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2171发布日期:2022-02-23 18:53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
1.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属于海上风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
3.

背景技术:

4.在能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海上风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风机基础作为海上风电机组的支撑体系,负责将基础过渡连接段传递的风机负载以及自身受到的波荷载、水流荷载以及靠泊力和撞击力等传递到地基土中,在保证海上风电基础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进一步便于桩基施工定位,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作为锚固基础将整个风电导向架平台固定在海床上,波浪荷载、结构本身振动等在基础周围的海床中可能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或地震剪切波作用在基础周围的海床中将直接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都可能引起海床液化的海洋工程地质灾害。海床液化将导致海洋工程基础发生滑移或沉陷,甚至导致其上部结构发生整体倾覆破坏,从而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
5.为有效缓减或消除海床液化,一般在液化区域土体插入排水管,采用自排水或抽水的方式,降低液化区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复杂环境的海域或深海区域,该区域不能进行排水管的安装及抽水作业,对于这种复杂环境则无法有效缓解海床液化;其次,现有的吸力筒本体与连接立柱之间通过焊接方式直接连接,由于焊接产生的热应力影响,吸力筒本体与连接立柱之间的连接强度弱,连接立柱底部与吸力筒本体之间受力集中,连接稳定性降低。
6.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提高吸力筒本体与连接立柱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的同时,有效缓解海床液化,从而保证风电导向架平台的整体稳定定位安装。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多个吸力筒结构固定设置在导向架平台的下端四周位置,包括吸力筒本体以及置于吸力筒本体上方的连接立柱,吸力筒本体的下端为敞开面,吸力筒本体的上侧具有上盖板以及内盖板,内盖板置于上盖板的下侧且内盖板将吸力筒本体的上端部分进行密封,连接立柱竖向贯穿上盖板至内盖板的中心位置,连接立柱贯穿上盖板至内盖板的外圆周具有加强筋组件,吸力筒本体内具有防液化偏移组件;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加强筋组件包括置于上盖板与内盖板之间的多个下加强筋板,还包括置于上盖板上方的圆环板,圆环板与上盖板、内盖板依次上下对应设置,圆环板与上盖板之间具有多个上加强筋板,多个下加强筋板呈等圆周分布,多个上加强筋板呈等圆周分布。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上加强筋板与下加强筋板依次上下对应设置。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上加强筋板为直角梯形状结构,所述上加强筋板的一直角端面与上盖板固定连接,上加强筋板的另一直角端面与连接立柱的外端面固定连
接。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防液化偏移组件包括置于吸力筒本体内的多个等圆周分布的纠偏板,纠偏板置于吸力筒本体内的上侧位置,且纠偏板纵向设置。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纠偏板的下端具有一导向斜面,导向斜面的宽度由纠偏板的底部朝上方向逐步递增。
14.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两纠偏板之间具有防液化阻隔块。
1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防液化阻隔块与吸力筒本体内壁固定,防液化阻隔块的上下端为倾斜面且形成等腰梯形状结构。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技术中加强筋组件的设置对连接立柱与吸力筒本体的上盖板、内盖板之间起到良好的支撑加强作用,连接立柱与上盖板、内盖板之间可通过点焊的方式进行焊接固定,减少焊接连续热输入而减少热应力作用,同时加强筋组件的设置避免连接立柱与吸力筒本体之间受力集中,有效将力分散,从而提高支撑稳定性,保证连接立柱与吸力筒本体的连接稳定性。
