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05780发布日期:2021-07-09 12:5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


背景技术:

2.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多个方面,包括雨水收集、过滤、存储、重金属吸附、涵养等多个系统。现有专利技术也都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如以下专利技术侧重于雨水收集方面的创新工作:专利城市道路雨水调蓄系统cn206128250u在中央绿化带底部设置蓄水池,行车道设置排水管;专利道路雨水渗滤装置cn204059138u和专利道路雨水渗滤装置及道路雨水渗滤装置的制造方法cn104032644a,通过埋置在绿化带下的颗粒过水通道过滤雨水,使雨水渗入绿化带;专利景观带滞蓄滤排导系统cn205848070u,通过植被层滞渗雨水,削减城市雨水径流;专利生态路工程系统cn104988825a采用多孔沥青路面实现了对雨水的收集和植被涵养;专利一种车行道隔离带用集雨式综合绿化带cn204455759u利用车行道坡度收集雨水涵养绿化带植被;专利一种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cn103233433a利用落雨篦子、集水井和盲沟灌溉网络组成雨水收集回用涵养植被系统;专利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植被的分流调蓄系统cn206793216u利用集水槽和碎石过滤系统收集雨水涵养车行到绿化植被。专利一种城市道路专用快速排水与灌溉系统cn106087648b利用设置在道路侧分带中的渗蓄水罐收集雨水;专利一种路面不透水道路的渗水结构以及改造方法cn105507113b利用开有渗水孔的渗水管将雨水导入渗水沟来提高道路雨水渗水总量,进而提高地下涵养水量。
3.雨水利用的初期处理方面现有专利多采用过滤方式,部分专利采用了重金属吸附方法或者缓释混凝剂的方式,例如:专利一种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cn107503263a和专利一种多模块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绿化带的城市道路cn207727376u利用设置在机动车道下方的锥形槽收集雨水,同时设置了雨水过滤层和重金属离子吸附层多个模块,实现了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净化及涵养植被。专利多功能蓄水排水及涵养草坪的城市生态路面cn207597185u,通过设置雨水收集井和调蓄储水池和重金属离子吸附实现雨水涵养草坪;专利用于道路初期雨水收集与处理的装置cn208121939u设置了集水井和渗水井并利用缓释混凝剂对雨水进行初期处理便于利用。对雨水进行初期处理便于绿化利用是多数专利技术普遍采用的方法。
4.但是上述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工程施工复杂,其中蓄水池雨水利用多采用自动喷灌系统或者利用控制系统抽取雨水灌溉绿化,该系统需要接入电网或者增设发电系统如太阳能发电存储系统提供动力,系统庞杂,维护不便,造价高,不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功能多样且造价低的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解决了传统雨水收集系统造价高的问题。
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包括位于沉淀池、蓄水池、多孔高含水通道;
7.所述蓄水池上方设有土层,所述土层上方植有绿化植被,且土层与绿化植被层之间设有浸润线,所述土层内埋设有沿着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多个多孔高含水通道,所述蓄水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通过过滤层连通;
8.所述沉淀池上端部通过绿化带落雨篦子与地面连通,所述沉淀池从上到下设有多处渗流孔,沿着水平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渗流孔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底端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顶端穿过浸润线并位于绿化植被下方。
9.优选地,所述沉淀池与多孔高含水通道均位于坡道与人行道之间,且所述沉淀池靠近坡道。
10.优选地,所述坡道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有路肩石,所述路肩石上端设有路肩石落雨篦子。
11.优选地,所述过滤层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中下部,过滤层进水口连接沉淀池,过滤层出水口连接蓄水池,所述过滤层进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过滤层出水口高度。
12.优选地,所述蓄水池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一旁侧,所述沉淀池的另一旁侧设有雨水管网,所述雨水管网与所述沉淀池通过雨水溢流通道连通。
13.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抽升装置、抽升管道及抽水口,所述抽升装置位于所述蓄水池内,所述抽水口伸出地面,所述抽水口与所述抽升装置之间通过抽升管道连通。
14.优选地,所述过滤层纵截面为l型。
15.优选地,所述沉淀池顶端设有雨水检查井。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包括位于沉淀池、蓄水池、多孔高含水通道;蓄水池上方设有土层,土层上方植有绿化植被,且土层与绿化植被层之间设有浸润线,土层内埋设有沿着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多个多孔高含水通道,蓄水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过滤层连通;沉淀池上端部通过绿化带落雨篦子与地面连通,沉淀池从上到下设有多处渗流孔,沿着水平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一端与渗流孔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底端与蓄水池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顶端穿过浸润线并位于绿化植被下方。利用高含水层和毛细现象维持涵养土壤的浸润线以滋养道路两侧绿化植被,同时改造现有雨水管道规范做法形成雨水溢流和过滤方案,在缺水季节,利用毛细现象保持多孔含水管道的高浸润线,使绿化植被土壤保持良好的墒情,节约了造价。
