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28412发布日期:2021-10-09 17:1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地下管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


背景技术:

2.地下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逐步实现了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提高了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以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3.目前,透水路面铺装成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建设手段之一。透水路面采用透水材料进行铺装,降雨时,雨水通过透水材料渗透至基层土壤内,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
4.而地下管廊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雨水的下渗空间,较大面积地阻隔或延缓了下渗的雨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地下管廊对雨水下渗造成的影响,本技术提供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包括管廊主体和透水组件,主体呈方管型,主体内设有容纳腔,透水组件包括设于容纳腔外的集水漏斗、设于容纳腔内的集水管和设于容纳腔内的排水管,集水漏斗位于主体的顶部,集水漏斗靠近主体的一端与集水管连通,集水管与排水管连通,排水管远离集水管的一端穿过主体位于主体的底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水漏斗的设置,能够将下渗至主体顶部的雨水收集,并通过集水管和排水管排出至主体的底部,从而减少了对下渗雨水的阻隔,进而减小了地下管廊对雨水下渗造成的影响。
8.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透水组件还包括设于主体底部的散水漏斗,散水漏斗与集水管连通,散水漏斗远离集水管的一端分布有散水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水漏斗和散水孔的设置,能够在排出雨水时使水流均匀排出扩散,从而减少了雨水对基层土壤的冲刷。
1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透水组件沿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透水组件的设置,能够增大对下渗雨水的排出效率,从而减小了地下管廊对雨水下渗造成的影响。
12.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集水漏斗上设有透水网片,透水网片位于集水漏斗上远离集水管的一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网片的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砂石进入集水漏斗的可能,从而减少了砂石堵塞透水组件的可能。
14.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排水管上设有增压泵。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压泵的设置,能够提高对排水管内雨水的排出速率。
16.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集水管上开设有检查口,集水管上设有用于封闭检查口的盖板,盖板的一端与集水管铰接,盖板的另一端穿设有螺栓,检查口的内壁上设有固定块,固定块上设有与螺栓配合的螺孔。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的设置,能够通过转动螺栓使螺栓与固定块螺接,从而用盖板将检查口封闭;检查口的设置,便于检查集水管内部的情况,从而便于在长时间使用后检查和疏通集水管。
18.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螺栓上设有转动套。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套的设置,便于通过转动套转动螺栓,使得转动螺栓时更省力。
20.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转动套上设有防滑纹,防滑纹沿转动套的周向分布。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套上防滑纹的设置,能够增大使用者手与转动套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转动螺栓时更省力。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3.透水组件的设置,能够通过管廊主体顶部的集水漏斗对下渗的雨水进行收集,经过集水管和排水管从主体的底部排出,经主体底部的散水漏斗均匀扩散到基层土壤内,从而减少了对下渗雨水的阻隔,进而减小了地下管廊对雨水下渗造成的影响;
24.集水漏斗上透水网片的设置,能够减少砂石进入的可能,从而减少了砂石堵塞透水组件的可能;
25.集水管上检查口的设置,便于打开盖板对集水管进行检查,从而在长时间使用后对集水管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透水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透水组件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图2中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主体;11、容纳腔;2、透水组件;21、集水漏斗;211、透水网片;22、散水漏斗;221、散水孔;23、集水管;231、检查口;232、盖板;233、螺栓;2331、转动套;2332、防滑纹;234、固定块;2341、螺孔;24、排水管;241、增压泵;3、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如图1所示,一种透水型地下管廊,包括呈方管型设置的管廊主体1,主体1内沿长度方向贯穿设置有容纳腔11。
33.主体1上安装有透水组件2,透水组件2包括集水漏斗21、散水漏斗22、集水管23和排水管24。集水漏斗21位于容纳腔11外主体1的顶部,便于收集下渗至主体1顶部的雨水,散
水漏斗22位于容纳腔11外主体1的底部,集水管23和排水管24均位于容纳腔11内,集水管23穿过主体1后与集水漏斗21连通,排水管24穿过主体1后与散水漏斗22连通。
34.透水组件2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主体1的容纳腔11内沿长度方向还设有连通管3,连通管3位于集水管23与排水管24之间,集水管23和排水管24均与连通管3连通,使得集水漏斗21能够通过集水管23将收集的雨水排入到连通管3内,连通管3能够暂存部分雨水,使得透水组件2的适用范围更广;连通管3内的雨水排入排水管24,经散水漏斗22排出主体1至主体1的底部,从而减少了对下渗雨水的阻隔,进而减小了地下管廊对雨水下渗造成的影响;两个透水组件2配合使用,不仅能够增大对下渗雨水的排出效率,还能够在其中一个透水组件2发生故障时,仍能够将下渗雨水排至主体1的底部,从而减小地下管廊对下渗雨水的阻隔。
35.如图1、2所示,集水漏斗21远离主体1的一端呈扩口设置,集水漏斗21上设有用于遮挡集水漏斗21的透水网片211,透水网片211位于集水漏斗21上远离主体1的一端,从而能够减小砂石等杂物进入集水漏斗21的可能,进而减小了砂石等杂物堵塞透水组件2的可能。
36.排水管24上设有增压泵241,增压泵241位于连通管3与散水漏斗22之间,从而能够提高对排水管24内雨水的排出效率,以适应不同降水量情况下的使用需要。
37.如图1、3所示,散水漏斗22远离主体1的一端呈扩口设置,散水漏斗22上远离主体1的一端分布有散水孔221,散水孔221便于在排出雨水时使雨水均匀扩散到基层土壤内,从而减少雨水对基层土壤的冲刷。
38.如图1、4所示,集水管23上开设有检查口231,检查口231位于连通管3与集水漏斗21之间,检查口231的内壁上铰接有用于封闭检查口231的盖板232,检查口231的设置便于定期检查集水管23内部的情况,从而对堵塞情况进行清理;
39.盖板232上远离集水管23的一端穿设有螺栓233,检查口231的内壁上还设有固定块234,固定块234上设有与螺栓233对应的螺孔2341,从而便于转动盖板232后使螺栓233靠近固定块234,再转动螺栓233使螺栓233穿过盖板232的一端与固定块234上的螺孔2341螺接,从而将检查口231封闭。
40.螺栓233上远离固定块234的一端设有转动套2331,转动套2331的设置便于转动螺栓233时使用,转动套2331的周面上分布有防滑纹2332,防滑纹2332的设置能够增大使用者手与转动套2331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了手与转动套2331之间发生滑动的可能,使得转动螺栓233时更省力。
41.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下渗的雨水经管廊主体1顶部的集水漏斗21进行收集,再通过主体1容纳腔11内的集水管23进入连通管3内,经连通管3流入排水管24内,最后经主体1底部的散水漏斗22扩散到基层土壤内。
4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能够减小地下管廊对雨水下渗造成影响的优点。
43.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