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渗加固堤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6632发布日期:2022-03-19 23:33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渗加固堤坝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堤坝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渗加固堤坝。


背景技术:

2.堤坝是堤和坝的总称,也指防水拦水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现代的水坝主要有两大类:土石坝和混凝土坝。近年来,大型堤坝都采用高科技的钢筋水泥建筑。
3.混凝土坝通常在山谷中,利用自身的重量来支撑水体压力。在河道内产生洪水时,堤坝正面阻挡洪水,洪水与堤坝接触的瞬间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容易使堤坝破损碎裂,导致险情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加固堤坝,提高堤坝的承受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渗加固堤坝。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防渗加固堤坝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防渗加固堤坝,包括坝体,所述坝体的水平截面设置为弧形面,且所述坝体的端部插接在河岸内,所述河岸内部设有连接坝体端部的加固机构。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道内水流朝向坝体的凸出面流动,坝体上凸出的侧面分解水流冲击,并将冲击力引导到两侧的河岸内,从而提高坝体的整体承受能力,加固机构加强坝体与河岸的连接,提高坝体整体的稳定性,减少坝体破损碎裂的可能,提高坝体的抗洪和安全性能。
7.可选的,所述加固机构包括若干从上而下均匀设置在所述坝体端部的连接块和设置在河岸内部的加固桩,所述加固桩和每个所述连接块之间均设有若干连接两者的支撑杆。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河岸上浇筑缓凝土加固桩,支撑杆穿过河岸内部并与连接块和加固桩固定连接,使坝体承受的冲击通过支撑杆传递到加固桩以及河岸内部,由此将坝体、加固桩和河岸构成整体,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和抗冲击能力。
9.可选的,多个所述支撑杆一端均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且沿圆周分布,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所述加固桩固定连接,且相邻所述支撑杆向靠近所述加固桩的一端逐渐远离。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支撑杆之间的距离从靠近连接块的一端到靠近加固桩的一端逐渐变大,从而增大加固桩的整体受力面积,减少支撑杆对加固桩的局部冲击,由此提高坝体和加固桩的稳定性。
11.可选的,连接同一个所述连接块上的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限制组件,所述限制组件包括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外侧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滑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通过定位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可拆卸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将相邻支撑杆连接,保持相邻支撑杆之间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支撑杆对坝体的支撑能力,减少支撑杆弯曲破损的可能。
13.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端部铰接有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有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夹紧固定所述支撑杆。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支撑杆的长度,确定支撑杆上适宜的支撑位置,调整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位置,从而将限制组件固定在支撑杆上合适的位置处,从而提高支撑杆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开设有插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杆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插接在插接槽内,且所述第一连接杆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端部设有滑动连接在导向槽内的导向块,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还开设有若干定位孔,所述定位螺栓穿过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杆和所述导向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滑动连接,使得固定块和支撑杆之间的距离能够调整,由此能够根据相邻支撑杆之间的距离调整限制组件的位置,提高限制组件的适用性。
17.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设有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导向块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弹簧进一步提高限制组件的缓冲能力,提高限制组件对支撑杆的稳定性。
19.可选的,所述坝体凸出的一侧设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远离坝体的一侧设有支撑板。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最先承受河水的冲击,并通过缓冲机构传递给坝体,减少坝体所承受的瞬时冲击力,由此提高坝体的抗冲击能力。
