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理矿山区的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3943发布日期:2021-11-22 19:50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理矿山区的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湿地岸坡治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理矿山区的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


背景技术:

2.通常矿山开采后,会对整个山体以及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得野生的动植物无法生存,且开采后的山体较为容易产生山体滑坡、山洪或山体塌陷等事故危险。随着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治理理念,矿山区的生态修复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治理目标。
3.相关技术中,公告号为cn102561264a的发明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生态护坡及其构建方法,其中生态护坡特征在于,包括一组设置在硬质护坡上的分隔区,每块分隔区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为基质土层、碎石层以及植被层。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生态护坡在被雨水或水流冲刷时,生态护坡表面的植被层与碎石层容易被冲刷掉,易造成生态护坡产生水土流失。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生态系统不易产生水土流失,本技术提供一种治理矿山区的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
6.一种治理矿山区的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包括原地貌层以及铺设在原地貌层上的生态岸坡,所述原地貌层倾斜设置,所述原地貌层的高端为远离河岸的一端,所述原地貌层的低端为靠近河岸的一端,所述生态岸坡包括设在原地貌层上的修整层、设在修整层远离原地貌层一侧的生态混凝土层、设在生态混凝土层远离修整层一侧的粘土层以及设在粘土层远离生态混凝土层的一侧的三维植物网层。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修整层用于修整原地貌层,使得原地貌层的坡度较为平缓且坡面较为平整;生态混凝土层对修整层进行加固,使得修整层的碎石不易随意掉落,以达到修整层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粘土层为植物提供生长条件,三维植物网层使得粘土层的粘土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被水流带走,以达到粘土层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8.可选的,所述三维植物网层远离粘土层的一侧设有沃土层,所述三维植物网层嵌设在粘土层中。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植物种植在沃土层上,使得植物的生长养分更加充足,植物生长存活率更高;且三维植物网层嵌设沃土层中,使得沃土层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被水流带走,以达到沃土层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10.可选的,所述沃土层远离三维植物网层的一侧设有边坡护坡。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边坡护坡对生态岸坡进行加固,使得生态岸坡不易在水流的冲刷下而散落,以达到生态岸坡不易水土流失的目的。
12.可选的,所述边坡护坡上设有引水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水槽使得滴落在边坡护坡上的雨水流向生态岸坡低端的流速加快,以减少雨水对生态岸坡的影响,进而使得生态岸坡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导致产生水土流失。
14.可选的,所述生态岸坡的低端设有堤坝,所述堤坝的平面高度高于生态岸坡低端的平面高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堤坝用于对生态岸坡的低端进行防护,且堤坝既可以使生态岸坡不易被河流冲刷,也可以使生态岸坡不易散落,以达到生态岸坡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16.可选的,所述堤坝穿设有预应力锚索。所述预应力锚索的一端穿设固定在堤坝上,预应力锚索的另一端固定在原地貌层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应力锚索对堤坝形成拉撑,使得堤坝更加稳固,且堤坝不易在遇到生态岸坡的挤压时或河流冲刷时倒塌。
18.可选的,所述堤坝上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贯穿设置在堤坝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水口将生态岸坡内流向堤坝的水排出到河岸,以达到生态岸坡的底部不易积水的目的。
20.可选的,所述堤坝远离地面的一端设有溢流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溢流槽将堤坝靠近岸坡的一侧的高于溢流槽槽底的积水朝向河岸排出,以达到堤坝不易因堤坝靠近生态岸坡的一侧积水太多导致堤坝倒塌的目的。
22.可选的,所述堤坝靠近原地貌层的一侧设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呈锥形,所述引流槽的大端为靠近原地貌层的一端,引流槽的小端为靠近排水口的一端,且排水口与引流槽相连通。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引流槽将生态岸坡内流向堤坝的水引至排水口,便于水流通过排水口排放。
24.可选的,所述引流槽中设有过滤石笼。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石笼对生态岸坡内流向堤坝的水带下的泥土与碎石进行阻挡,且过滤石笼使得水流流向排水口,以实现过滤的作用,从而达到排水口在排水时不易被碎石或泥土堵塞的目的。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生态混凝土层对修整层进行加固,使得修整层的碎石不易随意掉落,以达到生态岸坡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三维植物网层使得粘土层的粘土不易被水流带走,进一步使生态岸坡不易产生水土流失;
