型桩加固,桩身直径不大于300mm,一般按复合地基设计,地基土和桩共同承担构筑物的荷载。

但是,对上覆软弱土层、下卧基岩的地质条件,在构筑物的荷载作用下,仍会发生一定量的不均匀沉降,严重时甚至会对构筑物造成破坏;因此,可做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本申请提供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本申请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包括若干插入至软土地基内的基桩以及设置于基桩顶部的承载板,每个所述基桩中部均开设有沿基桩长度方向延伸的、并且开口朝上布置的方形插槽,每个所述基桩外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圆形滑孔,并且每个所述圆形滑孔均延伸至方形插槽内;每个所述圆形滑孔内均滑动嵌设有呈球体结构的抗沉降块,并且每个所述圆形滑孔两端均固设有用于防止抗沉降块滑动脱离圆形滑孔的止挡圈;每个所述方形插槽内均设有与其相插接适配的方形立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基桩插入至软土地基内的过程中时,抗沉降块因受到软土地基的压迫而缩入至圆形滑孔内,以减小基桩插入至软土地基内的过程中的阻力;当基桩完全插入至软土地基内时,方形立柱的底端能够依次与位于相同基桩上的抗沉降块相抵接,并推动位于相同基桩上的抗沉降块依次滑动伸出基桩的外周面,使得基桩与软土地基的接触面积增大,以提高基桩的承载力,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

优选的,每个所述止挡圈均为圆环体结构,位于相同圆形滑孔内的两个止挡圈在相互靠近一端的内径边缘均设置成与抗沉降块相吻合的弧形面,并且所述止挡圈两端面的间距与抗沉降块的半径之和等于基桩内径与外径的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方形立柱推动位于相同基桩上的抗沉降块依次滑动伸出基桩的外周面时,抗沉降块的外表面与位于外侧的止挡圈的弧形面相贴合,使得抗沉降块伸出基桩外周面的部分最大化,以使得最大程度发挥抗沉降块的抗沉降功能。

优选的,每个所述方形立柱底端的边缘均设置成斜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斜角能够便于通过斜角所形成的倾斜面推动抗沉降块依次滑动伸出基桩的外周面。

优选的,每个所述抗沉降块上均开设有若干呈直线延伸的排水孔,并且每个所述排水孔均穿过抗沉降块的中心;每个所述方形立柱中部均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抽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软土地基内的水分由排水孔流入方形插槽内时,通过利用外部的供压设备能够将水分抽送至地面上,降低土体的含水量,以提高土体的强度。

优选的,每个所述抗沉降块上均开设有三个呈直线延伸的排水孔,并且每个所述排水孔均与另外两个相互垂直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个排水孔均匀分布能够使得抗沉降块的整体结构强度增加。

优选的,每个所述基桩底部均设有用于实时检测基桩沉降程度的位移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移传感器与外接的计算机端电性相连,能够用于实时检测基桩沉降程度,即,检测基桩是否发生沉降。

优选的,每个所述基桩外周面的顶部均一体成型有抗沉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沉降板能够使得基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

优选的,所述承载板顶面设有若干钢筋连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造于承载板上的构筑物能够通过钢筋连接件加强与承载板之间的连接,使得承载板与构筑物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结构,提高构筑物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在基桩插入至软土地基内的过程中时,抗沉降块因受到软土地基的压迫而缩入至圆形滑孔内,以减小基桩插入至软土地基内的过程中的阻力;

2、当基桩完全插入至软土地基内时,方形立柱的底端能够依次与位于相同基桩上的抗沉降块相抵接,并推动位于相同基桩上的抗沉降块依次滑动伸出基桩的外周面,使得基桩与软土地基的接触面积增大,以提高基桩的承载力,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

3、当方形立柱推动位于相同基桩上的抗沉降块依次滑动伸出基桩的外周面时,抗沉降块的外表面与位于外侧的止挡圈的弧形面相贴合,使得抗沉降块伸出基桩外周面的部分最大化,以使得最大程度发挥抗沉降块的抗沉降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方形立柱未插入方形插槽内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方形立柱完全插入方形插槽内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基桩;11、方形插槽;12、圆形滑孔;2、承载板;3、抗沉降块;31、排水孔;4、止挡圈;41、弧形面;5、方形立柱;51、抽水孔;52、斜角;6、位移传感器;7、抗沉降板;8、钢筋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软土地基处理结构。

