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疏浚工程的竹桁架围埝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8057发布日期:2021-05-04 11:00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疏浚工程的竹桁架围埝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疏浚施工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疏浚工程的竹桁架围埝结构。



背景技术:

在疏浚工程中,在吹填造地施工中存在着施工区易回淤、吹填区沉降量大、吹填标高难确定、流失严重等诸多难题。吹填过程中的流失量控制是决定项目利润的重要指标,因此,如何降低流失量成为增加利润点的关键所在。

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拦污屏围埝设施来降低排水泥浆的浓度,其原理是:1、通过反滤材料的过滤作用分离泥水;2、拦污屏围埝避免水流集中冲刷,减缓泄水口附近的流速,加速泥浆沉淀;3、不触底式拦污屏围埝使高浓度泥浆在水底流动,低浓度泥浆被滤布过滤,高密度泥浆经充分沉淀后从滤布下方流动至溢流堰被阻挡,清水从上方流出。通过在吹填区域设置拦污屏围埝设施,让吹填土方留在吹填区内能够有效地控制疏浚土的流失,减少吹填区吹填流失量。

现有技术中的拦污屏围埝结构复杂、成本高,不便于施工。另一方面,随着工程项目的进行,拦污屏围埝设施通常需要在不同的项目现场之间进行转移和拆装,现有的拦泥屏围埝设施由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操作的繁琐性导致不利于进行上述转移和拆装操作,影响项目的进程,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搭建施工、拆装快速、便于转移的用于疏浚工程的竹桁架围埝结构,降低项目的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疏浚工程的竹桁架围埝结构包括外侧桁架、中间桁架和内侧桁架,三者平行设置;外侧桁架包括沿围埝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外侧立柱,在外侧立柱的中上部绑扎固定有外侧横杆,中间桁架包括沿围埝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中间立柱,在中间立柱的中上部绑扎固定有中间横杆,内侧桁架包括沿围埝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内侧立柱,在内侧立柱的中上部绑扎固定有内侧横杆;在外侧立柱、中间立柱和内侧立柱三者的中部之间绑扎固定有下部连接杆,在中间立柱和内侧立柱两者的顶部之间绑扎固定有上部连接杆;还包括斜支撑杆,斜支撑杆的中上部与外侧立柱、中间立柱和内侧立柱在相交的位置绑扎固定;外侧立柱、中间立柱、内侧立柱和斜支撑杆的下端均插入水底的淤泥层内;在内侧桁架的内侧绑扎固定有荆笆,在荆笆的内侧绑扎固定有编织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用于疏浚工程的竹桁架围埝结构,与现有的拦污屏围埝设施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围埝结构的主体部分采用毛竹竹竿搭建制成,令围埝结构轻质化,降低了围埝施工的劳动强度。通过令围埝结构的主体部分由三排立柱、上下两层连接杆以及斜支撑杆构成,保证了围埝结构的整体强度,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击。通过令构成围埝结构主体部分的各毛竹竹竿之间绑扎固定,因此整个竹桁架围埝便于搭建施工,并且能够进行快速搭建和快速拆解。通过在内侧桁架的内侧安装荆笆和编织布,实现了对泥浆中泥水成分的高效分离,令泥浆被编织布过滤,有效地控制了疏浚土的流失,减少了吹填区的吹填流失量。由于整个竹桁架围埝结构相比于现有的围埝结构更加轻质化,因此本围埝结构便于在拆解后转移至下一项目现场进行施工,提升项目物资的周转率,降低了施工成本,提升了项目的效益。

优选地:荆笆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纵向笆条和多个并列设置的横向笆条,各纵向笆条与各横向笆条在交叉的位置固定连接。