28.2.将植物种植在沃土层上,使得植物的生长养分更加充足,植物生长存活率更高;且三维植物网层嵌设沃土层中,使得沃土层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被水流带走,以达到沃土层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29.3.通过堤坝设在生态岸坡的低端,使得生态岸坡不易被河流的冲刷而散落,以达到生态岸坡不易水土流失的目的。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生态岸坡的爆炸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展示堤坝与原地貌层连接关系的剖视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堤坝的剖视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原地貌层;2、生态岸坡;21、修整层;22、生态混凝土层;23、粘土层;24、三维植物网层;25、沃土层;26、边坡护坡;261、引水槽;3、堤坝;31、预应力锚索;32、排水口;33、引流槽;34、过滤石笼;35、溢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治理矿山区的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参照图1,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包括原地貌层1、生态岸坡2与堤坝3。
37.原地貌层1倾斜设置,原地貌层1的低端为靠近河岸的一端,原地貌层1的高端为远离河岸的一端。生态岸坡2铺设在原地貌层1上,生态岸坡2用于治理恢复矿山区岸坡的植物生态。堤坝3设在生态岸坡2的低端,堤坝3用于使生态岸坡2不易被河流冲刷。
38.参照图2,生态岸坡2包括修整层21、生态混凝土层22、粘土层23以及三维植物网层24。
39.修整层21设在原地貌层1上,修整层21由施工人员对矿山区原地貌层1裸露在外的岩壁进行回填或者开凿所形成。修整层21使得原地貌层1倾斜角度较为平缓与坡面较为平整,且原地貌层1上的碎石不易滑落。
40.生态混凝土层22设在修整层21远离原地貌层1一侧,生态混凝土层22由生态混凝土浇筑在修整层21上所形成。通过生态混凝土层22对修整层21进行加固,使得修整层21填充的碎石不易被水流冲刷掉落,以达到生态岸坡2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41.粘土层23设在生态混凝土层22远离修整层21一侧,粘土层23由粘土铺设在生态混凝土层22所形成。粘土层23内可以播撒植物草籽,粘土层23可以为植物草籽提供生长条件。
42.三维植物网层24设在粘土层23远离生态混凝土层22的一侧,三维植物网层24由三维植物网铺设在粘土层23上所形成。通过三维植物网层24的网格结构,使得粘土层23的粘土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被水流带走,以达到生态岸坡2不易水土流失的目的。
43.参照图2,三维植物网层24远离粘土层23的一侧设有沃土层25,沃土层25由沃土铺设在三维植物网层24上所形成,且使三维植物网层24嵌设在沃土层25中。通过将植物种植在沃土层25上,以使得植物草籽生长前即可在原地貌上形成植被系统,同时沃土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更加充足的养分,使植物的存活率更高;且三维植物网处在沃土层25中,以使得沃土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被水流带走,以达到生态岸坡2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44.沃土层25远离三维植物网层24的一侧设有边坡护坡26,边坡护坡26由混凝土浇筑而成,边坡护坡26可以设置为菱形护坡,边坡护坡26嵌设在沃土层25中。通过边坡护坡26对生态岸坡2进行加固,使得生态岸坡2不易在水流冲刷下而散落,以达到生态岸坡2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45.参照图1与图2,边坡护坡26远离三维植物网层24的一侧设有引水槽261,引水槽
261由边坡护坡26在浇筑施工的过程中预留所形成。通过引水槽261使得滴落在边坡护坡26上的水流向生态岸坡2低端的流速加快,以减少雨水对生态岸坡2的影响,进而使得生态岸坡2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导致产生水土流失。
46.参照图1,堤坝3可以是混凝土制成的墙体,堤坝3靠近生态岸坡2的一侧与生态岸坡2相抵接,且堤坝3的平面高度高于生态岸坡2低端的平面高度。通过堤坝3抵接在生态岸坡2的低端,使得堤坝3对生态岸坡2的低端进行防护,且堤坝3既用于使生态岸坡2不易被河流冲刷,也用于使生态岸坡2不易在雨水的冲刷下而散落,以达到生态岸坡2不易产生水土流失的目的。
47.参照图3,堤坝3上穿设有预应力锚索31。预应力锚索31的一端固定在原地貌层1中,预应力锚索31的另一端固定在堤坝3远离原地貌层1的一侧,通过预应力锚索31对堤坝3形成拉撑,使得堤坝3更加稳固,遇到水流冲刷时不易倒塌。
48.参照图1与图4,堤坝3上穿设有排水口32,排水口32倾斜贯穿设置在堤坝3上。排水口32的高端为靠近生态岸坡2的一端,排水口32的低端为靠近河岸的一端。通过排水口32将渗入生态岸坡2中流向堤坝3的水排出到水岸,以达到生态岸坡2的底部不易积水的目的。
49.堤坝3靠近原地貌层1的一侧间隔设有多个引流槽33。引流槽33的横截面锥形,引流槽33的大端为靠近原地貌层1的一端,引流槽33的小端为靠近排水口32的一端,且排水口32与引流槽33相连通。通过引流槽33将渗入生态岸坡2内且流向堤坝3的水引至排水口32,便于排水口32将水排放至河岸。
50.参照图4,引流槽33内固定有过滤石笼34,过滤石笼34由铅丝网将大块碎石包裹固定所构成,过滤石笼34与引流槽33的形状相同。通过过滤石笼34对生态岸坡2内流向堤坝3的水流带下的泥土与碎石进行阻挡,且过滤石笼34使得水流流向排水口32,以实现过滤的作用,从而达到排水口32在排水时不易被碎石或泥土堵塞的目的。
51.堤坝3远离地面的一端设有溢流槽35,溢流槽35由堤坝3远离地面的一端沿靠近地面的方向延伸所形成。通过溢流槽35将堤坝3靠近原地貌层1的一侧的高于溢流槽35槽底的积水朝向水岸排出,以达到堤坝3不易因堤坝3靠近原地貌层1的一侧积水太多导致堤坝3倒塌的目的。
5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治理矿山区的湿地岸坡植物生态系统的施工原理为:先将预应力锚索31一端固定在原地貌层1中,再修建堤坝3,使预应力锚索31的另一端嵌设在堤坝3中,通过预应力锚索31对堤坝3进行加固;堤坝3修建时,先在堤坝3上穿设排水口32,同时在堤坝3靠近原地貌层1的一侧间隔设置引流槽33,并使排水口32与引流槽33相连通,再将过滤石笼34固定在引流槽33中。
53.堤坝3修建后,再对原地貌层1进行修整,使得原地貌层1坡度平缓且较为平整得到修整层21;在修整层21远离原地貌层1的一侧铺设生态混凝土以形成生态混凝土层22;在生态混凝土层22远离修整层21的一侧铺设粘土以形成粘土层23;在粘土层23远离生态混凝土层22的一侧铺设三维植物网以形成三维植物网层24;在三维植物网层24远离粘土层23的一侧铺设沃土以形成沃土层25,并使三维植物网层24嵌设在沃土层23中。然后在沃土层25上修建边坡护坡26,同时在边坡护坡26远离沃土层25的一侧设置引水槽261。
5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