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护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15994发布日期:2021-11-22 18:0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护筒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管桩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护筒。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在城镇建设中常需要在建筑底部浇筑插入地下的管桩,利用管桩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支撑,提升建筑物的防沉降性能。
3.现有的管桩在进行浇筑时,首先在地面预计位置进行旋挖钻孔形成桩孔,在对桩孔进行钻孔时常在桩孔的顶端设置护筒,当钻孔完毕后再将钢筋笼放入桩孔内,然后向桩孔内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待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钢筋混凝土的管桩。管桩凝固并保养完毕后,为了确定管桩的承载性能需要对管桩进行静载实验,即在管桩的顶端进行压载实验。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当进行静载试验时,静载力施加在护筒的顶端,静载力通过护筒才传递至管桩,由于护筒与桩孔的侧壁抵接,护筒与桩孔之间的摩擦力给桩身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导致静载试验数据采集到的数据偏差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小静载试验数据的误差,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护筒。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护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双护筒,包括设置在桩孔内的外筒和内筒,内筒直径与桩孔直径相同,桩孔的侧壁开设有安置槽,外筒位于安置槽内,内筒位于外筒内,内筒与外筒之间设置有用于临时固定的连接装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双护筒时,首先在桩孔的顶端开设安置槽,然后再内筒放置在外筒内,利用临时固定的连接装置,将内筒与外筒进行临时的连接固定,然后再移动双护筒至桩孔内,此时外筒位于安置槽内,内筒与桩孔对齐,在进行钻孔以及浇筑混凝土时,向内筒与外筒之间灌注泥浆,避免内筒侧壁承受桩孔内泥浆压力,提升内筒在使用时的稳定性;当灌注完混凝土后,再移动静载实验装置至内筒的顶端,静载力传递至内筒时,由于外筒受到外筒与桩孔之间的摩擦力,临时固定的连接装置断裂,使内筒与外筒分离,使内筒承受的静载力完全传递至管桩的顶端,达到减小静载试验数据误差的目的。
9.可选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环和胶条,连接环与外筒的侧壁固定连接,连接环与内筒之间设置胶条,胶条的两侧分别与连接环和内筒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连接装置时,首先将连接环与外筒连接固定后,再将胶条粘结在内筒内,然后移动外筒套设在内筒外侧,使外筒带动连接环与胶条抵接,并使胶条与连接环连接固定,完成内筒与外筒的临时固定,当内筒受到静载力时,内筒带动胶条撕裂,使内筒与外筒分离,连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提升内筒与外筒之间连接时的稳定性。
11.可选的,所述内筒固定连接有支撑环,支撑环与连接环远离外筒顶端的一侧抵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支撑环与内筒固定连接,当内筒与外筒固定时,支撑
环与连接环抵接,利用支撑环对连接环进行支撑,提升内筒与外筒之间连接时的稳定性;当内筒与外筒分离时,内筒带动支撑环远离连接环,同样不影响内筒与外筒之间的分离。
13.可选的,所述内筒与支撑环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加强板,每个加强板的一侧与支撑环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内筒固定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板设置在支撑环和内筒之间,利用加强板对支撑环进行支撑,提升支撑环对连接环和外筒支撑时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内筒与外筒之间设置有同心定位装置,同心定位装置包括若干个定位半环,每个定位半环均包括控制板和连接板,控制板与内筒平行设置,控制板靠近外筒但不与外筒的内壁抵接,连接板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板分别与控制板的两端固定连接,连接板远离控制板的一端与内筒固定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同心定位装置定位内筒与外筒的位置时,首先利用两个连接板将控制板固定在内筒的外侧壁,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将若干个定位半环焊接在内筒的外侧壁,再将外筒套设在内筒外,使若干个控制板均不与外筒侧壁抵接,即可避免内筒与外筒的轴线偏离过大。
17.可选的,所述连接板与内筒之间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固定板与连接板固定连接,固定板与内筒抵接,固定螺栓与内筒固定连接,固定螺栓的一端穿过固定板与固定螺母螺纹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固定装置时,首先移动定位半环带动固定板与内筒的侧壁抵接,固定螺栓穿过固定板,然后再将固定螺母与固定螺栓螺纹连接,使固定螺母带动固定板与内筒保持固定,固定板带动定位半环与内筒保持固定。
19.可选的,所述定位半环和固定装置均喷涂有防锈漆。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需要在内筒与外筒之间灌注泥浆,利用防锈装置对定位半环和固定装置进行防锈处理,提升定位半环的使用寿命。