优选地:编织布采用压条压持在荆笆上,压条与荆笆之间绑扎固定。

优选地:相邻的外侧立柱之间、相邻的中间立柱之间、相邻的内侧立柱之间均等间距设置,该间距为0.8~1.2m。

优选地:外侧桁架与中间桁架之间、中间桁架与内侧桁架之间的距离相等,该距离为1.2~1.8m。

优选地:构成外侧立柱、中间立柱和内侧立柱的毛竹竹竿根部直径为10.0~15.0cm、总长度为8.0~9.0m;各毛竹竹竿的下端插入淤泥层内之后,其位于淤泥层上方的有效标高大于6.0m。

优选地:纵向笆条与横向笆条均为竹片,在交叉的位置采用钉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优选地:荆笆和编织布的底部边缘延伸至水体与淤泥层的交界面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荆笆与编织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淤泥层;2、外侧立柱;3、中间立柱;4、内侧立柱;5、斜支撑杆;6、水体;7、外侧横杆;8、下部连接杆;9、中间横杆;10、上部连接杆;11、编织布;12、内侧横杆;13、荆笆;13-1、纵向笆条;13-2、横向笆条;14、压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疏浚工程的竹桁架围埝结构包括外侧桁架、中间桁架和内侧桁架,三者平行设置。外中内三层竹桁架构成了墙体结构,该墙体结构在吹填水域沿着设定的路线延伸,自身构成闭环或者与吹填区域的围堰构成闭环,吹填施工时,将泥浆吹填进入上述吹填区域,令泥浆得到过滤,将泥沙截留在吹填区域内部,令清水外排。

外侧桁架包括沿围埝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外侧立柱2,在外侧立柱2的中上部绑扎固定有外侧横杆7,外侧横杆7用于将各外侧立柱2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形成完整的外侧桁架。具体地,各外侧立柱2的下端插入水底的淤泥层内,处于稳定的直立状态,各外侧横杆7横置并采用金属绑丝与各外侧立柱2在交叉的位置绑扎固定。为了保证形成的外侧桁架的结构强度,可以将外侧横杆7设置为多组。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外侧立柱2之间等间距设置,该间距为0.8~1.2m,优选为1.0m。

中间桁架包括沿围埝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中间立柱3,在中间立柱3的中上部绑扎固定有中间横杆9,中间横杆9用于将各中间立柱3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形成完整的中间桁架。具体地,各中间立柱3的下端插入水底的淤泥层内,处于稳定的直立状态,各中间横杆9横置并采用金属绑丝与各中间立柱3的在交叉的位置绑扎固定。为了保证形成的中间桁架的结构强度,可以将中间横杆9设置为多组。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中间立柱3之间等间距设置,该间距为0.8~1.2m,优选为1.0m。

内侧桁架包括沿围埝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内侧立柱4,在内侧立柱4的中上部绑扎固定有内侧横杆12,内侧横杆12用于将各内侧立柱4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形成完整的中间桁架。具体地,各内侧立柱4的下端插入水底的淤泥层内,处于稳定的直立状态,各内侧横杆12横置并采用金属绑丝与各内侧立柱4的在交叉的位置绑扎固定。为了保证形成的中间桁架的结构强度,可以将内侧横杆12设置为多组。

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内侧立柱4之间等间距设置,该间距为0.8~1.2m,优选为1.0m。

本实施例中,外侧桁架与中间桁架之间、中间桁架与内侧桁架之间的距离相等,该距离为1.2~1.8m,优选为1.5m。

在外侧立柱2、中间立柱3和内侧立柱4三者的中部之间绑扎固定有下部连接杆8,在中间立柱3和内侧立柱4两者的顶部之间绑扎固定有上部连接杆10。

下部连接杆8与上部连接杆10将外侧桁架、中间桁架和内侧桁架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立体式的框架结构,也就是构成了前述的墙体结构,三层结构的设计保证了整个竹桁架围埝的结构强度,能够抵抗更强水流的冲击作用。具体地,下部连接杆8和上部连接杆10均横置,在与相应立柱交叉的位置采用金属绑丝绑扎固定。

