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4972发布日期:2021-12-01 07:5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上世纪60年代末,铁道部丰台桥梁工厂开始生产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c管桩),当时主要用于铁道桥梁工程的基础建设;70年代研制生产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7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上海宝山钢铁厂建设中,大量使用了日本引进的钢管桩,不仅造价高,耐久性也差;为了适应港口建设发展的需要,1987年交通部三航局从日本全套引进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生产线,phc管桩的主要规格为椎600mm~椎1000mm.80年代后期,宁波浙东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针对我国沿海地区淤泥软弱地质的特点,通过对pc管桩的改造,开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tc管桩),ptc管桩的主要规格有椎300mm~椎600mm;1989年~1992年,原国家建材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和番禺市桥丰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引进管桩生产线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了国产化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993年该项成果被原建设部列入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3.传统的管桩之间通过端板之间的焊接,由于焊接面积小,沉桩时易断裂造成损失,且大多管桩连接结构直接暴露于空气之中,易收到空气中水分氧气以及微生物氧化腐蚀断裂,缩短使用寿命,对此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管桩、第二管桩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之间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件和两个连接盘,所述连接件的表面两端分别开设有三个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盘的表面开设有三个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盘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压力吸盘,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部套接有螺杆,所述螺杆远离第一连接孔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
6.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桩与第二管桩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板。
7.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分别套接于密封圈内。
8.优选的,所述固定结构的表面设置有遮蔽装置,所述遮蔽装置包括上筒体和下筒体。
9.优选的,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的表面开设有套接孔,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涂抹有胶水,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远离连接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垫,所述连接板之间填充有密封胶,所述上筒体、下筒体和连接板的表
面涂喷有一层防腐漆。
10.优选的,所述第一管桩的一端套接于上筒体内,所述第二管桩套接于下筒体内。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固定结构,将第一管桩与第二管桩分别穿过连接盘,使得连接盘中的密封圈套接于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的表面,从而使得压力吸盘与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相抵,将连接件放于两个连接盘之间,将连接件两端的第一连接孔分别与两个连接盘表面的第二连接孔对接,将螺杆同时插入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用固定螺母与螺杆螺纹连接,拧紧固定螺母,连接盘与连接件相抵,使得密封圈挤压,从而使得压力吸盘强力吸附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传统的管桩之间通过端板之间的焊接,由于焊接面积小,沉桩时易断裂造成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13.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遮蔽装置,将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分别套接于上筒体和下筒体内,上筒体与下筒体通过胶水相互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固定结构封闭在上筒体与下筒体的内腔之中,密封垫和密封胶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水分空气以及微生物进入内腔腐蚀连接器件,防腐漆的设置是为了防止上筒体和下筒体受到腐蚀,目前大多管桩连接结构直接暴露于空气之中,易收到空气中水分氧气以及微生物氧化腐蚀断裂,缩短使用寿命,该装置的应用能有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的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的固定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的遮蔽装置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的遮蔽装置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19.图例说明:1、第一管桩;2、端板;3、固定结构;4、第二管桩;5、遮蔽装置;31、螺杆;32、连接盘;33、密封圈;34、第一连接孔;35、连接件;36、第二连接孔;37、固定螺母;38、固定杆;39、压力吸盘;51、上筒体;52、下筒体;53、套接孔;54、连接板;55、胶水;56、密封垫;58、密封胶;59、防腐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1.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2.实施例1,如图1

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桩便携式安装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管桩1、第二管桩4和固定结构3,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之间设置有固定结构3,固定结构
3包括连接件35和两个连接盘32。
23.下面具体说一下其固定结构3和遮蔽装置5的具体设置和作用。
24.如图1和图2、图3所示,连接件35的表面两端分别开设有三个第二连接孔36,连接盘32的表面开设有三个第一连接孔34,连接盘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圈33,密封圈33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固定杆38,固定杆3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压力吸盘39,第一连接孔34的内部套接有螺杆31,螺杆31远离第一连接孔34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37,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分别套接于密封圈33内。
25.其整个固定结构3达到的效果为,通过设置固定结构3,将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4分别穿过连接盘32,使得连接盘32中的密封圈33套接于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的表面,从而使得压力吸盘39与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相抵,将连接件35放于两个连接盘32之间,将连接件35两端的第一连接孔34分别与两个连接盘32表面的第二连接孔36对接,将螺杆31同时插入第一连接孔34和第二连接孔36,用固定螺母37与螺杆31螺纹连接,拧紧固定螺母37,连接盘32与连接件35相抵,使得密封圈33挤压,从而使得压力吸盘39强力吸附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传统的管桩之间通过端板2之间的焊接,由于焊接面积小,沉桩时易断裂造成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26.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结构3的表面设置有遮蔽装置5,遮蔽装置5包括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的表面开设有套接孔53,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4,连接板54的表面涂抹有胶水55,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远离连接板5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密封垫56,连接板54之间填充有密封胶58,上筒体51、下筒体52和连接板54的表面涂喷有一层防腐漆59,第一管桩1的一端套接于上筒体51内,第二管桩4套接于下筒体52内。
27.其整个的遮蔽装置5达到的效果为,通过设置遮蔽装置5,将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分别套接于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内,上筒体51与下筒体52通过胶水55相互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固定结构3封闭在上筒体51与下筒体52的内腔之中,密封垫56和密封胶58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水分空气以及微生物进入内腔腐蚀连接器件,防腐漆的59设置是为了防止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受到腐蚀,目前大多管桩连接结构直接暴露于空气之中,易收到空气中水分氧气以及微生物氧化腐蚀断裂,缩短使用寿命,该装置的应用能有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28.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1所示,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端板2。
29.其整体的工作原理为,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固定结构3,将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4分别穿过连接盘32,使得连接盘32中的密封圈33套接于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的表面,从而使得压力吸盘39与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相抵,将连接件35放于两个连接盘32之间,将连接件35两端的第一连接孔34分别与两个连接盘32表面的第二连接孔36对接,将螺杆31同时插入第一连接孔34和第二连接孔36,用固定螺母37与螺杆31螺纹连接,拧紧固定螺母37,连接盘32与连接件35相抵,使得密封圈33挤压,从而使得压力吸盘39强力吸附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传统的管桩之间通过端板2之间的焊接,由于焊接面积小,沉桩时易断裂造成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通过设置遮蔽装置5,将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4分别套接于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内,上筒体51与下筒体52通过胶水55相
互连接在一起,使得整个固定结构3封闭在上筒体51与下筒体52的内腔之中,密封垫56和密封胶58的设置是为了防止水分空气以及微生物进入内腔腐蚀连接器件,防腐漆的59设置是为了防止上筒体51和下筒体52受到腐蚀,目前大多管桩连接结构直接暴露于空气之中,易收到空气中水分氧气以及微生物氧化腐蚀断裂,缩短使用寿命,该装置的应用能有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