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及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25501发布日期:2021-09-14 21:2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及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护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及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2.边坡使用年限不低于拟建道路使用年限,为永久性边坡;边坡形式为垂直边坡,且边坡高度非常大,开挖与支护的时机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开挖后不及时做支护结构,边坡就非常容易出现垮塌,造成人员伤亡,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3.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及工艺流程,以解决现有支护装置开挖后不及时做支护结构,边坡就非常容易出现垮塌,造成人员伤亡,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5.本发明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6.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包括所述承载机构包括:腰梁,腰梁安装在两处内撑件的内侧位置。
7.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的主体为“十”字块,滑动连接在内撑件的内侧位置,在导向组件的内侧还设置有承载机构。
8.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锚索,锚索铰接在支护桩的前侧位置。
9.进一步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的主体为长方体结构设计,且支撑机构的前侧还设置有防护机构,在防护机构的内侧还设置有承载机构,立柱斜梁安装在腰梁的顶端面位置。
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抗滑桩,抗滑桩安装在两处支护桩的内侧位置,并与支护桩共同组成“品”字形,在抗滑桩的前侧还设置有防护机构。
11.进一步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内撑件,内撑件的主体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结构设计,且内撑件与支护桩共同组成“l”形结构,在内撑件的内部还设置有弹性组件。
1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支护桩,支护桩的主体为长方体结构设计,且两处支护桩呈横向阵列设置。
13.该体系工艺流程如下:测量放线

场地平整

施作坡顶截水沟

抗滑桩及支护桩施工

冠梁施工

路面标高以上14m处以上土石方开挖

锚索施工

桩间板施工

开挖、锚索、桩间板循环施工至路面标高以上14m处

第一道内撑、连梁、腰梁、立柱施工

第二道内撑、连梁、腰梁及立柱施工

路面标高14m处以下土石方开挖

桩间板施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垂直高边坡桩锚+内撑支护复合体系施工技术,采用边坡桩锚与现浇钢筋混凝土桁架内支撑组合体系,大大提高边坡的稳定,以及造型新颖独特美观,相对于单独一种支护形式而言,减少材料的浪费和节约施工时间,可以缩短工期20%,节约人工费用20%,材料节约2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16.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轴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的前侧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的俯侧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发明的左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22.1、支撑机构;101、支护桩;102、抗滑桩;2、防护机构;201、内撑件;202、锚索;203、导向组件;3、承载机构;301、腰梁;302、立柱斜梁。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
27.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28.本发明提供一种垂直高边坡桩锚及内撑复合支护体系,包括支撑机构1;支撑机构1的主体为长方体结构设计,且支撑机构1的前侧还设置有防护机构2,在防护机构2的内侧还设置有承载机构3,立柱斜梁302安装在腰梁301的顶端面位置,支护桩101,支护桩101的主体为长方体结构设计,且两处支护桩101呈横向阵列设置,支撑机构1包括:抗滑桩102,抗滑桩102安装在两处支护桩101的内侧位置,并与支护桩101共同组成“品”字形,在抗滑桩102的前侧还设置有防护机构2。
29.参考图1

2,防护机构2包括:内撑件201,内撑件201的主体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结构设计,且内撑件201与支护桩101共同组成“l”形结构,在内撑件201的内部还设置有弹性
组件,防护机构2包括:锚索202,锚索202铰接在支护桩101的前侧位置,防护机构2包括:导向组件203,导向组件203的主体为“十”字块,滑动连接在内撑件201的内侧位置,在导向组件203的内侧还设置有承载机构3。
30.参考图3

4,承载机构3包括:腰梁301,腰梁301安装在两处内撑件201的内侧位置。
31.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32.在使用本装置的时候,1、抗滑桩102施工:抗滑桩102开挖应分段跳孔进行,开挖到位后,应及时封底,预防地基持力层受到破坏,支护桩101与抗滑桩102同时施工,但砼仅浇筑至道路路面标高以上14m处,待水平支撑施工时,再进行上部施工;桩基施工是存在两大难点:
33.①
超近距桩基施工,支护桩101与抗滑桩102最小间距0.3cm,抗滑桩102最小间距1m,支护桩101与抗滑桩102成品字形,施工过程中采用先长后短,先大后小、隔孔跳挖方式进行施工,即先施工抗滑桩102,然后跳挖施工,再施工相邻抗滑桩102,最后施工支护桩101,保证率施工安全及成桩质量;
34.②
超长半桩施工,支护桩101只施工至路面标高14m处,支护桩101存在有较长空桩,最大空桩长度为10m以上,本工程现场采用压力传感器控制桩顶标高,保证有效桩长和超灌混凝土量。
35.2、边坡支护施工:边坡开挖、锚索202和桩间板交替循环进行,分级高度为锚索202下方0.5m,待锚索202支护后方可进行下级边坡开挖;锚索202采用压力注浆,待水泥砂浆强度达85%以后,方可进行预应力锚索202张拉,预应力锚索202张拉按二次四级集束张拉执行;边坡开挖至道路路面标高前,所有锚索202均不得封锚;待边坡开挖完成后方可进行统一封锚;边坡施工及运行期间,应定期监测锚索202内力,发现异常及时反馈
36.3、内撑、连梁、腰梁301、立柱施工:当开挖至路面标高14m处时,暂停开挖作业,施工第一道内撑、纵向连梁、立柱、斜梁、腰梁301和第二道内撑,施工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待构件强度达设计强度90%以上,方可进行下部边坡施工。
37.垂直高边坡桩锚+内撑支护复合体系施工技术,工艺流程如下:测量放线

场地平整

施作坡顶截水沟

抗滑桩102及支护桩101施工

冠梁施工

路面标高以上14m处以上土石方开挖(分层,锚索202下50cm)

锚索202施工

桩间板施工

开挖、锚索202、桩间板循环施工至路面标高以上14m处

第一道(14m处)内撑、连梁、腰梁301、立柱施工

第二道(顶部)内撑、连梁、腰梁301及立柱施工

路面标高14m处以下土石方开挖

桩间板施工(开挖、桩间板交替施工)。
38.边应采用分级分段开挖,分段长度宜为10ˉ15m,分级开挖高度为锚索202下方0.5m,需待支护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采用桩锚+内撑支护部分,首先采用逆作法施工至路面标高以上14m处,然后顺作法施工立柱、连梁及对撑,待构件强度达设计强度90%以上,方可进行下部边坡施工。
39.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