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4984发布日期:2021-12-01 07:59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桩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上世纪60年代末,铁道部丰台桥梁工厂开始生产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c管桩),当时主要用于铁道桥梁工程的基础建设;70年代研制生产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7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上海宝山钢铁厂建设中,大量使用了日本引进的钢管桩,不仅造价高,耐久性也差;为了适应港口建设发展的需要,1987年交通部三航局从日本全套引进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生产线,phc管桩的主要规格为椎600mm~椎1000mm.80年代后期,宁波浙东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针对我国沿海地区淤泥软弱地质的特点,通过对pc管桩的改造,开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tc管桩),ptc管桩的主要规格有椎300mm~椎600mm;1989年~1992年,原国家建材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和番禺市桥丰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引进管桩生产线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了国产化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993年该项成果被原建设部列入全国重点推广项目。
3.传统的管桩在连接时,大多运用端板结构连接或端板焊接,连接处受力面积小,沉桩时端板易裂开,并且沉桩时易受力不均导致管桩连接处的裂开,对此需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桩、第二管桩和榫卯结构,所述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的一端设置有榫卯结构,所述榫卯结构包括第一对接桩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对接桩与第一管桩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对接桩,所述第一对接桩与第二对接桩的表面分别开设有半圆弧孔,所述第一对接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半圆环形面,所述第一对接桩远离半圆环形面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卡槽,所述第二对接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半圆环形面,所述第二对接桩远离半圆环形面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卡槽。
6.优选的,所述第一对接桩和第二对接桩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固定螺母。
7.优选的,所述第一对接桩与第二对接桩呈中心对称结构。
8.优选的,所述第二对接桩连接有半圆环形面的一端设置有卡接结构。
9.优选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收纳槽,所述第二对接桩的上表面开设有连个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连接第二对接桩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固定柱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连接有弹簧的一端开设有套孔,所述第一管桩连接有第一对接桩的一端开设有两个对接孔。
10.优选的,所述固定柱套接与弹簧的内部,所述固定柱的一端套接于套孔的内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2.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榫卯结构,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连接时,将第一对接桩与第二对接桩相抵,使第一对接桩上表面的半圆弧形面插接于第二对接桩上表面的连接卡槽内部,使第二对接桩下表面的半圆弧形面插接于第一对接桩下表面的连接卡槽内部,第一对接桩与第二对接桩的相抵使得半圆弧孔拼接成一个圆柱孔,将固定杆插入圆柱孔内并贯穿第一对接桩和第二对接桩,将固定螺母分别与固定杆两端的螺纹进行螺纹固定,即可固定连接第一管桩和第二管桩,目前大多管桩连接依靠管桩端板处的连接或者端板焊接,连接处受力面积小,沉桩时端板易裂开,造成沉桩失败,从而造成财产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13.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卡接装置,第一管桩与第二管桩连接时,向下压缩连接柱,弹簧受力收缩,固定柱完全套接于连接柱中,连接柱进入收纳槽内,当第二连接桩上表面的半圆弧形面与连接卡槽连接后,收纳槽与对接孔相抵,连接柱压力消失,弹簧弹力释放,使得连接柱弹出收纳槽套接于对接孔内,实现第一管桩与第二管桩的连接,沉桩时,弹簧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沉桩时第一管桩与第二管桩的受力不均导致的管桩连接处的裂开,从而导致沉桩失败,浪费人力物力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的榫卯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的卡接装置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卡接装置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18.图例说明:1、第一管桩;2、第二管桩;3、固定螺母;4、榫卯结构;5、卡接结构;41、半圆环形面;42、半圆弧孔;43、连接卡槽;44、第一对接桩;45、固定杆;46、螺纹;47、第二对接桩;51、连接柱;52、套孔;53、弹簧;54、固定柱;55、对接孔;56、收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1.实施例1,如图1