21.可选的,所述内筒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吊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内筒的顶端固定连接两个吊环,移动双护筒至桩孔内时,通过吊环吊运内筒,使内筒通过连接装置和承载板带动外筒与内筒同步运动,设置吊环提升双护筒吊运时的便捷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将护筒设置为内筒和外筒,并在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临时固定的连接装置,当内筒承受静圧试时,连接装置断裂使内筒与外筒分离,避免内筒受到桩孔的摩擦力,达到减小静载试验时实验数据误差的目的;
25.2.通过将连接装置设置为连接环和胶条,提升内筒与外筒连接时的便捷性,同时提升内筒与外筒分离时的便捷性;
26.3.通过在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同心定位装置,避免内筒与外筒连接后轴线偏离大,提升内筒与外筒同心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旨在显示连接装置的剖视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双护筒;11、内筒;12、外筒;2、连接装置;21、连接环;22、胶条;3、支撑环;31、加强板;4、定位半环;41、控制板;42、连接板;5、固定装置;51、固定板;52、固定螺栓;53、固定螺母;6、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双护筒。参照图1和图2,一种双护筒包括设置在桩孔内的内筒11和外筒12,内筒11与外筒12均竖直设置,桩孔的侧壁开设有安置槽,外筒12位于安置槽内,内筒11直径与桩孔直径等长,内筒11设置在外筒12的内,外筒12的底端与内筒11之间设置有用于临时固定的连接装置2,内筒11与外筒12之间设置有同心定位装置,内筒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两个吊环6,两个吊环6对称设置。
34.使用双护筒1时,首先将内筒11竖直设置,然后再将外筒12套设在内筒11的外侧,首先利用同心定位装置控制内筒11与外筒12的轴线是否共线,然后再利用连接装置2将内筒11与外筒12临时固定,然后再利用吊环6带动内筒11带动外筒12至桩孔内,使外筒12位于桩孔的安置槽内,然后再进行管桩的正常钻孔和浇筑,在钻孔和浇筑时在内筒11与外筒12之间填充泥浆,保证内筒11侧壁内外压力一致;当管桩浇筑完毕做静载实验使,将静载压力施加在内筒11的顶端,内筒11承受压力带动连接装置2断裂,使内筒11将静载力传递准确的传递至管桩上,达到减小静载试验时实验数据误差的目的。
35.参照图2和图3,连接装置2包括连接环21和胶条22,连接环21水平设置,连接环21的外侧与外筒12的底端焊接固定,另一端与内筒11之间设置一圈胶条22,胶条22选用结构密封胶制成的胶条22,胶条22套设在内筒11的外侧,胶条22的两侧分别与连接环21和内筒11固定连接,内筒11外侧套设有支撑环3,支撑环3水平设置,支撑环3与内筒11固定连接,支撑环3与连接环21的底端抵接,内筒11与支撑环3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加强板31,若干个加强板31呈圆形绕内筒11设置,每个加强板31均呈直角三角型设置,每个加强板31均竖直设置,每个加强板31的一个直角边与支撑环3固定连接,另一个直角边与内筒11固定连接。
36.使用连接装置2时,首先将内筒1111竖直设置,然后再吊运外筒12套设在内筒11的外侧,向下移动外筒12使支撑环3与连接环21靠近,当连接环21与支撑环3即将抵接时,在支撑环3与内筒11连接处涂抹结构胶形成一圈结构胶组成的胶条22,然后再通过同心定位装置调节外筒12与内筒11的位置,使内筒11与外筒12的轴线大致位于与同一条线上,再推动连接环21与支撑环3抵接,此时连接环21与胶条22粘结,利用胶条22将连接环21与内筒11连接固定,完成内筒11与外筒12的临时连接固定。
37.参照图2和图4,同心定位装置包括若干个定位半环4,若干个定位半环4呈圆形环内筒11设置,每个定位半环4均喷涂有防锈漆,每个定位半环4均包括控制板41和连接板42,控制板41与内筒11平行设置,控制板41与内筒11之间的距离略小于内筒11与外筒12的半径差,控制板41靠近外筒12但不与外筒12的内壁抵接,每个控制板41均设置两个连接板42,两个连接板42分别与控制板41的顶端和底端固定连接,每个连接板42远离控制板41的一端与内筒11之间均设置有固定装置5,固定装置5包括固定板51、固定螺栓52和固定螺母53,固定
板51与连接板42固定连接,固定板51与内筒11抵接,固定螺栓52的一端与内筒11的侧壁焊接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固定板51与固定螺母53螺纹连接。
38.安装同心定位装置时,首先将选用合适规格的定位半环4,移动定位半环4带动固定板51与内筒11的侧壁抵接,然后使固定螺栓52穿过固定板51后与固定螺母53螺纹连接,使定位半环4与内筒11连接固定;当将内筒11与外筒12连接固定时,推动外筒12均不与控制板41抵接时,再将连接板42通过胶条22与内筒11连接固定。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双护筒的实施原理为:组装双护筒1时,首先将内筒11竖直设置,然后再吊运外筒12套设在内筒11的外侧,向下移动外筒12使支撑环3与连接环21靠近,然后选用合适规格的定位半环4,移动定位半环4带动固定板51与内筒11的侧壁抵接,然后使固定螺栓52穿过固定板51后与固定螺母53螺纹连接,使定位半环4与内筒11连接固定;当连接环21与支撑环3即将抵接时,在支撑环3与内筒11连接处涂抹结构胶形成一圈结构胶组成的胶条22,然后再调节外筒12与内筒11的位置,使控制板41均不与外筒12抵接,此时内筒11与外筒12的轴线大致位于与同一条线上,再推动连接环21与支撑环3抵接,此时连接环21与胶条22粘结,利用胶条22将连接环21与内筒11连接固定,完成内筒11与外筒12的安装。
40.然后再将吊绳与内筒11顶端的两个吊环6连接固定后,吊运双护筒1至桩孔内,使外筒12位于桩孔的安置槽内,然后在进行管桩的正常钻孔和浇筑,在钻孔和浇筑时在内筒11与外筒12之间填充泥浆,保证内筒11侧壁内外压力一致;当管桩浇筑完毕做静载实验使,将静载压力施加在内筒11的顶端,内筒11承受压力带动胶条22撕裂,内筒11带动支撑环3远离连接环21,使内筒11将静载力传递准确的传递至管桩上,综上,通过上述步骤,达到减小静载试验时实验数据误差的目的。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