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锚式桩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76322发布日期:2021-06-22 15:45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锚式桩基础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桩基础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锚式桩基础。



背景技术:

桩基础是一种承载能力高、适用范围广、历史久远的基础形式。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桩基的类型、工艺、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应用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港口、桥梁等工程中。

公开号为cn20713072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锚式桩基础,包括预应力装插件、上锚板、锚固件、斜锚、下锚板和支腿,锚固件的一端安装有预应力装插件,锚固件上锚板的中间位置上的固定孔b以及下锚板,上锚板与下锚板之间的锚固件的周围被外护管包覆,外护管的一端与上锚板相连接,外护管的另一端与下锚板连接,上锚板与下锚板之间设置有支腿支腿将锚固件固定,且支腿一端将下锚板穿透,固定孔b的周围均匀设置有固定孔a,斜锚一端穿过固定孔a均匀分布在下锚板的周围,斜锚另一端与上锚板上的预应力装插件连接。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遭遇台风等天气状况时,上述桩基础承受拔力,容易造成桩基础脱离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桩基础的抗拔力,本申请提供一种锚式桩基础。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锚式桩基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锚式桩基础,包括承台以及若干设置在所述承台底部的锚接杆,所述锚接杆呈竖直设置,所述锚接杆的侧壁设置有若干个倒钩件,若干所述倒钩件沿所述锚接杆的轴线呈圆形阵列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工作人员先将锚接杆夯击到预设的施工地点,然后将锚接杆的顶部与承台的底部固定连接,完成对锚式桩基础的安装工作,当承台受到拔力时,承台带动锚接杆向上移动,此时锚接杆上固定的倒钩件钩住地下物质,从而产生了与拔力相反的反作用力,有利于提高桩基础的抗拔力。

可选的,所述倒钩件包括倒钩杆,所述倒钩杆包括倒钩部以及插接部,所述倒钩部端与所述插接部的端部固定连接,且所述倒钩部与所述插接部之间形成一范围在75°到90°之间的夹角,所述锚接杆的侧壁对应开设有供所述插接部插入的凹槽,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倒钩部固定连接处与所述凹槽的两槽壁通过一转杆转动连接,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凹槽插接,且所述插接部可在所述凹槽内摆动,当所插接部摆动时,所述插接部带动所述倒钩部沿朝向或远离所述锚接杆侧壁的方向摆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工作人员将锚接杆夯击到施工地点,使得锚接杆带动倒钩杆向下插入地面,此时地面挤压倒钩杆的倒钩部,使得倒钩部绕着转杆朝向锚接杆的侧壁摆动,从而完成安装;在桩基础受到拔力时,锚接杆带动倒钩杆向上移动,此时倒钩杆的倒钩部与地下物质接触并向远离锚接杆侧壁的方向摆动,此时倒钩部带动插接部摆动,使得插接部与凹槽的槽部卡接,从而使得插接部带动倒钩部产生与拔力相反的反作用力,有利于改善桩基础在受到拔力时容易脱离的情况。

可选的,所述插接部远离所述倒钩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凹槽包括连接子槽以及限位子槽,所述插接部与所述连接子槽插接,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子槽插接,且所限位块的宽度大于所述插接部的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块的设置,可以减少插接部在摆动时脱离凹槽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提高插接部与凹槽摆动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插接部的侧壁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插接部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弹力方向与所述插接部的摆动方向相同,当所述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插接部的侧壁与所述弹簧的侧壁抵接,且所述倒钩部位于与所述锚接杆侧壁远离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完成时,地下物质挤压倒钩部朝向锚接杆移动,并使得倒钩部带动插接部挤压弹簧,此时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插接部带动倒钩部朝向远离锚接杆侧壁的一侧摆动,从而增大了倒钩部的倒钩面积,有利于提高锚接杆锚接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倒钩杆的侧壁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包括第一子杆以及第二子杆,所述第一子杆的一端与所述倒钩杆的倒钩部侧壁铰接,所述第一子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子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子杆远离所述第一子杆的一端与所述锚接杆的侧壁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倒钩部朝远离锚接杆侧壁的一侧移动时,倒钩部带动第一子杆转动并带动第二子杆转动,当第一子杆与第二子杆转动至一条直线上时,第一子杆与第二子杆一起作用限制倒钩部继续远离锚接杆的侧壁,有利于提高倒钩杆与锚接杆连接的牢固性。

