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8813发布日期:2021-11-25 11:32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下室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室防水领域,具体是一种地下室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地下建筑工程尤其是地下室的设计中,经常会遇到坡地建筑或者高地建筑,它们的地下室有时是全埋式地下室,有时是部分区域开敞式地下室,其地下室底板标高一般高于市政雨水排水管的标高。但是在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或者使用期间,由于地表水或者雨水短时间汇集,造成局部水头较高,通过土体的渗流排出需要很长时间或者不能排出,因此通常会在地下室设置排水结构,传统排水结构在处理地面积水时,积水中的固相或是颗粒物容易将其滤孔堵塞,导致地面的积水无法泄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地下室排水结构,已解决上述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地下室排水结构,包括集水坑,在集水坑下部开有底孔,在集水坑上部设有呈圆形的盖板,在盖板中部开有多个通孔,在集水坑的两侧分别设有调节箱体,每一个调节箱体内壁上铰接设置有垂直于水平面的连杆,在盖板下表面下方依次设有初级滤网、次级滤网,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相背的端部分别活动贯穿集水坑的侧壁后与连杆上端铰接,在集水坑内设有两个呈倾斜状态的受力板,受力板朝靠近集水坑中线的方向竖直向下倾斜,且受力板的倾斜面与通孔对应,在受力板的侧壁设有调节杆,调节杆活动贯穿集水坑侧壁后向调节箱体内延伸,调节杆的中部与连杆下端铰接,调节杆的延伸段端部上设有弹簧,在调节箱体内竖直设置有挡板,弹簧的端部与挡板侧壁连接。现有技术中,地下排水结构在对地面积水进行排放时,首先会对其进行初级过滤,但是由于积水中通常含有固相或是颗粒物,在长时间排放后会颗粒物等会吸附在滤孔中,积水中的颗粒物经过反复堆积,会直接将滤孔完全堵塞,使得排水结构的功能丧失,对此,本技术方案中,重新设计出一种排水结构,能够对过滤部分的底部进行清理刮削,同时能够局部改变积水的流向,对过滤部分进行反冲洗,进而实现防堵的目的。
6.具体实现时,盖板设置在集水坑的上方,当地面积水经过通孔移动至集水坑中时,多个通孔会形成多个水流,而正对受力板的水流会对受力板形成一定的冲击,由于受力板是朝靠近集水坑中线的方向竖直向下倾斜的,下落的水流会直接作用在受力板上并推动受力板向调节箱体的方向移动,且由于连杆的两端分别与调节杆、初级滤网、次级滤网铰接,两个受力板的对向移动能够带动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进行相对运动,当初级滤网的滤板与次级滤网的滤孔重叠时,水流下移路径被暂时截断,水流反向流动对通孔内部进行冲洗,即一旦地面产生积水,通过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的反向运动,水流通过反冲洗即能确保通孔内无附着物;当水流量降低时,无法继续对受力板进行持续的冲击,与调节杆连接的弹簧回复形变,即能带动受力板复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本身具备过滤功
能,因此,在水流正常移动时能够对其进行过滤,并且通孔的孔径尺寸可以设计成大尺寸孔径。
7.沿所述盖板的周向在其上表面上开有截面呈t型的导向槽,导圈滑动设置在导向槽上,且在导圈上开有多个导流孔,且所述导流孔的轴线与底孔的轴线不平行;当地面产生积水时,积水由导流孔进入至集水坑内后能够直接作用至受力板的倾斜面上。进一步地,水流在正常下移时产生的冲击力度由其自身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来决定,为确保水流能够持续带动受力板移动,申请人在盖板上开设环形的导向槽,且导向槽的截面呈t型,导圈滑动设置在导向槽内,当地面积水量过大时,由导流孔内流入的积水会沿厚度倾斜设置的孔壁移动,积水的流向发生变化,且经过改向后的水流驱动,导圈能够在导向槽内发生转动,即水流本身携带的动量增加,使得在经过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后的积水以相对较大冲击力度作用到受力板上,以实现对受力板的调节。其中,多个导流孔沿导圈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导流孔的轴线同样位于导圈所在圆形轨迹上,而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上的滤孔孔径是小于通孔孔径的,因此,在流体的流通截面变小后,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液体的流速增加,即能实现连杆的灵活摆动。
