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357414发布日期:2022-03-23 00:24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防水堵漏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


背景技术:

2.地下建筑物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有很多种:
3.1、水泥水化热产生的裂缝
4.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水泥水化会产生大量水化热,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此现象更为明显。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产生内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
5.2、混凝土自收缩产生的裂缝
6.混凝土在空气中水化硬结时体积会收缩,在受外部约束时(如钢筋等),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而使混凝土开裂。
7.3、混凝土浇筑施工产生的裂缝
8.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实、养护不充分、拆模过早等,都会对混凝土强度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并导致裂缝的产生。
9.4、荷载引起的裂缝
10.混凝土在静、动荷载作用下引起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11.目前进行地下建筑物维修时经常使用的防水堵漏的方法施工比较繁琐、周期长,堵漏效果不佳。所以,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2.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13.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14.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5.步骤1、寻找裂缝:切开裂缝附近的砼面层,清理附近垃圾,在切开的部位仔细寻找裂缝,用色笔或粉笔沿裂缝作好记号;
16.步骤2、钻孔:在距离混凝土裂缝80~150mm处沿裂缝方向两侧交叉钻孔,钻孔深度为混凝土结构层厚度的40-70%,要避开止水钢板,钻孔的排布路径与裂缝断面应成45~60度交叉,并交叉在砼裂缝中部的1/3范围;
17.步骤3、清灰:将孔内与孔附近的粉尘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
18.步骤4、埋止水针头:止水针头为配套部件,是浆液注入裂缝内的连接件,埋设时用工具紧固,并保证针头的橡胶部份及孔壁在未使用前干燥;
19.步骤5、裂缝注浆防水堵漏:
20.(1)灌注浆液应从第一枚止水针头开始,当浆液从裂缝处冒出,立即停止,移入第二枚止水针头继续灌注,依次向前进行直至最后一枚止水针头灌注完毕;
21.(2)为使裂缝完全灌满浆液,应进行二次注浆;第二次灌注与第一次间隔一段时间,但必须在浆液凝固前完成;如二次灌注后,浆液仍不能愈合,应在该位置重新钻孔注浆;
22.步骤6、观察:注浆完成后观察堵漏效果,进行漏水实验,实验成功表示堵漏成功;
23.步骤7、复原:堵漏成功后将切开的砼面层复原。
24.作为改进,所述步骤1中清理垃圾采用小锤、钢丝刷和打磨机将缝隙处的碎屑、浮渣清除干净。
25.作为改进,所述步骤2中钻孔的孔距按裂缝的大小设定,以两孔注浆后浆液在裂缝处能交汇为原则;开始时孔距宜为150mm,其余孔距为150~250mm;孔径的大小,按照配套的止水针头的大小而定,采用非标13mm钻头。
26.作为改进,所述步骤5中注浆时对注浆工具进行调控,具体调控方法如下:
27.(1)空气压缩机:注浆要依靠压缩空气加压,采用0.6mpa以上的压缩空气;
28.(2)料罐:底部设有出浆口,通过输送管道与固定在缝隙上的止水针头连接;料罐的上端设有带气门芯的进气口与贮气罐相通,顶部设有加料口专供加料与进气;
29.(3)贮气罐:设置在空压机和料罐之间,由管道将二者连通,接受来自空压机之压缩空气,维持注浆时的恒压状态,罐上装有压力表与进出气阀门;
30.(4)、止水针头:与输送管道连通,是灌注裂缝或缝隙浆料的通道;
31.(5)管道:输浆的通道,选用内径10mm,壁厚1mm以上能耐高压的管道。
32.作为改进,所述管道包括耐高压的纤维增强塑料管与透明的有机玻璃管。
33.作为改进,所述浆液包括水溶性pu堵漏剂、丙烯酰胺类化学注浆材料。
34.作为改进,所述步骤5中裂缝处在立面结构上时,注浆由下向上灌注。
35.作为改进,步骤5中在灌注过程中,如果浆液已灌满相邻针头位置,可以跳开不注;如注浆后发现裂缝两端仍有裂缝延伸,或有裂缝与其交叉,应在该位置补孔,重新注浆。
36.作为改进,所述步骤5中注浆接近尾声时,一旦浆液至临近的止水针头或裂缝中冒出时,应立即停止注浆。
37.作为改进,所述步骤5中第一次注浆压力控制在0.1~0.2mpa,可注一部分水至缝隙中,让丙凝与水充分反应生成凝胶状,分次、分批地进行灌注。
38.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操作方法简单,钻孔根据裂缝大小设置,排布规律;注浆过程操作精准,封堵快速、效果好。
附图说明
39.图1是本发明的注浆准备工作阶段的工艺流程图。