可选的,所述锚接杆的上端固定设置有锚接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锚接板的设置,增大了锚接杆的支撑面积,有利于提高锚接杆支撑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锚接板朝向所述锚接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斜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杆的设置,进一步增大了锚接杆的支撑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锚接杆支撑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锚接杆的底端设置有尖刺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尖刺部的设置,减小了锚接杆的端部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将锚接杆夯击入地面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安装时,工作人员夯击锚接杆远离尖刺部的一端,从而将锚接杆安装至预设的施工地点,然后将锚接杆的顶部与承台的底部固定连接,此时地下物质挤压倒钩杆的倒钩部朝向锚接杆侧壁一侧摆动并带动插接部摆动并压缩弹簧,当锚接杆受到拔力时,锚接杆带动倒钩杆向上移动,此时倒钩杆的倒钩部在地下物质的挤压以及弹簧弹力的作用力下朝向远离远离锚接杆侧壁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倒钩部带动插接部摆动并与凹槽的侧壁抵接,使得倒钩部与地下物质抵紧并产生与拔力相反的反作用力,有利于提高桩基础的抗拔力;

2.锚接板以及锚接杆的设置,都增大了锚接杆的支撑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锚接杆支撑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一种锚式桩基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一种锚式桩基础隐藏承台后,单个锚接杆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承台;2、锚接杆;21、尖刺部;3、倒钩杆;31、倒钩部;32、插接部;4、锚接板;5、斜杆;6、凹槽;61、连接子槽;62、限位子槽;7、限位块;8、弹簧;9、第一子杆;10、第二子杆;11、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锚式桩基础。参照图1,一种锚式桩基础包括承台1,承台1的底部设置有若干呈竖直设置的锚接杆2,锚接杆2的底端呈一体设置有便于工作人员安装的尖刺部21。锚接杆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若干根倒钩杆3,在本实施例中,倒钩杆3的数量设置为三根,且三根倒钩杆3的沿锚接杆2的中轴线呈圆形阵列设置。锚接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呈水平设置的锚接板4,且锚接板4的顶端与承台1的底部固定连接,锚接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斜杆5。具体的,斜杆5沿锚接板4底部一侧朝向远离锚接板4一侧呈倾斜向外设置。锚接板4安装时,工作人员将锚接杆2夯击至预设的施工地点,然后将锚接杆2与承台1固定连接,从而完成安装。在承台1收到拔力时,承台1带动锚接杆2并带动倒钩杆3向上移动,此时倒钩杆3钩住地下物质并产生与拔力相反的反作用力,有利于提高桩基础的抗拔力。锚接板4以及斜杆5的设置,增大了锚接杆2与地面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了锚接杆2支撑的稳定性。

参照图2,倒钩杆3包括倒钩部31以及插接部32,倒钩部31的一端与插接部32的端部固定连接,且倒钩部31与插接部32之间形成一范围在75°到90°之间的夹角a,优选的,夹角a设置为90°,这样可以使倒钩部31与插接部32形成截面为倒钩状的倒钩杆3。锚接杆2的侧壁对应开设有供插接部32插入的凹槽6,插接部32与凹槽6插接,且插接部32与倒钩部31连接的一端与凹槽6的侧壁通过一转杆11转动连接,凹槽6的内部具有足够供插接部32在竖直方向上进行摆动的空间。安装时,工作人员将锚接杆2夯击到施工地点,使得锚接杆2带动倒钩杆3向下插入地面,此时地面挤压倒钩杆3的倒钩部31,使得倒钩部31朝向锚接杆2的侧壁摆动,从而完成安装。在锚接杆2受到拔力时,锚接杆2带动倒钩杆3向上移动,此时倒钩部31与地下物质抵接并向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方向移动,使得倒钩部31带动摆动部摆动,使得摆动部的侧壁与凹槽6的槽部抵接,此时摆动部限制倒钩部31继续向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方向移动,使得倒钩部31与地下物质卡接并产生与拔力相反的反作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锚接杆2的抗拔力。

