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60471发布日期:2021-11-18 11:0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综合管廊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规划或建设了大量的地下综合管廊。由于管廊建造成本高,周期长,在规划阶段,通常按照逐条规划,逐条施工,存在建设时间上的差异,需要在管廊的端部及交叉口位置预留接口,另外,根据施工条件及施工进度的要求,通常对管廊进行分段施工,因此,需要在管廊的端部、预留接口处及分段处做好临时封堵,待后期建设管廊施工至该处时再凿除,整体连接贯通。
3.为了方便后期新建管廊结构上的连接,管廊的临时封堵通常设置在变形缝处。当前针对地下综合管廊的临时封堵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
4.现有技术一:在靠近管廊端部一定距离的壁板处预留钢筋,浇筑混凝土封堵墙;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管廊端部的中埋式止水带,利用钢板、砖墙及素混凝土等将止水带包裹,防止其腐蚀和变形。
5.现有技术一的缺点:1、在管廊端部内侧浇筑混凝土封堵墙,施工困难,后期凿除易对管廊的主体结构造成破坏;2、对止水带进行保护和拆除的施工过程中,容易使止水带发生变形破坏;3、止水带暴露在管廊端部外侧,给管廊壁板的防水层施工带来不便。
6.现有技术二:在管廊端部中埋式止水带位置处填充柔性材料,对止水带进行保护,然后在管廊端部外侧利用钢板或者浇筑混凝土进行封堵。
7.现有技术二的缺点:1、管廊端部外侧的封堵墙不能有效的与管廊主体结构连接,整体稳定性差。2、止水带处填充的柔性材料容易被挤压形变,从而影响止水带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以达到既保证了封堵墙和管廊端头的整体稳定性,又能有效的保护止水带的目的。
9.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包括:管廊主体,端部呈阶梯状结构,管廊主体的端部包括阶梯外圈和阶梯内圈;混凝土封堵墙,与阶梯外圈的端面抵接;外圈止水带,一端设置在混凝土封堵墙内,外圈止水带的另一端设置在阶梯外圈内;内圈止水带,一端设置在阶梯内圈内,内圈止水带的另一端置于阶梯内圈的端面外,且内圈止水带的另一端能够置于新建管廊壁板中。
10.进一步地,混凝土封堵墙远离管廊主体的一侧设置有防水层。
11.进一步地,混凝土封堵墙与阶梯外圈的端面接缝处下方设置有混凝土垫块。
12.进一步地,阶梯内圈设置在阶梯外圈的内侧,且阶梯内圈与混凝土封堵墙的间隔距离大于阶梯外圈与混凝土封堵墙的间隔距离。
13.进一步地,阶梯外圈和阶梯内圈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结构,外圈止水带的形状与阶梯外圈的形状相适配,内圈止水带的形状与阶梯内圈形状相适配。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外圈止水带浇筑于混凝土封堵墙内,使管廊主体的端部与混凝土封堵墙连为一体,既保证了混凝土封堵墙的稳定性,又方便了后续防水层的施工;内圈止水带预留在管廊主体的内部,有效的保证了其伸缩性能和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15.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

a向剖视图;
18.图3为图1中b

b向剖视图。
19.图中附图标记:1、外圈止水带;2、内圈止水带;3、混凝土垫块;4、混凝土封堵墙;5、防水层;6、远期凿除线;71、阶梯外圈;72、阶梯内圈。
具体实施方式
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包括管廊主体、混凝土封堵墙4、外圈止水带1和内圈止水带2。管廊主体的端部呈阶梯状结构,管廊主体的端部包括阶梯外圈71和阶梯内圈72。混凝土封堵墙4与阶梯外圈71的端面抵接。外圈止水带1的一端设置在混凝土封堵墙4内,外圈止水带1的另一端设置在阶梯外圈71内。内圈止水带2一端设置在阶梯内圈72内,内圈止水带2的另一端置于阶梯内圈72的端面外,且内圈止水带2的另一端能够置于新建管廊壁板中。
22.外圈止水带1浇筑于混凝土封堵墙4内,使管廊主体的端部与混凝土封堵墙4连为一体,既保证了混凝土封堵墙4的稳定性,又方便了后续防水层5的施工;内圈止水带2预留在管廊主体的内部,有效的保证了其伸缩性能和防水性能。
