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斜度嵌岩桩基施工平台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2315发布日期:2021-07-23 14:3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斜度嵌岩桩基施工平台辅助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风电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斜度嵌岩桩基施工平台辅助工具。



背景技术:

海上风电项目高桩承台基础是常见的基础形式,但海上风电现场远离陆地,各风机基础间相距较远,单个机位嵌岩桩基础施工的每个工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船机设备,嵌岩桩施工作为整个工程工期的关键性线路,机械设备及人员频繁变动不利于嵌岩桩施工有序开展。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船机资源,在此情况下,需要保证嵌岩桩施工更加高效、便捷,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机械设备变动及减少船机资源的使用,需制作辅助工具完成嵌岩桩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单个机位嵌岩桩施工数量多、效率低且船机资源占用量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斜度嵌岩桩基施工平台辅助工具,采用该辅助工具可以提高嵌岩桩施工效率,减少船机资源投入及施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斜度嵌岩桩基施工平台辅助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桁架结构、平台面板、钢平台栏杆;所述桁架结构包括整体框架、用于加固支撑整体框架的加固杆件、承重梁,所述整体框架底部为连接杆满焊组成的外大内小两个正八边形,顶部边框为连接杆满焊组成正方形,顶部中心为连接杆满焊组成与底部相同的两个正八边形,顶部边角与底部边角之间由多个连接杆满焊相连,所述外大内小两个正八边形之间均匀设有六个圆孔;所述加固杆件包括多个满焊于顶部与底部之间的支撑杆;所述承重梁焊接于桁架结构底部,呈x型分布,桁架结构整体通过承重梁架设在四根钢管桩顶部;所述平台面板满铺于整体框架的顶部;所述钢平台栏杆焊接于平台面板四周。

所述连接杆为直径300mm、壁厚10mm的无缝钢管,所述支撑杆为直径200mm、壁厚10mm的无缝钢管。

所述整体框架高3.5m,顶部正方形边长为18m,底部正八边形边长为7.5m,组成所述整体框架的所有杆件的两端开口切平,通过环缝焊接形式组成桁架结构。

所述平台面板为尺寸18m*18m,厚10mm钢板,在平台面板顶部安放集装箱、钻孔排渣箱及发电机。

所述钢平台栏杆由高1.2m10型钢立柱、四分钢管扶手及φ12圆钢组成,栏杆设立在面板边缘向内延伸100mm处。

所述承重梁为4根,单根为双拼h45型钢承重梁杆件,最小长度为6m,承重梁架设在钢管桩桩顶中心位置,并做加固限位措施,并确保圆孔中心与钢管桩桩顶中心上方位置相对应。

所述圆孔直径为2.5m,根据圆孔的位置安放嵌岩钻机,使钻杆位于圆孔中心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大斜度嵌岩桩基施工平台辅助工具,由多个杆件单元,所述杆件单元两两相连,通过杆件单元组成桁架结构,桁架结构为嵌岩桩施工主要承重体;杆件单元采用无缝钢管结构,可减轻桁架结构自身重量,受力均匀、强度高,且风力影响小、平台稳定性高;桁架结构顶部满铺面板,在面板设两孔洞,用以布设两台嵌岩桩施工机械,可满足两根嵌岩桩同时施工,提高整体施工效率;桁架底部按照4根钢管桩位置设4根承重梁,承重梁与桁架结构通过焊接成为整体,承重梁为双拼h45型钢,桁架整体以4个承重梁架立在4根钢管桩顶,安装仅需一艘起重船即可;本工程钢管桩顶标高+3.0m,受海洋潮汐影响,工程海域汛期最大潮位超过+3.0m,为避免潮汐影响嵌岩桩施工,平台总高度3.5m平台顶面高程为+6.5m,嵌岩桩施工不受潮水影响,满足24h不间断施工;施工平台顶部设集装箱等生活设施,作业人员生活在施工平台保证嵌岩桩施工不间断,最大程度保证施工进度;可采用平台整体转向的方式进行后续嵌岩桩施工,无需对平台设备设施挪动,以高桩承台6桩嵌岩机位为例,仅需起重船驻位进行2次平台整体转向即可完成全部嵌岩桩施工,本实用新型结构承重能力强,且可反复拆卸安装应用,使用方便,实施效果优异,显著提高嵌岩桩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面布置图;