具体的,为了提高插接部32与凹槽6摆动的稳定性,插接部32远离倒钩部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且限位块7的宽度大于插接部32的宽度。凹槽6包括连接子槽61以及限位子槽62,连接子槽61的一侧贯穿锚接杆2的侧壁,连接子槽61的另一侧与限位子槽62的侧壁相连通。其中,插接部32与连接子部插接,限位部与限位子槽62插接。限位块7与连接子槽61的配合使用,有利于插接部32保持在凹槽6内。

更具体的,插接部32的侧壁设置有弹簧8,弹簧8的一端与插接部32的侧壁固定连接,弹簧8的另一端与凹槽6的槽壁固定连接,且弹簧8的弹力方向与插接部32的摆动方向相同。当弹簧8处于自然状态时,插接部32的侧壁与凹槽6的槽壁抵接,且倒钩部31位于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位置上。这样设置,使得锚接杆2在安装时带动倒钩杆3朝下移动,此时地面挤压倒钩部31带动插接部32摆动并挤压弹簧8,使得弹簧8处于压紧状态。当锚接杆2受到拔力时,锚接杆2带动倒钩杆3向上移动,此时在弹簧8弹力的作用以及地下物质的挤压下,倒钩部31朝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一侧摆动,使得倒钩部31与地下物质卡接并产生与拔力相反的反作用力。弹簧8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锚接杆2锚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2,倒钩杆3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增加倒钩杆3牢固性的加强杆,具体的,加强杆包括第一子杆9以及第二子杆10,第一子杆9的一端与倒钩杆3的倒钩部31侧壁铰接,使得第一子杆9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转动,第一子杆9的另一端与第二子杆10的一端铰接,使得第二子杆10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转动,第二子杆10远离第一子杆9的一端与锚接杆2的侧壁铰接。当倒钩杆3的倒钩部31位于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最远处时,第一子杆9与第二子杆10在长度方向上呈一条直线。这样设置,使得倒钩杆3的倒钩部31朝远离锚接杆2侧壁一侧移动时,倒钩部31带动第一子杆9并带动第二子杆10转动,直至第一子杆9与第二子杆10呈一条直线,此时第一子杆9与第二子杆10配合限制倒钩部31继续朝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方向移动,有利于提高倒钩部31与锚接杆2的连接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锚式桩基础的实施原理为:

安装时,工作人员将锚接杆2夯击入地面,此时锚接杆2带动倒钩杆3向下移动,使得地面挤压倒钩杆3的倒钩部31,倒钩部31朝向锚接杆2侧壁移动并带动插接部32压缩弹簧8,同时斜杆5斜向插入地面直至锚接板4底部与地面抵接,此时将承台1与锚接板4固定连接,从而完成安装。当承接台受到压力时,承接台通过锚接板4带动锚接杆2向上移动,使得锚接杆2带动倒钩杆3向上移动,此时倒钩杆3的倒钩部31在地下物质以及弹簧8弹力的作用下朝向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子杆9与第二子杆10转动到一条直线,且插接部32的侧壁与凹槽6槽壁抵接,从而限制倒钩部31继续朝远离锚接杆2侧壁的方向移动,此时在倒钩部31与地下物质的作用下,产生与拔力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样设置,有利于提高桩基础的抗拔力。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