还包括斜支撑杆5,斜支撑杆5的中上部与外侧立柱2、中间立柱3和内侧立柱4在相交的位置绑扎固定。如图中所示,各斜支撑杆5进一步将外侧桁架、中间桁架和内侧桁架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从外侧对前述墙体结构进行支护,因此进一步提升了竹桁架围埝的结构强度以及抵抗水流冲击的能力。具体地,斜支撑杆5斜向穿过前述墙体结构,在与相应立柱交叉的位置采用金属绑丝绑扎固定。

斜支撑杆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0~50°,优选为45°。

各外侧立柱2、各中间立柱3、各内侧立柱4和各斜支撑杆5的下端均插入水底的淤泥层1内。如图1中所示,吹填区域大致划分为上方的水体6和位于下方的淤泥层1,当然更细致的划分可以将淤泥层1进一步分为上方的低密度淤泥层和下方的高密度淤泥层,可以想到的是,各立柱和支撑杆5的下端需要插入到高密度淤泥层内的足够深度,才能够保证整个竹桁架围埝结构的整体强度。

各外侧立柱2、各中间立柱3、各内侧立柱4、各斜支撑杆5、各下部连接杆8和各上部连接杆10均为毛竹竹竿,本实施例中,构成外侧立柱2、中间立柱3和内侧立柱4的毛竹竹竿根部直径为10.0~15.0cm、优选为13cm,总长度为8.0~9.0m,优选为8.5m。作为立柱的各毛竹竹竿的下端插入淤泥层1内之后,其位于淤泥层1上方的有效标高应大于6.0m,设定足够的标高目的是满足吹填区域内的水位要求,令搭建得到的围埝结构满足最大水位的要求。

通过限定作为立柱的毛竹竹竿的尺寸,保证立柱的支撑强度以及围埝的最终效果,其它的支撑杆和连接杆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可以对直径和长度适当放宽要求。

在内侧桁架的内侧绑扎固定有荆笆13,在荆笆13的内侧绑扎固定有编织布11。荆笆13是成片状的,因此绑扎固定到内侧桁架的内侧时,逐片拼接形成完整的荆笆垫层,该荆笆垫层用于安装编织布11,对编织布11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编织布11是成卷状的,在荆笆垫层的内侧连续放卷并固定,形成了过滤层。

如图2中所示,荆笆13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纵向笆条13-1和多个并列设置的横向笆条13-2,各纵向笆条13-1与各横向笆条13-2在交叉的位置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纵向笆条13-1与横向笆条13-2均为竹片(也就是将完整的毛竹竹竿沿长度方向劈开成为多片得到),在交叉的位置采用钉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编织布11采用压条14压持在荆笆13上,压条14与荆笆13之间采用金属绑丝进行绑扎固定,压条14可以为与纵向笆条13-1和横向笆条13-2结构相同的竹片制作。

如图1中所示,荆笆13和编织布11的底部边缘延伸至水体1与淤泥层1的交界面以下,也就是说荆笆13和编织布11的底部边缘应延伸至淤泥层1的低密度淤泥层以下,这样上方的水体6与表层的低密度淤泥在由吹填区域通过本围埝结构外流时,得到编织布11的过滤,泥沙成分留在吹填区域内。

本竹桁架围埝结构的施工方式:

施工步骤包括“材料进场→打设毛竹桩→横杆、斜撑的绑扎→外铺荆笆、编织布→施工完毕”,具体地:先将毛竹竹竿、荆笆13、编织布11以及绑丝等耗材输送至施工现场,之后采用打插设施沿着围埝的施工路径对外侧立柱2、中间立柱3和内侧立柱4进行打插施工,令各立柱稳定地插入淤泥层1内,之后在立柱上绑扎固定外侧横杆7、中间横杆9、内侧横杆12、下部连接杆8和上部连接杆10,并从外侧绑扎固定斜支撑杆5,之后在内侧桁架的内侧绑扎固定荆笆13,之后在荆笆13上采用压条14和绑丝铺装安装编织布1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