参照图1,软土地基处理结构包括若干呈竖向布置的基桩1以及承载板2,其中,基桩1的横截面呈方形结构,基桩1呈均匀分布,并且每个基桩1均插入至软土地基内,承载板2设置在基桩1的顶端,承载板2用于支撑构筑物,使得构筑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同时,基桩1能够对承载板2形成支撑作用,进一步地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

参照图1、2,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基桩1外周面的顶部均一体成型有呈矩形板状体结构的抗沉降板7,抗沉降板7能够使得基桩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进一步地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基桩1的中部均开设有沿基桩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形插槽11,并且每个方形插槽11的底端均为密闭状态,每个方形插槽11的顶端均为开口状态;每个基桩1的外周面上均开设有若干呈均匀分布的圆形滑孔12,每个圆形滑孔12的延伸方向均与基桩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布置,并且每个圆形滑孔12均延伸至方形插槽11内。

参照图2、3,每个圆形滑孔12内均嵌设有一抗沉降块3,其中,每个抗沉降块3均呈球体结构,并且每个抗沉降块3的直径与圆形滑孔12的内径相等,使得每个抗沉降块3均能够在相对应的圆形滑孔12内滑动;每个圆形滑孔12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一止挡圈4,止挡圈4能够用于对抗沉降块3形成拦截作用,以防止抗沉降块3滑动脱离圆形滑孔12。

每个方形插槽11内均设有一方形立柱5,并且方形立柱5的外轮廓与方形插槽11的内轮廓相吻合,使得每个方形立柱5均能够由上至下地插入至相对应的方形插槽11中。

参照图4,在基桩1插入至软土地基内的过程中时,抗沉降块3因受到软土地基的压迫而缩入至圆形滑孔12内,此时,部分的抗沉降块3缩入至方形插槽11内;当基桩1完全插入至软土地基内时,通过将方形立柱5由上至下地插入方形插槽11中,此时,方形立柱5的底端能够依次与位于相同基桩1上的抗沉降块3相抵接,并推动位于相同基桩1上的抗沉降块3依次滑动伸出基桩1的外周面,使得基桩1与软土地基的接触面积增大,以提高基桩1的承载力,进一步地降低构筑物发生沉降的可能性。

参照图2、3,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止挡圈4均为圆环体结构,其中,位于相同的圆形滑孔12内的两个止挡圈4之间,两者在相互靠近一端的内径边缘均设置成弧形面41,并且弧形面41与抗沉降块3的外表面相吻合;每个止挡圈4的两个端面的间距与抗沉降块3的半径之和等于基桩1内径与外径的间距;当方形立柱5推动位于相同基桩1上的抗沉降块3依次滑动伸出基桩1的外周面时,抗沉降块3的外表面与位于外侧的止挡圈4的弧形面41相贴合,使得抗沉降块3伸出基桩1外周面的部分最大化,以使得最大程度发挥抗沉降块3的抗沉降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方形立柱5底端的边缘均设置成斜角52,使得每个方形立柱5的底端均形成倾斜面,以便于通过倾斜面推动抗沉降块3依次滑动伸出基桩1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抗沉降块3上均开设有三个呈直线延伸的排水孔31,每个进水孔均穿过抗沉降块3的中心,并且三个排水孔31之间,每个排水孔31均与另外两个相互垂直布置,即,三个排水孔31分别呈x轴、y轴、z轴延伸,并且三个排水均穿过抗沉降块3的中心;每个方形立柱5的中部均开设有一抽水孔51,抽水孔51沿方形立柱5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抽水孔51的两端分别延伸贯穿方形立柱5的两端;当软土地基内的水分由排水孔31流入方形插槽11内时,通过利用外部的供压设备能够将水分抽送至地面上,降低土体的含水量,以提高土体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基桩1的底部均安装固定有一位移传感器6,并且位移传感器6与计算机端电性相连,以用于实时检测基桩1沉降程度,即,检测基桩1是否发生沉降。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承载板2的顶面设有若干钢筋连接件8,建造于承载板2上的构筑物能够通过钢筋连接件8加强与承载板2之间的连接,使得承载板2与构筑物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整体结构,提高构筑物的安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