8.在每一个所述调节箱体的底部设有积水腔室,在集水坑侧壁下段开有与积水腔室连通的溢水孔,在积水腔室内水平铰接设置有摆杆,在积水腔室内设有挂板,挂板上开有活动孔,在挂板下端侧壁上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行程开关,摆杆的一端上设有浮球,浮球置于集水坑内,摆杆另一端穿过活动孔后向积水腔室的侧壁延伸,在调节箱体内设有水泵,行程开关与水泵电连接,在积水腔室内设有抽水管,抽水管贯穿积水腔室壁后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在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使用时,集水坑内的液位上升,浮球上移直至摆杆的延伸段与行程开关接触,水泵启动后开始对集水坑以及积水腔室内的积水进行抽排。进一步地,在地下渗水严重时,排水结构会出现反灌的情况,对此,申请人在调节箱体底部设置有积水腔室,且积水腔室与集水坑通过溢水孔连通,当底孔内的水位上升至集水坑中时,水平升高后带动浮球上移,而与浮球连接的摆杆发生转动,使得摆杆的另一端在活动孔向下移动,直至摆杆与行程开关发生接触,此时水泵启动,开始对集水坑以及积水腔室内的积水进行抽排;而当液位下降时,浮球逐步复位,进而使得摆杆与行程开关脱离接触,水泵则停止工作,进而避免集水坑中的积水反灌。
9.在所述抽水管的下端部设有过滤头。作为优选,在抽水管下端设置过滤头,能够避免抽水管以及水泵发生堵塞。
10.在所述集水坑的侧壁上水平设置有卡板,在次级滤网活动端底部设有滑轮,滑轮与卡板的上表面接触。进一步地,地面排水时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均作为受力部件,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两者发生弯折形变,对此,次级滤网的一端与连杆铰接,在次级滤网的另一端下表面设置滑轮,滑轮与卡板上表面接触,由于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分别与两个连杆铰接的端部为铰接端,而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背向连杆的端部为自由端,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的自由端与集水坑侧壁均间隔一段距离,使得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在被连杆带动时具备足够的移动空间,而滑轮设置在次级滤网的自由端下表面,由卡板对次级滤网进行支撑,初级滤网置于次级滤网的上方,设置的卡板则能降低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的弯折形变几率。
1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受力板的对向移动能够带动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进行相对
运动,当初级滤网的滤板与次级滤网的滤孔重叠时,水流下移路径被暂时截断,水流反向流动对通孔内部进行冲洗,即一旦地面产生积水,通过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的反向运动,水流通过反冲洗即能确保通孔内无附着物;当水流量降低时,无法继续对受力板进行持续的冲击,与调节杆连接的弹簧回复形变,即能带动受力板复位。
13.(2)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导流孔沿导圈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导流孔的轴线同样位于导圈所在圆形轨迹上,而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上的滤孔孔径是小于通孔孔径的,因此,在流体的流通截面变小后,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液体的流速增加,即能实现连杆的灵活摆动。
14.(3)本实用新型中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的自由端与集水坑侧壁均间隔一段距离,使得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在被连杆带动时具备足够的移动空间,而滑轮设置在次级滤网的自由端下表面,由卡板对次级滤网进行支撑,初级滤网置于次级滤网的上方,设置的卡板则能降低初级滤网与次级滤网的弯折形变几率。
附图说明
1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18.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记表示的为:1