17.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的主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的俯视图。
20.附图标记说明:坡道1,路肩石2,路肩石落雨篦子3,沉淀池4,盖板5,溢流孔6,雨水溢流通道7,雨水管网8,绿化带落雨篦子9,渗流孔10,多孔高含水通道11,过滤层进水口12,过滤层13,蓄水池14,抽升装置15,抽升管道16,抽水口17,高含水层18,下土层19,中土层
20,上土层21,浸润线22,绿化植被23,人行道24,雨水检查井25,雨水管网干管26。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包括位于沉淀池、蓄水池、多孔高含水通道;
25.所述蓄水池上方设有土层,所述土层上方植有绿化植被,且土层与绿化植被层之间设有浸润线,所述土层内埋设有沿着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多个多孔高含水通道,所述蓄水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通过过滤层连通;
26.所述沉淀池上端部通过绿化带落雨篦子与地面连通,所述沉淀池从上到下设有多处渗流孔,沿着水平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渗流孔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底端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顶端穿过浸润线并位于绿化植被下方。
27.利用高含水层和毛细现象维持涵养土壤的浸润线以滋养道路两侧绿化植被,同时改造现有雨水管道规范做法形成雨水溢流和过滤方案,节约了造价。具体地,利用多孔高含水管道将蓄水池和沉淀池与绿化土壤直接相连,在缺水季节,利用毛细现象保持多孔含水管道的高浸润线,使绿化植被土壤保持良好的墒情;利用现存规范的排水沟槽做小幅度改造,形成雨水沉淀、过滤、溢流和收集系统。
28.如图1和图2所示,系统具体部件包括:坡道1、路肩石2、路肩石落雨篦子3、沉淀池4、盖板5、溢流孔6、雨水溢流通道7、雨水管网8、绿化带落雨篦子9、渗流孔10、多孔高含水通道11、过滤层进水口12、过滤层13、蓄水池14、抽升装置15、抽升管道16、抽水口17、高含水层18、下土层19、中土层20、上土层21、浸润线22、绿化植被23、人行道24、雨水检查井25及雨水管网干管26。雨水落进绿化植被23后,沿着地面流至绿化带落雨篦子9后进入到沉淀池4,沉淀池对雨水进行沉淀,随着沉淀后的水面慢慢升高至过滤层13的过滤层进水口12处,过滤水会慢慢过滤纸蓄水池内,过滤速度不快。随着过滤水的水面继续上涨至水平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11后,多孔高含水通道11会吸水并散发至土层内。土层包括三层,相应土层内都可以设置一个多孔高含水通道11,这样从下到上就有含水程度不同的多层结构,最下层为
高含水层18,上面依次为下土层19、中土层20及上土层21。
29.优势如下:
30.1)现有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专利技术方案中蓄水池雨水利用多采用自动喷灌系统或者利用控制系统抽取雨水灌溉绿化,该系统需要接入电网或者增设发电系统如太阳能发电存储系统提供动力。本专利在沉淀池上方和蓄水池中设置了多孔高含水管道直通绿化带土层,利用毛细现象使道路绿化带土壤保持合理的墒情,减少了自动喷灌系统,节约了运营维护成本。
31.2)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其造价往往比较高。本专利对现有规范关于雨水排水的做法进行了小幅度的改造,以排水沟槽改造为起点,增加了沉淀区、雨水过滤系统、雨水存储系统和溢流系统,以最小的改造成本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32.优选的方案,所述蓄水池14位于所述沉淀池4的一旁侧,所述沉淀池4的另一旁侧设有雨水管网8,所述雨水管网8与所述沉淀池4通过雨水溢流通道7连通。当沉淀池4雨水过多时,水面涨到溢流孔6的位置高度时,就会通过雨水溢流通道7溢流至雨水管网8,防止沉淀池4灌满。
33.优选的方案,所述系统还包括抽升装置15、抽升管道16及抽水口17,所述抽升装置15位于所述蓄水池14内,所述抽水口17伸出地面,所述抽水口16与所述抽升装置15之间通过抽升管道16连通。当蓄水池14水位过高时,通过抽水装置15将水抽出。
34.优选的方案,所述沉淀池4顶端设有雨水检查井25。沉淀池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不同地方的水绿化带落雨篦子9流入雨水管网干管26,然后通过雨水管网干管26最后流入到沉淀池4内。
3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涵养系统,包括位于沉淀池、蓄水池、多孔高含水通道;蓄水池上方设有土层,土层上方植有绿化植被,且土层与绿化植被层之间设有浸润线,土层内埋设有沿着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多个多孔高含水通道,蓄水池与沉淀池之间通过过滤层连通;沉淀池上端部通过绿化带落雨篦子与地面连通,沉淀池从上到下设有多处渗流孔,沿着水平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一端与渗流孔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底端与蓄水池连通,沿着竖直方向布置的多孔高含水通道的顶端穿过浸润线并位于绿化植被下方。利用高含水层和毛细现象维持涵养土壤的浸润线以滋养道路两侧绿化植被,同时改造现有雨水管道规范做法形成雨水溢流和过滤方案,在缺水季节,利用毛细现象保持多孔含水管道的高浸润线,使绿化植被土壤保持良好的墒情,节约了造价。
36.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