40.图2是本发明的注浆施工阶段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42.本发明的防水堵漏的依据和原则如下:
43.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16)。
44.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45.3、《地下建筑防水构造》(10j301)。
46.防水堵漏材料的选用原则如下:
47.混凝土裂缝的防水堵漏宜选用水性pu灌浆料及丙烯酰胺类堵漏材料作为化学注浆材料;根据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裂缝渗漏情况,合理交叉使用以上二种材料。
48.1、水溶性pu注浆料:
49.(1)、材料的组成及适用范围:
50.水溶性pu堵漏剂系以甲苯二异氰酸脂和三羟基水溶性聚醚进行化学合成反应而制成的水溶性灌浆材料。该材料适用于地下工程、矿井、水池及隧道渗漏部位的防渗堵漏。
51.(2)、材料的特点:
52.a、抗渗性能好。水溶性pu注浆料的胶凝,其固结体强度高,耐腐蚀,材料稳定性好,即使在低温条件下粘度亦增加不大,灌入后发泡膨胀。
53.b、施工方便。施工时可采用单液灌浆,不需要再进行浆液配制,施工设备操作简单,清洗方便。
54.c、膨胀性大,韧性佳,无收缩,与砼等基材粘结力强,且对水质的适应性较强。
55.d、可灌性好,即使在低温下仍可注浆使用。
56.e、不破坏原混凝土内配筋及强度。
57.2、丙烯酰胺类化学注浆材料:
58.丙烯酰胺类化学注浆材料亦称丙凝或zh656、mg646浆液,该产品是一种快速堵漏止水材料,是以丙烯酰胺为主剂,添加交联剂、促进剂、引发剂按一定的配合比加水配制而成,丙凝浆液分甲、乙两液,施工时分别用两种等量容积同时等压、等量喷射混合,合成丙凝浆液,注入渗漏部位,经引发、聚合、交联反应后,形成富有弹性但不溶于水的高分子硬性凝胶。
59.该材料特点:
60.(1)浆液粘度低(几乎与水相同),渗透性好,可在有水压和十分潮湿的环境下凝胶。
61.(2)凝结时间可随配合比准确控制在数秒至几小时内,可在水速大、水量多的情况下迅速凝结。
62.(3)抗渗性好,丙凝胶的抗渗系数为2
×
10-10cm/s,几乎是不透水的,凝胶形成后,在水中还稍有膨胀(膨胀率为5%~8%),干缩后遇水还可以膨胀,能长期确保良好的防水堵漏性能。
63.(4)丙凝胶不溶于水和煤油、汽油等有机溶剂,能耐酸、碱、细菌的侵蚀,亦不受大气条件的影响。
64.(5)丙凝胶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和可变性。
65.结合附图1-2,本发明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66.一种地下建筑物因混凝土裂缝引起渗漏水的防水堵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7.步骤1、寻找裂缝:切开裂缝附近的砼面层,采用小锤、钢丝刷和打磨机将缝隙处的碎屑、浮渣清除干净,在切开的部位仔细寻找裂缝,用色笔或粉笔沿裂缝作好记号;
68.步骤2、钻孔:在距离混凝土裂缝80~150mm处沿裂缝方向两侧交叉钻孔,钻孔深度为混凝土结构层厚度的40-70%,要避开止水钢板,钻孔的排布路径与裂缝断面应成45~60度交叉,并交叉在砼裂缝中部的1/3范围;钻孔的孔距按裂缝的大小设定,以两孔注浆后浆液在裂缝处能交汇为原则;开始时孔距宜为150mm,其余孔距为150~250mm;孔径的大小,按照配套的止水针头的大小而定,采用非标13mm钻头;
69.步骤3、清灰:将孔内与孔附近的粉尘及其他杂物清理干净;
70.步骤4、埋止水针头:止水针头为配套部件,是浆液注入裂缝内的连接件,埋设时用工具紧固,并保证针头的橡胶部份及孔壁在未使用前干燥;
71.步骤5、裂缝注浆防水堵漏:
72.注浆时对注浆工具进行调控,具体调控方法如下:
73.(1)空气压缩机:注浆要依靠压缩空气加压,采用0.6mpa以上的压缩空气;
74.(2)料罐:底部设有出浆口,通过输送管道与固定在缝隙上的止水针头连接;料罐的上端设有带气门芯的进气口与贮气罐相通,顶部设有加料口专供加料与进气;
75.(3)贮气罐:设置在空压机和料罐之间,由管道将二者连通,接受来自空压机之压缩空气,维持注浆时的恒压状态,罐上装有压力表与进出气阀门;
76.(4)、止水针头:与输送管道连通,是灌注裂缝或缝隙浆料的通道;
77.(5)管道:输浆的通道,选用内径10mm,壁厚1mm以上能耐高压的纤维增强塑料管或透明的有机玻璃管;
78.注浆的具体操作如下:
79.(1)根据实际裂缝的大小、裂缝所处位置、裂缝周围环境等因素选择浆液,浆液包括水溶性pu堵漏剂、丙烯酰胺类化学注浆材料;灌注浆液应从第一枚止水针头开始,若裂缝处在立面结构上时,注浆由下向上灌注;当浆液从裂缝处冒出,立即停止,移入第二枚止水针头继续灌注,依次向前进行直至最后一枚止水针头灌注完毕;
80.(2)为使裂缝完全灌满浆液,应进行二次注浆;第二次灌注与第一次间隔一段时间,但必须在浆液凝固前完成;如二次灌注后,浆液仍不能愈合,应在该位置重新钻孔注浆。
81.在灌注过程中,如果浆液已灌满相邻针头位置,可以跳开不注;如注浆后发现裂缝两端仍有裂缝延伸,或有裂缝与其交叉,应在该位置补孔,重新注浆。
82.注浆接近尾声时,一旦浆液至临近的止水针头或裂缝中冒出时,应立即停止注浆。
83.第一次注浆压力控制在0.1~0.2mpa,可注一部分水至缝隙中,让丙凝与水充分反应生成凝胶状,分次、分批地进行灌注。
84.步骤6、观察:注浆完成后观察堵漏效果,进行漏水实验,实验成功表示堵漏成功;
85.步骤7、复原:堵漏成功后将切开的砼面层复原。
86.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