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进水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70743发布日期:2021-08-06 13:07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进水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桶进水阀技术,特别是一种进水阀。



背景技术:

现有的马桶水箱进水依靠设在箱体内的进水阀控制,而进水阀在马桶水箱的箱体的安装高度,影响到马桶水箱的排水量,故,需要根据设定调整进水阀在马桶水箱的箱体中的高度。

如图1、2所示,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100319u公开的一种进水阀调节管,包括阀体1’、内芯管11’和调节套管2’,阀体1’由外套管12’和阀座13’组成,在阀座13’上设置背压控制阀14’,背压控制阀14’进水端与内芯管11’形成的进水通道连通,而背压控制阀14’出水端与内芯管11’与外套管12’形成的出水通道相通。

内芯管11’上端固定在阀体1’上,内芯管11’下端套接在调节内管21’外侧壁上,内芯管11’与调节内管21’形成进水通道,外套管12’及调节外管22’与内芯管11’及调节内管21’之间形成出水通道。

以上可见为了形成进、出水通道,与内芯管11’配合需要有调节外管22’、调节内管21’,调节内管21’穿套在调节外管22’中形成是双层套管。在生产中,双层套管需要开设两副模具,生产成本高,另外,为了保证一定有进水量,进水通道的直径不能太小,所以调节内管21’的直径不能太小,而调节内管21’又是穿套在调节外管22’中,调节内管21’与调节外管22’之间还需要留出空间,以便形成出水通道,这样调节外管22’的直径需要大于调节内管21’,而调节外管22’的外侧壁还要设置定位齿,且阀体1’的外套管12’又套接在调节外管22’外,且内芯管11’套接在调节内管21’外,最后导致阀体的体积偏大,不能做到小巧精致。

为此,本发明人对进水阀的调节内管与调节外管进行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水阀,该进水阀的调节套管结构简单,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进水阀,包括阀体、背压控制阀、内芯管和调节套管及调节机构;阀体由外套管和阀座组成,阀座内设置进水通道、出水通道,背压控制阀控制出水通道与进水通道之间的通断,外套管接置在阀座的下部,内芯管穿套在外套管内,内芯管的上端固定在阀座内,内芯管的管道为竖向进水管道,竖向进水管道的上端与进水通道相通,内芯管与外套管之间的管道为竖向出水管道,竖向出水管道的上端与出水通道相通,调节套管为单层管壁的管件,调节套管的上端的外壁设有轴向出水凹槽,调节套管的上端从外套管的下端插入外套管内,由调节机构控制调节套管在外套管内的滑动伸缩,调节套管的上端套入内芯管的下端,并形成水密封,调节套管的管道延伸竖向进水管道,调节套管的出水凹槽导流竖向出水管道。

优选的,所述的进水通道在阀座内横向设置,在阀座上设有横向进水管道,横向进水管道直接与进水通道相通,所述的竖向进水管道的上端与进水通道的管侧壁相接通,出水通道沿水流方向在阀座内由横向渐变为竖向设置,背压控制阀侧向安装在阀座内,控制出水通道与进水通道之间的通断。

优选的,用堵塞将横向进水管道堵住,将水源固定接头接在调节套管的下端,外界水源通过竖向进水管道进入进水通道,再由出水通道进入竖向出水管道,进水阀的水通过竖向出水管道经出水凹槽流出,沿调节套管的外壁进入马桶,实现进水阀的底进水。

优选的,用堵塞将竖向进水管道堵住,将水源固定接头接在横向进水管道上,外界水源通过横向进水管道进入进水通道,再由出水通道进入竖向出水管道,进水阀的水通过竖向出水管道经出水凹槽流出,沿调节套管的外壁进入马桶,实现进水阀的侧进水。

优选的,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传动杆件、转动套圈,转动套圈穿过调节套管转动套接在外套管下端,转动套圈的圈内壁设有卡齿,调节套管外壁轴向设有排列的齿条,传动杆件轴向转动固定在外套管和阀座上,传动杆件拔动转动套圈在外套管下端上来回转动,以使转动套圈的卡齿进入或退出调节套管外壁的齿条。

优选的,所述的转动套圈的圈壁径向设有滑槽,外套管的下端的外侧壁上径向凸设有滑块,转动套圈穿过调节套管通过滑块与滑槽的卡配,转动套接在外套管的下端。

优选的,所述的转动套圈的圈外壁设有环周齿条,传动杆件的上端转动固定在阀座上,传动杆件的下端转动固定在外套管上,传动杆件的下端还设有拔齿,传动杆件的下端的拔齿与转动套圈的圈外壁的环周齿条啮合。

优选的,所述的排列的齿条与出水凹槽在轴向间隔隔开。

优选的,所述的背压控制阀为背压阀组件。

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层的调节套管件,在调节套管外壁设置轴向出水凹槽做为出水通道的导流槽,省去现有采用双层的调节套管件的复杂结构,少生产一个管件,也少一道人工组装程序,节省生产成本。