图中:1-整体框架,2-加固杆件,3-承重梁,4-钢平台栏杆,5-圆孔,6-平台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大斜度嵌岩桩基施工平台辅助工具:包括桁架结构、平台面板、钢平台栏杆;所述桁架结构包括整体框架1、用于加固支撑整体框架1的加固杆件2、承重梁3,所述整体框架1底部为连接杆满焊组成的外大内小两个正八边形,顶部边框为连接杆满焊组成正方形,顶部中心为连接杆满焊组成与底部相同的两个正八边形,顶部边角与底部边角之间由多个连接杆满焊相连,所述外大内小两个正八边形之间均匀设有六个圆孔5;所述加固杆件2包括多个满焊于顶部与底部之间的支撑杆;所述承重梁3焊接于桁架结构底部,呈x型分布,桁架结构整体通过承重梁3架设在四根钢管桩顶部;所述平台面板6满铺于整体框架1的顶部;所述钢平台栏杆4焊接于平台面板6四周。

所述连接杆为直径300mm、壁厚10mm的无缝钢管,所述支撑杆为直径200mm、壁厚10mm的无缝钢管。

所述整体框架1高3.5m,顶部正方形边长为18m,底部正八边形边长为7.5m,组成所述整体框架1的所有杆件的两端开口切平,通过环缝焊接形式组成桁架结构。

所述平台面板6为尺寸18m*18m,厚10mm钢板,在平台面板6顶部安放集装箱、钻孔排渣箱及发电机等其他机械物资设备,以此满足嵌岩桩施工需求。

所述钢平台栏杆4由高1.2m10型钢立柱、四分钢管扶手及φ12圆钢组成,栏杆设立在面板边缘向内延伸100mm处。

所述承重梁3为4根,单根为双拼h45型钢承重梁杆件,最小长度为6m,承重梁3架设在钢管桩桩顶中心位置,并做加固限位措施,并确保圆孔5中心与钢管桩桩顶中心上方位置相对应。

所述圆孔5直径为2.5m,根据圆孔5的位置安放嵌岩钻机,使钻杆位于圆孔中心位置。

根据计划施工嵌岩桩桩位情况确定承重梁3架设桩位,理论为计划施工以外的其他4根钢管桩,以2根嵌岩桩为一组,需进行平台转向2次可完成单座嵌岩机位全部桩位施工。本实用新型使用步骤如下:

步骤1:钢管桩桩头切割情况,保证管桩顶面基本平整。

步骤2:根据实际钻孔需求,将整个施工钢平台吊装,使4个双拼承重梁架立在非钻孔作业4根桩顶中心部位,同时确保2个钻孔桩头与施工钢平台顶面面板预留孔洞对齐。

步骤3:为保证恶劣气象及钻孔过程钻机震颤影响施工钢平台稳定性及安全性,在施工钢平台安放完成后,需采取加固措施。将施工钢平台4根承重梁与钢管桩桩顶接触位置满焊加固并在管桩桩顶承重梁两侧焊接横向限位构件,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查施工平台位移情况,保证施工钢平台安全使用。

步骤4:根据吊装完成的施工钢平台面板中的2个圆孔位置,安放2台嵌岩钻机,使钻杆中心点与圆孔中心相对应,根据钢管桩斜度设定钻机相应倾斜角度。并规划安放钻孔排渣箱、发电机及油箱等设施。

步骤5:在2根嵌岩桩钻孔成孔后,平台顶面设备设施无需变动位置,起重船驻位对钢平台进行整体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方向始终统一)转向60°,使4根承重梁重新假设在钢管桩桩顶,进行后续嵌岩桩位施工。

重复上述步骤1-5,对该嵌岩桩施工辅助钢平台进行反复转向使用,完成单座机位所有嵌岩桩施工,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