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73735发布日期:2021-10-30 10:4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路基工程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路基是轨道或者路面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路基的主要作用是为轨道或者路面铺设及列车或行车运营提供必要条件,并承受轨道及机车车辆或者路面及交通荷载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同时将荷载向地基深处传递与扩散。管涵是指埋藏于地表以下的管道,用于供水、排水等用途,其一般由混凝土浇筑成圆筒而成。
3.现有的,为了加强管涵的强度,在管涵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多个钢圈,钢圈沿管涵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在路基施工中,需要将管涵预埋安装于路基内。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管涵安装于路基中,路基容易发生变形沉降,使得管涵在路基中容易发生位置偏移,影响正常排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管涵在路基中发生位置偏移的概率,便于管涵正常排水,本技术提供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包括设置于路基内的第一变形机构和第二变形机构,所述第一变形机构和第二变形机构均包括固定于路基内的顶板和底板;所述顶板和底板之间设置有管涵本体;所述管涵本体的外侧固定有钢环,钢环沿管涵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顶板和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管涵本体的固定装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第一变形机构和第二变形机构,能够有利于在遇到路基沉降时,使得路基能够变形保持平顺性。通过设置固定装置,能够将管涵本体与第一变形机构和第二变形机构进行安装固定,使得管涵本体不易发生偏移,便于管涵本体进行正常排水。
9.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滑动设置于顶板上的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滑动设置于底板上的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三夹板位于管涵本体的同一侧,第二夹板和第四夹板位于管涵本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上均开设有与管涵本体外侧壁贴合的弧形槽;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三夹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第一夹板上的连接块与第二夹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三夹板上的连接块与第四夹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分别夹持于管涵本体上半部分的外侧壁上,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分别夹持于管涵本体下半部分的侧壁上,能够对管涵本体夹紧固定地更加稳定可靠。
11.优选的,所述弧形槽的内侧壁设置有与管涵本体侧壁贴合的橡胶垫。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有利于提高对管涵本体的安装效果,使得管涵本体安装更加稳定可靠,不易发生晃动。
13.优选的,所述顶板上固定有外套筒;所述底板上固定有插接于外套筒内的内套筒;所述第一变形机构的外套筒与第二变形机构的外套筒通过连接管连接,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外套筒相连通;所述连接管内设置有联动机构。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路基受到沉降时,顶板会受到向下的压力,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会发生相对移动,通过联动机构能够带动其他位置的路基同步下降,保持竖向压缩变形量一致,进而保证路基面的平顺性。
15.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均设置有边沿;所述边沿与外套筒的侧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边沿,便于将连接管与外套筒进行连接固定,安装方便快捷。
17.优选的,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固定于连接管中部且竖直设置的固定条、滑动设置于固定条上的驱动块;所述外套筒内顶壁固定有立柱;所述连接管内且位于固定条的两侧均设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中部与连接管转动连接,联动杆的两端均开设有条形槽,条形槽的长度方向与联动杆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内套筒靠近连接管的一侧开设有竖直的活动槽;所述驱动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转轴,立柱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滑动设置于联动杆一端的条形槽内,第二转轴滑动设置于联动杆另一端的条形槽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一个顶板受到路基的挤压时,顶板向下移动,带动外套筒向下移动,固定于外套筒内的立柱下降,与立柱端部铰接的联动杆向下移动,由于联动杆的中部铰接,使得联动杆的另一端向上移动,由于联动杆远离该立柱的一端与驱动块铰接,调档驱动块沿着固定条的高度方向竖直上升,由于另一侧的联动杆的端部与驱动块铰接,使得另一侧的联动杆远离驱动块的一端带动第二变形机构上的外套筒下降,进而带动另一个顶板下降,保持竖向压缩变形量一致,提高路基面的平顺性。
19.优选的,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所述底板上开设有第二燕尾槽;所述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的长度方向与管涵本体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上端面均设置有滑动设置于第一燕尾槽内的第一燕尾条;所述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的下端面均设置有滑动设置于第二燕尾槽内的第二燕尾条。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设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能够有利于保持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的连接稳定性,由于管涵本体上设置有钢环,能够先将管涵本体插接于顶板和底板之间,先将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向靠近管涵本体的方向进行移动,再将连接块与第四夹板进行固定连接,再将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向靠近管涵本体的方向进行移动,再将连接块与第二夹板进行固定。