初级滤网,2

通孔,3

盖板,4

导圈,5

导流孔,6

卡板,7

调节箱体,8

调节杆,9

出水管,10

水泵,11

抽水管,12

隔板,13

过滤头,14

摆杆,15

行程开关,16

挂板,17

浮球,18

底孔,19

溢水孔,20

活动孔,21

挡板,22

受力板,23

弹簧,24

连杆,25

次级滤网、26

集水坑。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0.实施例1:
21.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包括集水坑26,在集水坑26下部开有底孔18,在集水坑26上部设有呈圆形的盖板3,在盖板3中部开有多个通孔2,在集水坑26的两侧分别设有调节箱体7,每一个调节箱体7内壁上铰接设置有垂直于水平面的连杆24,在盖板3下表面下方依次设有初级滤网1、次级滤网25,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相背的端部分别活动贯穿集水坑26的侧壁后与连杆24上端铰接,在集水坑26内设有两个呈倾斜状态的受力板22,受力板22朝靠近集水坑26中线的方向竖直向下倾斜,且受力板22的倾斜面与通孔2对应,在受力板22的侧壁设有调节杆8,调节杆8活动贯穿集水坑26侧壁后向调节箱体7内延伸,调节杆8的中部与连杆24下端铰接,调节杆8的延伸段端部上设有弹簧23,在调节箱体7内竖直设置有挡板21,弹簧23的端部与挡板21侧壁连接。现有技术中,地下排水结构在对地面积水进行排放时,首先会对其进行初级过滤,但是由于积水中通常含有固相或是颗粒物,在长时间排放后会颗粒物等会吸附在滤孔中,积水中的颗粒物经过反复堆积,会直接将滤孔完全堵塞,使得排水结构的功能丧失,对此,本技术方案中,重新设计出一种排水结构,能够对过滤部分的
底部进行清理刮削,同时能够局部改变积水的流向,对过滤部分进行反冲洗,进而实现防堵的目的。
22.具体实现时,盖板3设置在集水坑26的上方,当地面积水经过通孔2移动至集水坑26中时,多个通孔2会形成多个水流,而正对受力板22的水流会对受力板22形成一定的冲击,由于受力板22是朝靠近集水坑26中线的方向竖直向下倾斜的,下落的水流会直接作用在受力板22上并推动受力板22向调节箱体7的方向移动,且由于连杆24的两端分别与调节杆8、初级滤网1、次级滤网25铰接,两个受力板22的对向移动能够带动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进行相对运动,当初级滤网1的滤板与次级滤网25的滤孔重叠时,水流下移路径被暂时截断,水流反向流动对通孔2内部进行冲洗,即一旦地面产生积水,通过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的反向运动,水流通过反冲洗即能确保通孔2内无附着物;当水流量降低时,无法继续对受力板22进行持续的冲击,与调节杆8连接的弹簧23回复形变,即能带动受力板22复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本身具备过滤功能,因此,在水流正常移动时能够对其进行过滤,并且通孔2的孔径尺寸可以设计成大尺寸孔径。
23.实施例1:
24.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沿所述盖板3的周向在其上表面上开有截面呈t型的导向槽,导圈4滑动设置在导向槽上,且在导圈4上开有多个导流孔5,且所述导流孔5的轴线与底孔18的轴线不平行;当地面产生积水时,积水由导流孔5进入至集水坑26内后能够直接作用至受力板22的倾斜面上。水流在正常下移时产生的冲击力度由其自身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来决定,为确保水流能够持续带动受力板22移动,申请人在盖板3上开设环形的导向槽,且导向槽的截面呈t型,导圈4滑动设置在导向槽内,当地面积水量过大时,由导流孔5内流入的积水会沿厚度倾斜设置的孔壁移动,积水的流向发生变化,且经过改向后的水流驱动,导圈4能够在导向槽内发生转动,即水流本身携带的动量增加,使得在经过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后的积水以相对较大冲击力度作用到受力板22上,以实现对受力板22的调节。其中,多个导流孔5沿导圈4的周向间隔设置,且多个导流孔5的轴线同样位于导圈4所在圆形轨迹上,而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上的滤孔孔径是小于通孔2孔径的,因此,在流体的流通截面变小后,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液体的流速增加,即能实现连杆24的灵活摆动。
25.在每一个所述调节箱体7的底部设有积水腔室,在集水坑26侧壁下段开有与积水腔室连通的溢水孔19,在积水腔室内水平铰接设置有摆杆14,在积水腔室内设有挂板16,挂板16上开有活动孔20,在挂板16下端侧壁上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行程开关15,摆杆14的一端上设有浮球17,浮球17置于集水坑26内,摆杆14另一端穿过活动孔20后向积水腔室的侧壁延伸,在调节箱体7内设有水泵10,行程开关15与水泵10电连接,在积水腔室内设有抽水管11,抽水管11贯穿积水腔室壁后与水泵10的进水口连通,在水泵10的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9。在地下渗水严重时,排水结构会出现反灌的情况,对此,申请人在调节箱体7底部设置有积水腔室,且积水腔室与集水坑26通过溢水孔19连通,当底孔18内的水位上升至集水坑26中时,水平升高后带动浮球17上移,而与浮球17连接的摆杆14发生转动,使得摆杆14的另一端在活动孔20向下移动,直至摆杆14与行程开关15发生接触,此时水泵10启动,开始对集水坑26以及积水腔室内的积水进行抽排;而当液位下降时,浮球17逐步复位,进而使得摆杆14与行程开关15脱离接触,水泵10则停止工作,进而避免集水坑26中的积水反灌。
26.作为优选,在抽水管11下端设置过滤头13,能够避免抽水管11以及水泵10发生堵塞。
27.实施例3:
28.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在所述集水坑26的侧壁上水平设置有卡板6,在次级滤网25活动端底部设有滑轮,滑轮与卡板6的上表面接触。地面排水时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均作为受力部件,长时间使用会造成两者发生弯折形变,对此,次级滤网25的一端与连杆24铰接,在次级滤网25的另一端下表面设置滑轮,滑轮与卡板6上表面接触,由于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分别与两个连杆24铰接的端部为铰接端,而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背向连杆24的端部为自由端,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的自由端与集水坑26侧壁均间隔一段距离,使得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在被连杆24带动时具备足够的移动空间,而滑轮设置在次级滤网25的自由端下表面,由卡板6对次级滤网25进行支撑,初级滤网1置于次级滤网25的上方,设置的卡板6则能降低初级滤网1与次级滤网25的弯折形变几率。
29.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