21.可选的,缓冲机构包括设置在坝体侧壁上的支撑块,所述支撑板上设有与支撑块滑动连接的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块上铰接有若干缓冲杆,所述缓冲杆与所述支撑板滑动连接,且所述缓冲杆和所述支撑板之间设有连接两者的缓冲弹簧。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板受到冲击后,支撑板朝向坝体移动,缓冲杆沿支撑板滑动,并使缓冲弹簧形变,从而将水流冲击的一部分动能转换为弹性势能,由此减少对坝体的瞬时冲击力。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坝体设置为弧状,将水流的冲击分解并引导至河岸内,提高坝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加固机构连接坝体与河岸内部的加固桩,提高坝体对冲击力的分散能力,以及河岸对坝体的支撑效果;3.支撑板和缓冲机构则减少坝体所承受的瞬时冲击力,从而减少坝体受损的可能。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关于坝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坝体和加固结构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限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支撑板和坝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坝体;2、加固槽;3、定位槽;4、加固机构;41、加固桩;42、支撑杆;43、连接块;44、限制组件;441、固定块;442、第一连接杆;4421、导向槽;4422、定位孔;443、第二连接杆;4431、插接槽;4432、通孔;444、导向块;445、定位螺栓;446、第一夹板;447、第二夹板;448、紧固螺栓;449、限位弹簧;5、支撑板;6、缓冲机构;61、支撑块;62、支撑套筒;63、缓冲杆;64、滑块;65、导向杆;66、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防渗加固堤坝。参照图1和图2,防渗加固堤坝包括设置在河道内的坝体1,坝体1上窄下宽。坝体1的水平截面设置为弧形面,弧形面从两端到中间逐渐朝向与河道内河水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凸出。河岸两侧开设有加固槽2,坝体1的端部插接在加固槽2内,同时,在河岸内部设置有用于支撑坝体1的加固机构4。
33.河道内的河水冲击坝体1时,坝体1的弧面分解缓冲水流的冲击,并在坝体1的端部将冲击力引导至河岸内部,将坝体1和河岸构成一个整体,提高坝体1的稳定性。
34.河岸上开设有与坝体1端部相向的定位槽3,加固机构4包括插接在定位槽3内的加固桩41,加固桩41一侧朝向坝体1端部,另一侧抵紧在定位槽3的槽壁上。加固桩41远离坝体1的一侧设置为斜面,且斜面从上而下朝向远离坝体1的一侧倾斜。
35.参照图2和图3,加固机构4还包括位于加固桩41和坝体1端部之间的三组支撑杆42,三组支撑杆42从上而下均匀分布。每组内的支撑杆42数量设置为四根,且同一组内的支撑杆42一端固定连接在加固桩41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同一个连接块43上,连接块43则与坝体1的端部固定连接。连接块43上的支撑杆42绕连接块43的中心线均匀分布,同时支撑杆42靠近加固桩41的一端逐渐远离连接块43的中心线。
36.当坝体1传导冲击力至河岸内部时,坝体1沿支撑杆42对加固桩41施加压力,从而逐步将水流的冲击分散到河岸内部,同时支撑杆42的倾斜方向使冲击力在传导过程中被扩散到更大的范围内,由此减少加固桩41上的局部冲击力,进一步提高整体的稳定。
37.为了方便支撑杆42在河岸内部的穿设施工,支撑杆42由多根分杆组成,此实施例采用两根分杆,两根分杆首尾端部插接,并螺纹连接。
38.参照图3和图4,加固机构4还包括用于稳固支撑杆42的限制组件44,限制组件44包括与连接块43一一对应的固定块441,固定块441的中心线与连接块43的中心线重合。固定块441外侧固定有四根第一连接杆442,第一连接杆442与同一组内的支撑杆42一一对应。第一连接杆442远离固定块441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杆443,第二连接杆443一端开设有插接槽4431,第一连接杆442插接在插接槽4431内。
39.第一连接杆442插接在插接槽4431内的一端开设有导向槽4421,插接槽4431内设有与导向槽4421滑动连接的导向块444,导向块444端部与插接槽4431的槽底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442上开设有若干从上而下均匀分布的定位孔4422,定位孔4422连通导向槽4421,
同时第二连接杆443上开设有连通插接槽4431并且贯穿导向块444的通孔4432,第一连接杆442和第二连接杆443之间设有定位螺栓445,定位螺栓445穿过通孔4432和其中一个定位孔4422,并通过螺母将第一连接杆442和第二连接杆443固定连接。
40.第二连接杆443远离第一连接杆442的一端设有配套使用的第一夹板446和第二夹板447,第二连接杆443端部与第一夹板446铰接,第一夹板446和第二夹板447位于支撑杆42的两侧并通过紧固螺栓448固定在支撑杆42上。
41.当支撑杆42连接加固桩41和坝体1后,连接块43移动到同一组支撑杆42之间,调整第一连接杆442和第二连接杆443的相对位置,使第一夹板446抵接支撑杆42侧壁,随后通过定位螺栓445固定第一连接杆442和第二连接杆443的位置,再次通过紧固螺栓448使第一夹板446和第二夹板447夹紧固定支撑杆42,由此限制组件44连接并固定同一组的支撑杆42,提高支撑杆42的稳定性。
42.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限制组件44对支撑杆42的稳固效果,在导向槽4421内部设有限位弹簧449,限位弹簧449一端在第一连接杆442内部与第一连接杆442固定连接,限位弹簧449另一端与导向块444固定连接,通过限位弹簧449提高第一连接杆442和第二连接杆443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并提高缓冲减震效果。
43.参照图5和图6,在坝体1正对水流流向的一侧设有支撑板5,支撑板5的形状与坝体1侧壁配合,且支撑板5与坝体1侧壁相对设置,在支撑板5和坝体1之间连接两者的缓冲机构6。
44.缓冲机构6包括均匀固定在坝体1侧壁上的支撑块61,支撑板5朝向坝体1的一侧固定有与支撑块61一一对应的支撑套筒62,支撑块61插接在支撑套筒62内,且支撑块61与支撑套筒62滑动连接。支撑块61靠近坝体1的一端铰接有四根缓冲杆63,四根缓冲杆63绕支撑块61均匀分布。缓冲杆63远离支撑块61的一端铰接有滑块64,滑块64上穿过并滑动连接有导向杆65,导向杆65端部与支撑板5固定连接,四根导向杆65的轴线构成十字架状。导向杆65上套接有缓冲弹簧66,缓冲弹簧66一端与导向杆65的端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66的另一端与滑块64固定连接。
45.当支撑板5受到冲击而靠近坝体1时,支撑套筒62沿支撑块61滑动,缓冲杆63同时绕支撑块61转动,从而使缓冲弹簧66变形,减小坝体1上受到的瞬时冲击。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防渗加固堤坝的实施原理为:当河水冲击坝体1时,河水最先冲击支撑板5,支撑板5朝向坝体1移动,同时使得缓冲弹簧66形变,进而减少对坝体1的冲击,坝体1随后将受到的冲击引导至河岸内部的加固桩41上,由此提高坝体1整体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