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缓冲作用的管桩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桩1、第二管桩2和榫卯结构4,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2的一端设置有榫卯结构4,榫卯结构4包括第一对接桩44和固定杆45。
22.下面具体说一下其榫卯结构4和卡接结构5的具体设置和作用。
23.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杆4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螺纹46,第一对接桩44与第一管桩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管桩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对接桩47,第一对接桩44与第二对接桩47的表面分别开设有半圆弧孔42,第一对接桩4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半圆环形面41,第一对接桩44远离半圆环形面41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卡槽43,第二对接桩4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半圆环形面41,第二对接桩47远离半圆环形面41的一端开设有连接卡槽43,第一对接桩44与第二对接桩47呈中心对称结构。
24.其整个榫卯结构4达到的效果为,通过设置榫卯结构4,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2连接时,将第一对接桩44与第二对接桩47相抵,使第一对接桩44上表面的半圆环形面41插接于第二对接桩47上表面的连接卡槽43内部,使第二对接桩47下表面的半圆环形面41插接于第一对接桩44下表面的连接卡槽43内部,第一对接桩44与第二对接桩47的相抵使得半圆弧孔42拼接成一个圆柱孔,将固定杆45插入圆柱孔内并贯穿第一对接桩44和第二对接桩47,将固定螺母3分别与固定杆45两端的螺纹46进行螺纹固定,即可固定连接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2,目前大多管桩连接依靠管桩端板处的连接或者端板焊接,连接处受力面积小,沉桩时端板易裂开,造成沉桩失败,从而造成财产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25.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对接桩47连接有半圆环形面41的一端设置有卡接结构5,卡接结构5包括收纳槽56,第二对接桩47的上表面开设有连个收纳槽56,收纳槽5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54,固定柱54连接第二对接桩4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53,弹簧53远离固定柱5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1,连接柱51连接有弹簧53的一端开设有套孔52,第一管桩1连接有第一对接桩44的一端开设有两个对接孔55,固定柱54套接与弹簧53的内部,固定柱54的一端套接于套孔52的内部。
26.其整个的卡接结构5达到的效果为,通过设置卡接结构5,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2连接时,向下压缩连接柱51,弹簧53受力收缩,固定柱54完全套接于连接柱51中,连接柱51进入收纳槽56内,当第二连接桩上表面的半圆弧形面与连接卡槽43连接后,收纳槽56与对接孔55相抵,连接柱51压力消失,弹簧53弹力释放,使得连接柱51弹出收纳槽56套接于对接孔55内,实现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2的连接,沉桩时,弹簧53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沉桩时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2的受力不均导致的管桩连接处的裂开,从而导致沉桩失败,浪费人力物力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27.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如图1所示,第一对接桩44和第二对接桩47的表面分别设置有固定螺母3。
28.其整体的工作原理为,通过设置榫卯结构4,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2连接时,将第一对接桩44与第二对接桩47相抵,使第一对接桩44上表面的半圆环形面41插接于第二对接桩47上表面的连接卡槽43内部,使第二对接桩47下表面的半圆环形面41插接于第一对接桩44下表面的连接卡槽43内部,第一对接桩44与第二对接桩47的相抵使得半圆弧孔42拼接成一个圆柱孔,将固定杆45插入圆柱孔内并贯穿第一对接桩44和第二对接桩47,将固定螺母3分别与固定杆45两端的螺纹46进行螺纹固定,即可固定连接第一管桩1和第二管桩2,目前大多管桩连接依靠管桩端板处的连接或者端板焊接,连接处受力面积小,沉桩时端板易裂
开,造成沉桩失败,从而造成财产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通过设置卡接结构5,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2连接时,向下压缩连接柱51,弹簧53受力收缩,固定柱54完全套接于连接柱51中,连接柱51进入收纳槽56内,当第二连接桩上表面的半圆弧形面与连接卡槽43连接后,收纳槽56与对接孔55相抵,连接柱51压力消失,弹簧53弹力释放,使得连接柱51弹出收纳槽56套接于对接孔55内,实现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2的连接,沉桩时,弹簧53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沉桩时第一管桩1与第二管桩2的受力不均导致的管桩连接处的裂开,从而导致沉桩失败,浪费人力物力以及造成的财产损失,该装置的应用能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并提高了稳定性。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