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21609发布日期:2021-10-09 16:44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与智能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内涝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开始应用于城市的排水设施中,但是目前大多数智能设备只是局限于信息的采集,并没有实现闭环控制,不能有效的解决内涝问题。
3.针对上述缺点,中国已授权实用新型公开号:cn208748754u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该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通过在调蓄池内设置了水泵组件、水质监测设备、液位计,以及在调蓄池外设置了流量计、智能控制模块,来解决上述缺点;
4.但是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设计,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由于单个调蓄池容量太小,无法储存下过多的雨水,会导致雨水溢出,从而在需要调用水资源时,会出现水资源过少的情况,具有不便使用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以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在雨水充沛的情况下,由于单个调蓄池容量太小,无法储存下过多的雨水,会导致雨水溢出,从而在需要调用水资源时,会出现水资源过少的情况,具有不便使用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9.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包括蓄水主体和第一水管,以及第二水管和第三水管,所述蓄水主体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调蓄池,所述蓄水主体上方固定有流量计,所述第一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所述流量计与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之间通过第一水管进行连接,所述第一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水质监测设备,所述水质监测设备的上方固定有第一液位计,所述蓄水主体的顶部固定有智能控制模块,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scm控制器、用于与外部云平台或者移动终端连接的数据开关、漏电保护器、滤波器以及为所述scm控制器提供工作电压的电源;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水主体内开设有第二调蓄池,且所述第二调蓄池位于第一调蓄池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水泵,所述第三水泵与第二调蓄池之间通过第二水管进行连接,且所述第二水管上连接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第二液位计,所述蓄水主体内开设有第三调蓄池,且所述第三
调蓄池位于第一调蓄池的另一侧,所述第一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第四水泵,所述第四水泵与第三调蓄池之间通过第三水管进行连接,且所述第三水管上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液位计,使多出的雨水能存储在第二调蓄池和第三调蓄池内。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水主体顶部与第一调蓄池相连通,且所述蓄水主体的顶部至第一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爬梯,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爬梯进入第一调蓄池的内部,进行设备的检修。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泵上连接有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二水泵上连接有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三水泵上连接有第三继电器,所述第四水泵上连接有第四继电器。
13.进一步的,所述电源的输出端与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漏电保护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漏电保护器的输出端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scm控制器与数据开关之间双向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流量计、水质监测设备、第一液位计、第一电磁阀、第二液位计、第二电磁阀、以及第三液位计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泵和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水泵和第一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所述第二水泵和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水泵和第二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所述第三水泵和第三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第三水泵和第三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第四水泵和第四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第四水泵和第四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
16.工作原理,该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当需要使用时,首先,雨水会流入第一调蓄池内,当第一液位计监测到数值超出所设正常值后,智能控制模块将打开第一电磁阀,并控制第三水泵将水送入第二调蓄池内,当第二液位计监测到数值超出所设正常值后,智能控制模块将打开第二电磁阀,并控制第四水泵将水送入第三调蓄池内,在需要放水时,智能控制模块将控制第一水泵、第二水泵、第三水泵、以及第四水泵的操作和处理,智能控制模块会通过水质监测设备对调蓄池的雨水水质变化的过程进行监测,累积一定监测数值后,根据调蓄池中水质超标过程的时间节点,分析判断大致的速率。调蓄池根据过快不正常水质变化速率,可判断水质被污染的原因,将可能的被污染原因通过数据网关推送到云平台或移动终端,以便于人工处理。
17.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18.本技术中涉及到的相关模块均为硬件系统模块或者为现有技术中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与硬件相结合的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或协议的本身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技术,其不是本技术的改进之处;本技术的改进为各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连接关系,即为对系统的整体的构造进行改进,以解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相应技术问题。
19.(三)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1.(1)、该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通过在蓄水主体内开设有第
二调蓄池,以及在蓄水主体内开设有第三调蓄池,可避免在雨水充沛时,由于单个调蓄池容量太小,无法储存下过多的雨水,会导致雨水溢出的情况。
22.(2)、该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通过在蓄水主体的顶部至第一调蓄池的底部固定有爬梯,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爬梯进入第一调蓄池的内部,进行设备的检修。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的功能结构框图;
25.图中:蓄水主体1,第一调蓄池2,流量计3,第一水泵4,第二水泵5,第一水管6,水质监测设备7,第一液位计8,智能控制模块9,第二调蓄池10,第三水泵11,第二水管12,第一电磁阀13,第二液位计14,第三调蓄池15,第四水泵16,第三水管17,第二电磁阀18,第三液位计19,爬梯20。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请参阅图1

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监测设施闭环系统;
28.根据图1所示,包括蓄水主体1和第一水管6,以及第二水管12和第三水管17,蓄水主体1的内部开设有第一调蓄池2,蓄水主体1上方固定有流量计3,第一调蓄池2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水泵4和第二水泵5,流量计3与第一水泵4和第二水泵5之间通过第一水管6进行连接,第一调蓄池2的底部固定有水质监测设备7,水质监测设备7的上方固定有第一液位计8,蓄水主体1的顶部固定有智能控制模块9;
29.根据图2所示,电源的输出端与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滤波器的输出端与漏电保护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漏电保护器的输出端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scm控制器与数据开关之间双向连接,流量计3、水质监测设备7、第一液位计8、第一电磁阀13、第二液位计14、第二电磁阀18、以及第三液位计19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第一水泵4和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第一水泵4和第一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第二水泵5和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第二水泵5和第二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第三水泵11和第三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第三水泵11和第三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第四水泵16和第四继电器的输出端均与scm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且第四水泵16和第四继电器之间双向连接;
30.根据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蓄水主体1内开设有第二调蓄池10,且第二调蓄池10位于第一调蓄池2的一侧,第一调蓄池2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水泵11,第三水泵11与第二调蓄池10之间通过第二水管12进行连接,且第二水管12上连接有第一电磁阀13,第二调蓄池10的底部固定有第二液位计14,蓄水主体1内开设有第三调蓄池15,且第三调蓄池15位于第一调蓄池2的另一侧,第一调蓄池2的底部固定有第四水泵16,第四水
泵16与第三调蓄池15之间通过第三水管17进行连接,且第三水管17上连接有第二电磁阀18,第三调蓄池15的底部固定有第三液位计19,使多出的雨水能存储在第二调蓄池10和第三调蓄池15内;
31.根据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蓄水主体1顶部与第一调蓄池2相连通,且蓄水主体1的顶部至第一调蓄池2的底部固定有爬梯20,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爬梯20进入第一调蓄池2的内部,进行设备的检修。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