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31691发布日期:2022-01-19 13:15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设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桥梁大型沉井施工中,沉井通过吸泥在自重作用下不断下沉。吸泥过程中井孔内会产生大量的泥水混合物,当直接通过沉井排泥管线系统排出泥水混合物,会造成水域污染,航道堵塞等不利后果;若泥水混合物排至泥驳船,由于沉井平面大,井孔多,管线布置较多,会面临需船量大,移动不便等问题。同时,大部分沉井吸泥系统采用全平面布置,管线用量大,布置复杂,增大了管线堵塞、沉井吸泥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管线容易堵塞,直接排出泥水混合物易污染水域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所述沉井内设置有多个隔舱,所述隔舱内设置有吸泥装置,所述排泥系统包括:横向排泥主管,倾斜设置于所述沉井的侧壁的顶部外侧;垂向排泥主管,设置于所述沉井的侧壁的外侧,所述垂向排泥主管较高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较低的一端;集料斗,设置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上方,所述集料斗底部连接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泥水分离装置,设置于所述垂向排泥主管较低一端的下方;排泥支管,横向倾斜设置于所述隔舱的顶部,所述排泥支管较高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隔舱内的所述吸泥装置,所述排泥支管较低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料斗,以将所述吸泥装置吸取的泥水混合物从所述隔舱运送至所述集料斗,并使得该泥水混合物依次经所述集料斗、所述横向排泥主管和所述垂向排泥主管到达所述泥水分离装置。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排泥支管的坡度设置为0.5%-0.6%。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横向排泥主管的坡度设置为3%。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上靠近所述集料斗设置有检视通淤孔。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泥水分离船。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横向排泥主管、所述垂向排泥主管、所述集料斗和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沉井上下游方向的两侧。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吸泥装置包括气举取土设备吸泥管,所述排泥支管较高的一端通过三通管连接于该气举取土设备吸泥管,所述排泥支管与所述气举取土设备吸泥管连接处设置有吸泥阀门。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排泥支管为dn300钢管,所述横向排泥主管和所述
垂向排泥主管为dn600无缝钢管或塑料管。
13.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包括横向排泥主管、垂向排泥主管、集料斗、泥水分离装置以及排泥支管,吸泥装置将隔舱内的泥水混合物吸取至排泥支管,泥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排泥支管流向集料斗,并经集料斗流向横向排泥主管,在重力作用下,横向排泥主管内的泥水混合物流向垂向排泥主管,并经垂向排泥主管流入泥水分离装置,泥水混合物经泥水分离装置处理后排入河流内,可以减少对水域的污染,减轻航道堵塞,同时由于泥水混合物经处理后排入河流,无需驳船,减轻航道拥堵情况。此外,该排泥系统将沉井内部的泥水混合物通过排泥支管运输至沉井外的集料斗汇总至横向排泥主管,简化了管道布局,降低了管线堵塞的风险。
附图说明
15.本实用新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的局部俯视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的局部侧视图。
18.【具体符号说明】
19.1—吸泥阀门;2—排泥支管;3—集料斗;4—横向排泥主管;5—垂向排泥主管;6—泥水分离装置;7—检视通淤孔;8—侧壁;9—隔舱。
具体实施方式
20.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21.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大型沉井(平面面积在300m2以上)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的局部俯视图,如图1所示,所述沉井内设置有多个隔舱9,所述隔舱9内设置有吸泥装置,所述排泥系统包括:横向排泥主管4,倾斜设置于所述沉井的侧壁8的顶部外侧;垂向排泥主管5,设置于所述沉井的侧壁8的外侧,如图2所示,所述垂向排泥主管5较高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4较低的一端;集料斗3,设置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4上方,所述集料斗3底部连接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4;泥水分离装置6,设置于所述垂向排泥主管5较低一端的下方;排泥支管2,横向倾斜设置于所述隔舱9的顶部,所述排泥支管2较高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隔舱9内的所述吸泥装置,所述排泥支管2较低的一端连接于所述集料斗3,以将所述吸泥装置吸取的泥水混合物从所述隔舱9运送至所述集料斗3,并使得该泥水混合物依次经所述集料斗3、所述横向排泥主管4和所述垂向排泥主管5到达所述泥水分离装置6。
23.如图1所示,隔舱9将沉井分割为多个取土区域,以便于吸土作业,每个隔舱9内均
设置有一套吸泥装置如气举取土设备。为便于泥水混合物流动,横向排泥主管4的坡度可以设置为3%,排泥支管2的坡度可以设置为0.5%-0.6%,如此横向排泥主管4合排泥支管2内的泥水混合物可在重力作用下自发流动。集料斗3为上方开口大下方开口小的漏斗状,便于将排泥支管2内收集的泥水混合物导入横向排泥主管4内。垂向排泥主管5再将横向排泥主管4内的泥水混合物导入至泥水分离装置6中,以对泥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处理。排泥支管2可以沿沉井中间隔舱9的门吊轨道方向布置,排泥支管2可以选用dn300钢管,通过钢丝橡胶软管法兰或活套法兰连接。横向排泥主管4和垂向排泥主管5可以采用同一溜管,例如均可以采用dn600无缝钢管或塑料管,两者可以通过法兰连接。
24.具体来讲,所述吸泥装置可以包括气举取土设备吸泥管,所述排泥支管2较高的一端通过三通管连接于该气举取土设备吸泥管,所述排泥支管2与所述气举取土设备吸泥管连接处设置有吸泥阀门1。三通管可以选用法兰三通,顶部法兰封堵。通过吸泥阀门1可以控制排泥过程的开始和停止。
25.吸泥装置将隔舱9内的泥水混合物吸取至排泥支管2,泥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排泥支管2流向集料斗3,并经集料斗3流向横向排泥主管4,在重力作用下,横向排泥主管4内的泥水混合物流向垂向排泥主管5,并经垂向排泥主管5流入泥水分离装置6,泥水混合物经泥水分离装置6处理后排入河流内,可以减少对水域的污染,减轻航道堵塞,同时由于泥水混合物经处理后排入河流,无需驳船,减轻航道拥堵情况。此外,该排泥系统将沉井内部的泥水混合物通过排泥支管2运输至沉井外的集料斗3汇总至横向排泥主管4,简化了管道布局,降低了管线堵塞的风险。
2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如图2所示,于所述横向排泥主管4上靠近所述集料斗3设置有检视通淤孔7。检视通淤孔7的位置和数量设置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每个集料斗3前后位置各设置一个检视通淤孔7,检视通淤孔7靠近集料斗3底部设置。排泥系统故障时,可以通过检视通淤孔7查看横向排泥主管4内的情况,若发生堵塞,可以打开检视及通淤孔,连接高压空气进行疏通。
2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泥水分离装置6包括泥水分离船。泥水分离船便于在河流等水域中航行或停泊,在当前沉井施工完后,方便移动至下一沉井继续施工。
2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由于沉井上下游方向两侧的水流相对稳定,不易产生湍流。所述横向排泥主管4、所述垂向排泥主管5、所述集料斗3和所述泥水分离装置6均设置于所述沉井上下游方向的两侧。如此,泥水分离装置6如上述泥水分离船在流动水域中便于保持稳定,避开了沉井上下游同侧的水流造成的湍流,减小湍流对设置于水中的泥水分离装置6的影响。
29.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仅示出了大型沉井吸泥下沉施工的排泥系统的局部,具体来讲,集料斗3、横向排泥主管4和垂向排泥主管5的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整个沉井,总共可以设置12个集料斗3,每3个集料斗3对应一个横向排泥主管4和一个垂向排泥主管5。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