23.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封堵墙4设置在管廊主体的外侧,且混凝土封堵墙4远离管廊主体的一侧设置有防水层5。混凝土封堵墙4位于管廊主体的端部的外侧,可以方便后期凿除。防水层5设置在混凝土封堵墙4的外侧可以有效防水,保证管廊主体内部不会进水。其中防水层5的做法应与管廊主体防水结构相同。
24.优选地,混凝土封堵墙4与阶梯外圈71的端面接缝处下方设置有混凝土垫块3。设置混凝土垫块3目的是对混凝土封堵墙4与阶梯外圈71进行支撑。
25.阶梯内圈72设置在阶梯外圈71的内侧,且阶梯内圈72与混凝土封堵墙4的间隔距离大于阶梯外圈71与混凝土封堵墙4的间隔距离。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阶梯外圈71与阶梯内圈72的端部错位设置,且阶梯外圈71的伸出长度应大于阶梯内圈72的伸出长度。
26.本实施例中,阶梯外圈71和阶梯内圈72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结构,外圈止水带1的形状与阶梯外圈71的形状相适配,内圈止水带2的形状与阶梯内圈72形状相适配。当然,根据不同工况需求可以将阶梯外圈71和阶梯内圈72的截面形状对应改变,同时将外圈止水带1和内圈止水带2的形状也对应改变。
27.优选地,本实施例管廊主体的端部设置有远期凿除线6,远期凿除线6与阶梯内圈72的端面平齐。该远期凿除线6为凿除终点线,即当后期凿除阶梯外圈71时,应将阶梯外圈71凿至远期凿除线6处停止。
2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临时封堵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综合管廊临时封堵结构,综合管廊临时封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9.步骤一、在阶梯外圈71端面布置外圈止水带1,在阶梯内圈72的端面布置内圈止水带2;
30.步骤二、浇筑混凝土封堵墙4并将外圈止水带1的一端浇筑于混凝土封堵墙4内;
31.步骤三、当进行延伸建设管廊时,凿除混凝土封堵墙4、阶梯外圈71和外圈止水带1;
32.步骤四、施工新建管廊壁板并将内圈止水带2的另一端浇筑于新建管廊壁板内。
33.本方法使外圈止水带1连接混凝土封堵墙4与阶梯外圈71,内圈止水带带预留在管廊内部,既保证了封堵墙和管廊端头的整体稳定性,又能有效的保护了内圈止水带。
34.在步骤一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在管廊主体的端部底板下方的垫层中浇筑混凝土垫块3,使混凝土垫块3用于支撑混凝土封堵墙4与阶梯外圈71。设置混凝土垫块3目的是对混凝土封堵墙4与阶梯外圈71进行支撑。
35.进一步地,在步骤二和步骤三之间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混凝土封堵墙4远离管廊主体的一侧施工防水层5。应注意的是,防水层5的施工应与管廊主体的防水施工步骤相同。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步骤三具体为:当进行延伸建设管廊时,沿混凝土封堵墙4至管廊主体的连线方向凿除混凝土封堵墙4、阶梯外圈71和外圈止水带1,直至远期凿除线6处。沿混凝土封堵墙4至管廊主体的连线方向为图2中从左至右的方向,该方向上需要依次拆除混凝土封堵墙4、阶梯外圈71和外圈止水带1至远期凿除线6,以保证新建管廊壁板与阶梯内圈72的端面抵接。
37.上述步骤四中施工新建管廊壁板并将内圈止水带2的另一端浇筑于新建管廊壁板内,其目的是将新建管廊壁板与管廊主体的端部连接,并将内圈止水带2与新建管廊壁板连接,保证新老管廊的防水密封性能。优选地,步骤四后还包括:使新建管廊壁板与管廊主体连接为整体,以形成网络化、体系化的地下综合管廊。
38.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39.1、本实施例能够为后期建设管廊相连通提供便利条件。
40.2、本实施例使外圈止水带1连接混凝土封堵墙4与阶梯外圈71,内圈止水带带预留在管廊内部,既保证了封堵墙和管廊端头的整体稳定性,又能有效的保护了内圈止水带。
41.3、本实施例通过在管廊主体的端部预留内圈止水带2,在后期凿除封堵墙的过程中,不会对内圈止水带2产生影响和破坏,确保后期新建管廊在变形缝处的伸缩性能和防水性能。
42.4、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封堵墙4置于管廊主体端部的外侧,为后期凿除提供施工空间,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便利。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
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