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
背景技术:2.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与基坑工程有关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坑周地面沉降,坑周地下水的下降,坑周土体向坑内侧向移动,邻近建(构)筑物的沉降、倾斜和裂缝,坑周综合管线的沉降与移位等,地下水要满足支护结构和挖土施工的要求,并且不因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基坑周围的环境和设施带来危害。
3.在建筑物密集的场地上进行深基坑施工时,仅仅考虑基坑降水问题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因过度降水而引起周围原有建筑物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和位移问题,这些不均匀沉降和位移会导致原有建筑物产生沉降、开裂或倾斜。当前,在深基坑施工中,一般只注重降水,较少注重地下水回灌问题,较为常见的是井点回灌,其是在井点降水的同时,将抽出的地下水通过回灌井点再灌入地基土层内,水从井点周围土层渗透,在土层中形成一个和降水井点相反的倒转降落漏斗,使降水井点的影响半径不超过回灌井点的范围。这样,回灌井点就以一道隔水帷幕,阻止回灌井点外侧的建筑物下的地下水流失,使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土层压力仍处于原始平衡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降水井点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但是,一方面,回灌井的井冒都直接设置在高于地表的位置,井口只是采用井盖作简单的遮盖,回灌水只是在重力作用流入地下土层,因此回灌效率不高,而且井内水头过大时,回灌水也容易从井口渗出,从而影响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回灌时管路出水较为集中,均匀性和持续性较差,用水量较大,水资源浪费较多;再一方面,回灌地下水需要密切注意回灌水的水质,以免使地下水因回灌而遭受污染,回灌水的水质必须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回灌后不会引起区域地下水的水质变坏和污染。同时,回灌水中还不能含有能使井管腐蚀的特殊离子或气体,此外,现有的地下水回灌体系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容易因悬浮物、气泡、化学沉淀、微生物生长以及含水层的细颗粒介质本身的原因,造成回灌井堵塞,影响回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述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包括:
7.进水管道,包括进水管道本体和回灌孔,所述回灌孔设置于所述进水管道本体上;
8.回灌管道,包括回灌管道本体、锥形套管和第一透水孔,所述第一透水孔设置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和/或所述锥形套管上,所述锥形套管套设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的外侧且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锥形套管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连通,所述回灌管道本体另一端与所述回灌孔连通。
9.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套管包括:
10.锥形套管本体;
11.斜面密封部,设置于所述锥形套管本体一端,所述回灌管道本体设有与所述斜面密封部匹配的斜面密封槽;
12.锥形部,设置于所述锥形套管本体另一端。
13.优选地,所述锥形套管与所述回灌管道本体的外径相同。
14.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还包括:
15.防堵阀,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水孔内,包括安装座、连接部、过渡部、弹性连通部和十字切口,所述安装座外侧设有所述连接部,所述安装座一端与所述过渡部一端连接,所述过渡部另一端与所述弹性连通部连接,所述弹性连通部上设有十字切口。
16.优选地,所述过渡部为变径过渡部,所述弹性连通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安装座的内径。
17.优选地,所述十字切口的壁厚大于所述弹性连通部的壁厚,所述十字切口的内壁与所述弹性连通部的内壁平齐。
18.优选地,所述进水管道本体的内径为30~70cm。
19.优选地,所述回灌孔的内径为50~70cm。
20.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管道还包括:
21.第二透水孔,设置于所述进水管道本体下部。
2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水孔内设有所述防堵阀。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通过设置进水管道和回灌管道,可以连接加压泵等设备进行回灌,并且回灌管道包括回灌管道本体、锥形套管和第一透水孔,锥形套管包括锥形套管本体、斜面密封部和锥形部,回灌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均匀性和持续性,同时进水管道和回灌管道可以直接输入自来水或纯净水等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避免了地下水因回灌而遭受污染,同时还设置了防堵阀,有效避免堵塞情况,防堵阀的弹性连通部可以弹性形变,能起到节流效果,使得整个回灌系统在节能性和便利性上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回灌管道本体和锥形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防堵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1.图中:
32.1、进水管道;101、进水管道本体;102、回灌孔;103、第二透水孔;2、回灌管道;201、
回灌管道本体;202、锥形套管;2021、锥形套管本体;2022、斜面密封部;2023、锥形部;203、第一透水孔;3、防堵阀;301、安装座;302、连接部;303、过渡部;304、弹性连通部;305、十字切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包括:
35.进水管道1,包括进水管道本体101和回灌孔102,回灌孔102设置于进水管道本体101上;
36.回灌管道2,包括回灌管道本体201、锥形套管202和第一透水孔203,第一透水孔203设置于回灌管道本体201和/或锥形套管202上,锥形套管202套设于回灌管道本体201的外侧且与回灌管道本体201的一端连接,锥形套管202与回灌管道本体201连通,回灌管道本体201另一端与回灌孔102连通。
3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通过设置进水管道1和回灌管道2,可以连接加压泵等设备进行回灌,提升了回灌效率,并且密封性好,不会产生渗水,因此对周边环境无影响;回灌管道2包括回灌管道本体201、锥形套管202和第一透水孔203,回灌管道2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第一透水孔203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因此回灌时可以分散出水,实现良好的均匀性和持续性;进水管道1和回灌管道2可以直接输入自来水或纯净水等优于原地下水的水质,避免了地下水因回灌而遭受污染;锥形套管202套设于回灌管道本体201的外侧且与回灌管道本体201的一端螺纹连接,锥形套管202与回灌管道本体201另一端连通,可以通过旋转锥形套管202,控制锥形套管202端部与回灌管道本体201端部的间距,从而进一步控制流量。
38.其中,所述锥形套管202可以包括:
39.锥形套管本体2021;
40.斜面密封部2022,设置于锥形套管本体2021一端,回灌管道本体201设有与斜面密封部2022匹配的斜面密封槽2011;
41.锥形部2023,设置于锥形套管本体2021另一端。
4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锥形套管202包括锥形套管本体2021、斜面密封部2022和锥形部2023,回灌管道本体201设有与斜面密封部2022匹配的斜面密封槽2011可以实现良好地密封性。
43.其中,优选地,所述锥形套管202与回灌管道本体201的外径的外径相同,从而可以更方便地设置锥形套管202。
44.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还可以包括:
45.防堵阀3,设置于第一透水孔203内,包括安装座301、连接部302、过渡部303、弹性连通部304和十字切口305,安装座301外侧设有连接部302,安装座301一端与过渡部303一端连接,过渡部303另一端与弹性连通部304连接,弹性连通部304上设有十字切口305。
46.具体地,连接部302为螺纹连接部;弹性连通部304为橡胶连通部。
47.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防堵阀可以通过安装座301与第一透水孔203连接;回灌水充满安装座301、过渡部303和弹性连通部304围合形成的腔体内,由于弹性连通部304具有弹性,在受压状态下向外扩张,使得十字切口305缓慢扩大形成开口,此时回灌水从十字切口305流至外界,当停止回灌时,由于弹性连通部304自身的弹性形变能力自动复位关断与外界的连通,有效避免外界的泥沙土壤进入到内部。
48.其中,优选地,所述过渡部303为变径过渡部,弹性连通部304的内径小于安装座301的内径,既可以使回灌水充满安装座301、过渡部303和弹性连通部304围合形成的腔体时,增加对弹性连通部304的压力,提升其反应的灵敏度,又可以使外部的泥沙土壤压在过渡部303上,提升防堵阀3安装的牢固性。
49.其中,优选地,所述十字切口305的壁厚大于弹性连通部304的壁厚,十字切口305的内壁与弹性连通部304的内壁平齐,即可以使十字切口305凸出弹性连通部304,进一步避免泥沙土壤进入。
50.其中,优选地,所述进水管道本体101的内径为30~70cm。
51.其中,优选地,所述回灌孔102的内径为50~70cm。
5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所述进水管道本体101的内径为30~70cm,所述回灌孔102的内径为50~70cm,是较佳的尺寸,既能够保证水流顺畅,又具有较好的支撑强度。
53.其中,所述进水管道1还可以包括:
54.第二透水孔103,设置于进水管道本体101下部。
5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通过在进水管道本体101下部设置第二透水孔103,可以进一步分散出水,实现良好的均匀性和持续性。
56.其中,所述第二透水孔103内设有防堵阀3。
57.其中,优选地,所述进水管道1与回灌管道2垂直,回灌管道本体201另一端插入回灌孔102内,回灌管道本体201的端部与进水管道本体101内壁平齐。
58.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基坑工程潜水回灌系统,回灌管道本体201另一端插入回灌孔102内,且穿过回灌管道本体201后与进水管道本体101外壁平齐,回灌管道本体201与进水管道本体101外壁平齐的一端设置密封盖,回灌管道本体201上设置第一透水孔203,既可以进一步实现出水的均匀性,并且可以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换或维修回灌管道本体201和/或锥形套管202,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回灌管道本体201内添加化学药品等。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