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拱顶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

文档序号:28969250发布日期:2022-02-19 15:10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拱顶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拱顶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


背景技术:

2.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或其附属结构建设过程中,由于埋深较大,为保证围护结构稳定,通常采取换撑施工措施,专利申请号为cn201520997796.2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拱顶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其用于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其包括可调底座、扫地杆、满堂红脚手架、可调顶托、面板、主龙骨以及纵横向剪刀撑;其中,所述可调底座支撑于地下结构工程的地面上;所述扫地杆横向连接各可调底座;所述满堂红脚手架架设在可调底座上,并位于地下结构工程内;所述可调顶托安装于满堂红脚手架的两侧和顶部,其抵接所述面板;所述面板抵接在地下结构工程的侧墙和顶板;所述主龙骨连接各可调顶托;所述纵横向剪刀撑交叉连接于满堂红脚手架上;
3.上述支撑体系在施工的过程中,结构繁琐,施工时工序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搭建,底部通过活动的底座作为支撑,对模板的支撑能力有限,底座易发生位移,稳定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拱顶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拱顶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包括隧道、模板,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用于对所述模板形成支撑;
7.所述模板包括侧模板和顶部模板,所述测模板与所述隧道的侧壁适配,所述顶部模板与所述隧道的顶部适配,所述侧模板与所述顶部模板之间设置有水平承载板;
8.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杆、若干第二支撑杆和若干第三支撑杆;
9.若干所述第一支撑杆分别垂直于所述水平承载板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模板的内壁和所述水平承载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均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交叉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首尾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的长度均可调节。
11.进一步的,所述隧道的顶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平行于所述水平承载板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铺设于所述隧道的底部,所述底座为一体化设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沿镜像开设有若干限位槽,若干所述限位槽内对应设置有若干所述第二支撑杆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限位槽的底部内壁和所述水平承载
板的底部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固定设置有若干挡板,若干所述挡板分别对应设置于若干所述限位槽的两侧,所述挡板和所述侧模板之间倾斜设置有第四支撑杆。
16.进一步的,所述底座靠近所述挡板处均开设有卡槽。
1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的内壁和所述挡板的侧壁均设置有防滑垫。
1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与所述模板可拆卸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0.在施工时,沿着隧道的内壁架设模板,并且在隧道的水平地面上铺设底座,通过第二支撑杆对水平承载板进行支撑,再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三支撑杆对顶部的模板提供支撑,通过第四支撑杆对侧模板进行支撑,从而保证模板的固定,在底座上设置挡板和限位槽,避免支撑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位移,有效的提高了模板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逆时针”、“顺时针”“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实施例:
28.一种用于拱顶地下结构工程施工的模板支撑体系,包括隧道1、模板100,还包括支撑组件200,支撑组件200用于对模板100形成支撑;
29.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时,模板100用于架设在隧道1内壁的两侧,通过支撑组件200 对模板100形成支撑,便于后续施工。
30.模板100包括侧模板101和顶部模板102,测模板101与隧道1的侧壁适配,顶部模板 102与隧道1的顶部适配,侧模板1与顶部模板102之间设置有水平承载板103;
31.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时,侧模板101放置于隧道1的侧壁,顶部模板102设置于隧道 1的内壁顶部,承载板103架设于隧道侧壁的竖直端与弧形端的连接处。
32.支撑组件200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杆201、若干第二支撑杆202和若干第三支撑杆203,若干第一支撑杆201分别垂直于水平承载板103设置,第一支撑杆201的两端分别与顶
部模板 102的内壁和水平承载板10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杆201之间均设置有两个第三支撑杆203,两个第三支撑杆203交叉设置,第三支撑杆20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杆201的首尾连接;
33.具体实施时,水平承载板103平行于地面,通过纵向设置的多跟第一支撑杆201提供竖直端的支撑,第一支撑杆201的长度根据水平承载板103距离顶部模板102的距离调整,进一步通过将第三支撑杆203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支撑杆201之间,通过交叉设置的第三支撑杆203,使得水平承载板103与顶部模板102之间形成多个三角形支撑,从而对隧道1拱形顶部提供稳定的支撑,第一支撑杆201、第二支撑杆202和第三支撑杆203的长度均可调节。
34.进一步的,隧道1的顶部设置有底座104,底座104平行于水平承载板103设置,底座 104铺设于隧道1的底部,底座104为一体化设置,底座104沿镜像开设有若干限位槽105,若干限位槽105内对应设置有若干第二支撑杆202,第二支撑杆202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槽105 的底部内壁和水平承载板103的底部连接,底座104上固定设置有若干挡板106,若干挡板 106分别对应设置于若干限位槽105的两侧,所述挡板106和所述侧模板101之间倾斜设置有第四支撑杆107,底座104靠近挡板106处均开设有卡槽,限位槽105的内壁和挡板106 的侧壁均设置有防滑垫,支撑组件200与模板100可拆卸连接;
35.如图1-3所示,具体实施时,底座104为一体化设置的基座,底座104的顶部开设有多个限位槽105,限位槽105的数量和位置与第二支撑杆202的位置和数量相对应,第二支撑杆202设置于第一支撑杆201的正下方,通过底座104和第二支撑杆202提供支撑,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杆202之间也可以设置第三支撑杆203,第三支撑杆203可抵接在挡板106上,从而使底座104和水平承载板103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结构,对侧模板101进行支撑时,通过一根或多跟倾斜设置的第四支撑杆107提供支撑,第四支撑杆107靠近底座104的一端抵接在挡板106上,施工时,可以根据侧模板101的高度调整第四支撑杆107的位置和长度,从而保证侧模板101支撑的稳定性。
3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地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