21.优选的,所述钢环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装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环的两侧设置固定装置,能够对钢环的两侧进行夹紧,便于提高对管涵本体的连接固定效果,且有利于限制管涵本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通过设置固定装置,能够将管涵本体与第一变形机构和第二变形机构进行安装固定,使得管涵本体不易发生偏移,便于管涵本体进行正常排水;
25.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分别夹持于管涵本体上半部分的外侧壁上,第三夹板和第四夹板分别夹持于管涵本体下半部分的侧壁上,能够对管涵本体夹紧固定地更加稳定可靠;
26.在路基受到沉降时,顶板会受到向下的压力,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会发生相对移动,通过联动机构能够带动其他位置的路基同步下降,保持竖向压缩变形量一致,进而保证路基面的平顺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联动机构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变形机构;11、顶板;111、第一燕尾槽;12、底板;121、第二燕尾槽;13、外套筒;14、内套筒;141、活动槽;15、连接管;151、边沿;2、第二变形机构;3、联动机构;31、固定条;32、驱动块;33、联动杆;331、条形槽;34、第一转轴;35、第二转轴;36、立柱;4、管涵本体;41、钢环;5、固定装置;51、第一夹板;511、弧形槽;512、橡胶垫;52、第二夹板;53、第三夹板;54、第四夹板;55、连接块;56、第一燕尾条;57、第二燕尾条。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参照图1,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包括安装于路基内的第一变形机构1和第二变形机构2,用于保证路基面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35.参照图2,第一变形机构1和第二变形机构2均包括顶板11和底板12,顶板11和底板12固定于路基内,顶板11和底板12的长度方向与路基的长度方向一致,顶板11的下端面固定有外套筒13,外套筒13沿顶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外套筒13内顶壁固定有立柱36,底板12的上端面固定有内套筒14,内套筒14插接于外套筒13内并与外套筒13滑动配合,第一变形机构1和第二变形机构2的外套筒13通过连接管15固定连接,连接管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变形机构1和第二变形机构2的外套筒13相连通,且连接管15的端部固定有边沿151,边沿151与外套筒13的侧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为了使得第一变形机构1和第二变形机构2的竖向压缩变形量一致,在连接管15内安装有联动机构3。
36.参照图3、图4,联动机构3包括固定条31、驱动块32、联动杆33、第一转轴34和第二转轴35,固定条31竖直设置,且固定于连接管15的中部,驱动块32滑动连接于固定条31上,驱动块32的滑动方向与固定条31的高度方向一致。联动杆3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联动杆33分别位于固定条31的两侧,联动杆33的中部与连接管15转动连接,联动杆33的两端均开设有与联动杆33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条形槽331,内套筒14靠近连接管15的一侧开设有竖直的活动槽141,联动杆33滑动设置于活动槽141内,第一转轴34固定于驱动块32的一侧,第二转轴35固定于立柱36的一侧且靠近立柱36下端的位置,第一转轴34滑动连接于联动杆33一端的条形槽331内,第二转轴35滑动连接于联动杆33另一端的条形槽331内。
37.参照图2,在顶板11和底板12之间安装有管涵本体4,第一变形机构1和第二变形机构2为一个整体的变形装置,位于管涵本体4的两侧均安装有变形装置,且两个变形装置关于管涵本体4的轴线对称设置,相邻第二变形机构2的顶板11固定连接,管涵本体4的外侧固定有多个钢环41,且多个钢环41沿管涵本体4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38.参照图5,为了保证管涵本体4安装的稳定性,使得管涵本体4不易发生位置偏移,在顶板11和底板12上安装有固定装置5,且为了提高对管涵本体4的固定连接,在钢环41的两侧均安装有固定装置5。固定装置5包括第一夹板51、第二夹板52、第三夹板53和第四夹板54,第一夹板51和第三夹板53位于管涵本体4的同一侧,第二夹板52和第四夹板54位于管涵本体4的另一侧,第一夹板51、第二夹板52、第三夹板53和第四夹板54上均开设有弧形槽511,弧形槽511的内侧壁粘接有橡胶垫512,橡胶垫512与管涵本体4的外侧壁贴合。第一夹板51和第三夹板53的一侧均固定有连接块55,第一夹板51上的连接块55与第二夹板52的侧壁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第三夹板53上的连接块55与第四夹板54的侧壁贴合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39.参照图3,顶板11上开设有第一燕尾槽111,底板12上开设有第二燕尾槽121,第一燕尾槽111和第二燕尾槽121的长度方向与管涵本体4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的上端面均固定有第一燕尾条56,第三夹板53和第四夹板54的下端面均固定有第二燕尾条57,第一燕尾条56滑动连接于第一燕尾槽111内,第二燕尾条57滑动连接于第二燕尾槽121内。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协调路基与管涵压缩变形的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路基上的车辆等施加压力时,协调路基于管涵本体4压缩变形的装置和管涵本体4将受到向下的压力,固定安装于第一变形机构1的外套筒13内的立柱36带动联动杆33的一端向下移动,由于联动杆33的中部与连接管15的中部铰接,带动联动杆33远离立柱36的一端向上移动,该联动杆33带动驱动块32沿着固定条31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与驱动块32铰接的另一个联动杆33端部向上移动,另一个联动杆33发生转动,使得另一个联动杆33的下端向下移动,带动第二变形机构2的外套筒13向下移动,使得第二变形机构2的顶板11向下移动,保持竖向的压缩变形量一致,提高路基面的平顺性。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