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
背景技术: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我国不少城市存在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利用水资源特别是雨水资源是有效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对雨水资源重新利用,首先需要对雨水资源采集及蓄存,雨水储蓄工程能够有效对雨水的再利用,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而海绵城市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从而有限解决城市水资源匮乏的现状。
3.目前在海绵建筑顶层通常配备有雨水回收装置,在雨天对雨水进行收集过滤从而满足自身建筑的用水需求,但是收集雨水的管道常常处于裸露的状态,在非雨天天气下,灰尘容易进入管道内,大量灰尘附着在管道内壁上一方面造成管道堵塞,另一方面也对水体产生污染,非常不利于使用。
4.因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有必要研发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包括位于海绵建筑顶层的雨水收集箱,在所述雨水收集箱内开设有环形集水腔,在所述环形集水腔的内底壁开设有若干个集水口,若干个所述集水口以环形集水腔的中心点为圆心在环形集水腔内呈圆周阵列式分布设置,且在集水口的底部装设有引流主管,在所述集水口的上方设置有防尘组件;
8.所述防尘组件包括有防尘滤板,所述防尘滤板嵌于集水口的正上方,在所述集水口的顶部开口内装设有封板,在所述封板的上方装设有浮体,所述浮体与封板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浮体的顶部装设有限位板,在所述防尘滤板的顶部对应限位板的位置开设有限位口,所述限位板的顶部向上贯穿限位口并延伸至防尘滤板的上方;
9.在所述限位板的两侧均装设有第一磁铁,在所述限位口的内侧对应各个第一磁铁的位置装设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相对面磁性为异性设置。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处于雨天时,雨水自然落入环形集水腔内,利用水的浮力带动浮体向上移动,限位板向上移动至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附固定,进而带动封板向上移动,将集水口暴露出来,引流主管处于与外界连通状态,如此实现自动切换引流管开启状态,当不处于雨天时,由于封板覆盖集水口,对集水口进行封闭进而避免灰尘进入管道内。
11.进一步的,所述封板的底部间隙配合在集水口内,在所述集水口内还装设有限位
环,所述封板的底部与限位环相相贴合。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限位环对封板进行限位,避免封板下移长度过长,浮板受力无法快速将封板向上带动的问题。
13.进一步的,所述浮体为泡沫材料制成,且浮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浮体的周向侧与防尘滤板的内壁相贴合。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浮体的泡沫材质,使得浮体漂浮在水面上,可以对封板产生一个向上的力,同时防尘滤网内部结构可以对浮体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定。
15.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板为方形长条状结构,所述限位口为方形缺口,且限位板的横截面积小于限位口的横截面积。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板穿过限位口,进一步的对浮体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定。
17.进一步的,所述引流主管远离雨水收集箱的一端沿着海绵建筑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并与海绵建筑下方设有的蓄水池相通,在海绵建筑每层均装设有供水箱,所述供水箱与引流主管之间通过引流支管相连通。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引流支管对雨水进行分流,将部分雨水导流至供水箱内储蓄,可以满足每层建筑的用水需求。
19.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收集箱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雨水收集箱在海绵建筑的顶层呈线性阵列式分布设置。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雨水收集箱的设置,是为了增加雨水承接量。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个有益技术效果:
22.(1)通过封板、浮体、防尘滤网、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等,当不处于雨季时利用封板对集水口进行封闭,避免灰尘进入引起管道内部堵塞以及污染水质的问题,而当处于雨季时,雨水自然落入环形集水腔内,随着水面的升高带动浮体上移,进而将集水口打开,保证集水口正常集水功能;
23.(2)通过引流支管、供水箱等,将来自于引流主管内的雨水进行分流至海绵建筑各层设置的供水箱内储存,以满足海绵建筑各层的供水需求。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25.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6.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纵剖图;
28.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集水口纵剖图。
29.图中:1雨水收集箱、2环形集水腔、3集水口、4引流主管、5防尘组件、6供水箱、7引
流支管、51防尘滤网、52封板、53浮体、54连接杆、55限位板、56限位口、57第一磁铁、58第二磁铁、59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31.参见图1
‑
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海绵建筑生态装置,包括位于海绵建筑顶层的雨水收集箱1,在所述雨水收集箱1内开设有环形集水腔2,在所述环形集水腔2的内底壁开设有若干个集水口3,若干个所述集水口3以环形集水腔2的中心点为圆心在环形集水腔2内呈圆周阵列式分布设置,且在集水口3的底部装设有引流主管4,在所述集水口3的上方设置有防尘组件5;
32.所述防尘组件5包括有防尘滤板51,所述防尘滤板51嵌于集水口3的正上方,在所述集水口3的顶部开口内装设有封板52,在所述封板52的上方装设有浮体53,所述浮体53与封板52之间通过连接杆54固定连接,在所述浮体53的顶部装设有限位板55,在所述防尘滤板51的顶部对应限位板55的位置开设有限位口56,所述限位板55的顶部向上贯穿限位口56并延伸至防尘滤板51的上方;
33.在所述限位板55的两侧均装设有第一磁铁57,在所述限位口56的内侧对应各个第一磁铁57的位置装设有第二磁铁58,所述第一磁铁57与第二磁铁58的相对面磁性为异性设置。
34.为了避免封板52过分下移造成封板52不易从集水口3脱离的问题,所述封板52的底部间隙配合在集水口3内,在所述集水口3内还装设有限位环59,所述封板52的底部与限位环59相相贴合。
35.为了对浮体53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定,所述浮体53为泡沫材料制成,且浮体53为圆柱形结构,所述浮体53的周向侧与防尘滤板51的内壁相贴合。
36.为了进一步对浮体53的运动轨迹进行限定,所述限位板55为方形长条状结构,所述限位口56为方形缺口,且限位板55的横截面积小于限位口56的横截面积。
37.为了满足海绵建筑每层的用水需求,所述引流主管4远离雨水收集箱1的一端沿着海绵建筑的长度方向向下延伸并与海绵建筑下方设有的蓄水池相通,在海绵建筑每层均装设有供水箱6,所述供水箱6与引流主管4之间通过引流支管7相连通。
38.为了增加雨水承接量,所述雨水收集箱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雨水收集箱1在海绵建筑的顶层呈线性阵列式分布设置。
39.参见图1
‑
3,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当处于非雨季时,封板52堵住集水口3,封板52的底部与限位环59相接触,进而避免灰尘进入集水口63内,当处于雨季时,雨水自然落入环形集水腔2内,由于这时封板52将集水口63封闭,所以雨水不能通过集水口63进入引流主管4内,雨水在环形集水腔2内进行汇集,随着雨量的增加,水平面不断升高,会给予浮体53一个浮力,浮体53由此向上移动,进而限位板55从限位口56穿出,当第一磁铁57移动至第二磁铁58的位置处,利用磁性吸附对浮体53进行固定,与此同时封板52也从集水口3内脱离,集水口3与外界相通,雨水便源源不断的从集水口3进入引流主管4内,配合防尘滤网51的过滤
功能,可以将一些固有颗粒隔离,保证进入引流主管4内的水资源不会掺杂杂物,进一步降低引流主管4抗堵塞能力,进入引流主管4内的雨水被多个引流支管7进行分流至海绵建筑每层设置的供水箱6内,满足建筑各层的用水需求。
40.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技术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