18.2、当吸力筒本体沉降时,吸力筒本体内壁的多个纠偏板的设置提高了纠偏板与海床的接触面积,对吸力筒本体的沉降起到一定的竖直导向作用,避免吸力筒本体随着海床液化而发生倾倒以及圆周转动,保证吸力筒本体与海床的抓接力;其次,防液化阻隔块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海床与吸力筒本体内壁的接触阻力,防止因海床液化而导致沉降过快的技术缺陷,当吸力筒本体内壁与海床接触时,防液化阻隔块的倾斜面以及纠偏板的导向斜面对吸力筒本体的沉降又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避免吸力筒本体沉降过慢或者停止沉降。
19.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的位置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加强筋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图2中吸力筒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4中a-a向结构剖视图。
25.图中标号:
26.1-吸力筒本体、2-连接立柱、3-敞开面、4-上盖板、5-内盖板、6-加强筋组件、7-防液化偏移组件、8-导向架平台;
27.61-下加强筋板、62-圆环板、63-上加强筋板;
28.71-纠偏板、72-导向斜面、73-防液化阻隔块、74-倾斜面。
29.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如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
ꢀ“
连接”“设有”“具有”等术语应作
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以是拆卸式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说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直接相连,可以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基本含义。
33.如图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海上风电导向架平台的吸力筒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多个吸力筒结构固定设置在导向架平台8的下端四周位置,包括吸力筒本体1以及置于吸力筒本体1上方的连接立柱2,吸力筒本体1的下端为敞开面3,吸力筒本体1的上侧具有上盖板4以及内盖板5,内盖板5置于上盖板4的下侧且内盖板5将吸力筒本体1的上端部分进行密封,连接立柱2竖向贯穿上盖板4至内盖板5的中心位置,连接立柱2贯穿上盖板4至内盖板5的外圆周具有加强筋组件6,吸力筒本体1内具有防液化偏移组件7。
34.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加强筋组件6包括置于上盖板4与内盖板5之间的多个下加强筋板61,还包括置于上盖板4上方的圆环板62,圆环板62与上盖板4、内盖板5依次上下对应设置,圆环板62与上盖板4之间具有多个上加强筋板63,多个下加强筋板61呈等圆周分布,多个上加强筋板63呈等圆周分布。
35.进一步的,上加强筋板63与下加强筋板61依次上下对应设置。
36.进一步的,上加强筋板63为直角梯形状结构,上加强筋板63的一直角端面与上盖板固定连接,上加强筋板63的另一直角端面与连接立柱2的外端面固定连接。
37.本技术中加强筋组件6的设置对连接立柱2与吸力筒本体1的上盖板4、内盖板5之间起到良好的支撑加强作用,连接立柱2与上盖板4、内盖板5之间可通过点焊的方式进行焊接固定,减少焊接连续热输入而减少热应力作用,同时加强筋组件6的设置避免连接立柱2与吸力筒本体1之间受力集中,有效将力分散,从而提高支撑稳定性,保证连接立柱2与吸力筒本体1的连接稳定性。
38.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防液化偏移组件7包括置于吸力筒本体1内的多个等圆周分布的纠偏板71,纠偏板71置于吸力筒本体1内的上侧位置,且纠偏板71纵向设置。
39.进一步的,纠偏板71的下端具有一导向斜面72,导向斜面72的宽度由纠偏板71的底部朝上方向逐步递增。
40.进一步的,相邻两纠偏板71之间具有防液化阻隔块73。
41.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防液化阻隔块73与吸力筒本体1内壁固定,防液化阻隔块73的上下端为倾斜面74且形成等腰梯形状结构。
42.当吸力筒本体1沉降时,吸力筒本体1内壁的多个纠偏板71的设置提高了纠偏板71与海床的接触面积,对吸力筒本体1的沉降起到一定的竖直导向作用,避免吸力筒本体1随着海床液化而发生倾倒以及圆周转动,保证吸力筒本体1与海床的抓接力;其次,防液化阻隔块71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海床与吸力筒本体1内壁的接触阻力,防止因海床液化而导致沉降过快的技术缺陷,当吸力筒本体1内壁与海床接触时,防液化阻隔块73的倾斜面74以及纠偏板71的导向斜面72对吸力筒本体1的沉降又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避免吸力筒本体1沉降过慢或者停止沉降。
43.本实用新型中未全部公开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常识,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
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