另外,采用单层的调节套管件,进水阀阀体的外套管直径可以做缩小改进,从而可以将阀体的直径缩小,这样的进水阀阀体更加小巧精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进水阀的组装剖视图;

图2是现有进水阀的分解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底进水进水阀结构组装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底进水进水阀分解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进水进水阀分解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底进水进水阀组装剖视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底进水进水阀组装剖视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侧进水进水阀组装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侧进水进水阀分解图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侧进水进水阀分解图二;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侧进水进水阀组装剖视图一;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进水阀的出水通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具体实例介绍。

如图3-12所示,一种进水阀1,包括阀体2、背压控制阀8、内芯管3和调节套管4及调节机构5。

阀体2由外套管22和阀座21组成,阀座21内设置进水通道7、出水通道6,背压控制阀8控制出水通道6与进水通道7之间的通断,外套管22接置在阀座21的下部,内芯管3穿套在外套管22内,内芯管3的上端31固定在阀座21内,内芯管3的管道为竖向进水管道70,竖向进水管道70的上端701与进水通道7相通,内芯管3与外套管22之间的管道为竖向出水管道60,竖向出水管道60的上端与出水通道6相通,调节套管4为单层管壁的管件,调节套管4的上端42的外壁设有轴向出水凹槽41,调节套管4的上端42从外套管22的下端221插入外套管22内,由调节机构5控制调节套管4在外套管22内的滑动伸缩,调节套管4的上端42套入内芯管3的下端32,并通过密封圈33形成水密封,调节套管4的管道43延伸了竖向进水管道70,调节套管4的出水凹槽41导流竖向出水管道6。

如图6-7、10-11所示,进水通道7在阀座21内横向设置,在阀座21上设有横向进水管道79,横向进水管道79直接与进水通道7相通,而上述的竖向进水管道70的上端701与进水通道7的管侧壁相接通,出水通道6沿水流方向在阀座21内由横向渐变为竖向设置,背压控制阀8侧向安装在阀座21内,控制出水通道6与进水通道7之间的通断。

如图3-7所示,并参见图6、7所示的进水阀的底进水示意图,先用堵塞90将横向进水管道79堵住,将水源固定接头9接在调节套管4的下端40,外界水源通过竖向进水管道70进入进水通道7,再由出水通道6进入竖向出水管道60,进水阀的水通过竖向出水管道60经出水凹槽41流出,沿调节套管4的外壁进入马桶。

如图8-12所示,并参见图10、11所示的是进水阀的侧进水示意图,先用堵塞90将竖向进水管道70堵住,将水源固定接头9接在横向进水管道79上,外界水源通过横向进水管道79进入进水通道7,再由出水通道6进入竖向出水管道60,进水阀的水通过竖向出水管道60经出水凹槽41流出,沿调节套管4的外壁进入马桶。

调节机构5包括传动杆件51、转动套圈52,转动套圈52的转动套圈52的圈壁径向设有滑槽521,外套管22的下端221的外侧壁上径向凸设有滑块222,转动套圈52通过滑块222与滑槽521的卡配,转动套接在外套管22的下端221,转动套圈52的圈内壁设有卡齿53,调节套管4的外壁轴向设有排列的齿条44,为了让进水阀的出水通道6更好从出水凹槽41流出,排列的齿条44与出水凹槽41在轴向间隔隔开,避免排列的齿条44挡住出水凹槽41的流水,转动套圈52的圈外壁设有环周齿条55,传动杆件51在外套管22和阀座21上呈轴向转动固定,即传动杆件51的上端511转动固定在阀座21上,传动杆件51的下端512转动固定在外套管22上,传动杆件51的下端512还设有拔齿513,手转动传动杆件51的上端511,传动杆件51的下端512的拔齿513与转动套圈52的圈外壁的环周齿条55啮合,拔动转动套圈52在外套管22的下端221上来回转动,以使转动套圈52的卡齿53进入或退出调节套管4的外壁的齿条44。

当需要调整进水阀阀体2的高度时,手转动传动杆件51的上端511,传动杆件51的下端512的拔齿513与转动套圈52的圈外壁的环周齿条55啮合,拔动转动套圈52在外套管22的下端221上转动,带动转动套圈52的卡齿53退出调节套管4的外壁的齿条44,直接将阀体2上拉或下按,阀体2的外套管22在调节套管4上做升降滑动(相对于调节套管4在调节套管4在外套管22内的滑动伸缩是同一含义),以调整阀体2在马桶水箱内的高度。

背压控制阀8为现有技术的背压阀组件,主要利用管网水压,封堵进水通道出口,控制出水通道与进水通道之间的通断,实现进水阀的进水或停止,如现有技术cn105221820a公开的一种进水阀背压孔封闭开启装置,cn210369187u公开的一种安装在水箱内的进水阀装置,cn207406892u公开的一种具有双调节杆结构的进水阀等,背压控制阀8并非本案的实际发明点且是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